楊榮
不得不說,林清玄的文字總流淌著些許禪意。這也許緣自他曾入山修行三年吧。蓮花,似乎從來都與佛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如來、菩薩腳下都有華美而飽滿的蓮座,它似乎就代表著風(fēng)姿高潔,詮釋著通透包容,象征著超凡脫俗……
冥冥之中,我對于蓮花就有一種莫名的偏愛。還未見過蓮花之時,就取了“清荷”的筆名,對于周敦頤的《愛蓮說》更是愛不釋手,更愛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特質(zhì),以為道出了蓮花的神韻和靈魂。
初讀這篇散文,欣然于它的形式之美,每個以“偶爾”開始的小段宛如一片片隨風(fēng)飄落的蓮瓣,從容優(yōu)雅,自然婉約。又如一位凌波仙子腳步輕踩,步步生蓮。每一片蓮瓣都是一次偶然的邂逅,也是一次思想的啟悟,一次靈魂的蕩滌,一次情感的升華。
夕陽斜掛西天,似乎為一天的落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點。作者可能想到的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木棉花開花落,孤獨蕭索,飄飛如蝶。作者可能想到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蝴蝶花香,作者不由得恍惚,這是蝴蝶的幻影,還是蝴蝶是花的前身?頗有些“莊生曉夢迷蝴蝶”的哲學(xué)意味。
老婦牽著小孫女,作者想到了生命的輪回,年邁的老人也曾有青春的容顏,也曾是活潑的女孩。而我也想到了史鐵生的那句話:“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蓖鞑幌⒌能嚵鳎橇鲃舆€是靜止,何處是起點,何處是終點?所謂的起點也許是上一個時間或空間的終點,而努力抵達(dá)的終點也不過是下一站的起點。細(xì)細(xì)思量,這一連串的思考凝結(jié)為一點:世界、生命或許就是一個圓,循環(huán)往復(fù),生生不息。就連在洗手時,噴涌而出的清水,也可以引發(fā)作者的思考:那水,似乎不是水,而是時間,是心情,是思緒……
作者無時無刻不在細(xì)膩地感知,充滿哲學(xué)或者禪意的思悟。唯有心靜如水的人,才能把自己當(dāng)成一面鏡子,心地澄明地觀照萬物,觀照自己,觀照人世至理?!洞髮W(xué)》有云,靜能生慧。林清玄說,讓我們以明朗清澈的心情來照見這個無邊的復(fù)雜的世界,在一切的優(yōu)美、敗壞、清明、污濁之中都找到智慧。誠然,人是有智慧的生物,只要他張開自己的一雙慧眼,敞開善感的一顆慧心,于世間萬物之中都能發(fā)現(xiàn)、思考出其背后的價值和意義。
可是,如何才能心如止水、生發(fā)智慧呢?作者用睿智的語言告訴我們:唯有一法,讓心柔軟。惟其柔軟,才能敏感;惟其柔軟,才能包容;惟其柔軟,才能精致;也惟其柔軟,才能超越自我。煉就一顆柔軟心,柔軟了,才會生出仁慈悲憫,才會生出清明智慧。讓自己柔軟得就如一汪泉,清澈而歡喜,細(xì)膩地感知著所遭遇的一切,包裹洗滌所流經(jīng)的河道,溫潤滋養(yǎng)每一個需要自己的人或物。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柔軟如水,也就更自在,更圓融,更有力量。雖損耗自己,卻德養(yǎng)萬物,遇熱成汽,升騰于空;遇冷化冰,堅硬如鐵。于天地間不死不滅,圣人亦贊其幾于道也!
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像云一樣飄逸自在,像海一樣奔涌包容,像花一樣綻放馥郁,像草一樣青翠堅韌,至柔卻也至剛。亦如那剛出水的蓮,生于泥淖卻不沾染半點濁污,濯過清波卻沒顯露絲毫妖冶,清新明媚、潔凈自在、堅韌地挺立于這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