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睿鈮 蘇州大學建筑學院
李學桐 蘇州大學建筑學院
陳 曦 蘇州大學建筑學院 副教授(通訊作者)
陳智培 蘇州大學建筑學院
東吳大學的建筑遺產是蘇州大學校史中重要的一頁。鴉片戰(zhàn)爭后舶來文化傳入,中國本土工匠運用本土與外來材料,采用中西糅合的營造方法,設計和建造了一系列兼具東西方風貌特征的近代建筑(1840—1949 年),這是中西文化沖突融合的重要載體,也是近代教會大學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獨特現(xiàn)象,在中國近代發(fā)展史上具有鮮明的時代和歷史印跡,是文化變遷的獨特見證。
東吳大學早期教員住宅是蘇州具有典型性的、表現(xiàn)中西文化交融與近代住宅形制轉變的載體。1882 年,林樂知籌建中西書院,隨后至1890 年在校址內建造了第一處教員住宅(今春暉樓)。至1900年,孫樂文接任學校校長,東吳大學正式建立,春暉樓成為校長住宅。之后五十年,另外三所教員住宅陸續(xù)建成,并成為各任校長教授的住宅。
常青教授曾指出:“在后現(xiàn)代思想影響下,建筑師們把適應人性在習俗、情感、身體等方面的需求,當作設計構思起點的趨勢。一些大名鼎鼎的建筑家甚至熱衷于直接隱喻人體特征的設計?!盵1]作為國內教會大學建筑研究的缺失部分,通過人類學的方法,對東吳大學教員住宅進行研究,將會對1900 年前后被西方文明介入的蘇州城市住宅進行生活場景重現(xiàn),厘清住宅類建筑遺產與蘇州現(xiàn)代性轉變之間的關系。繼而通過對宅形文化、身份認同及遺產原型特征進行識別及延續(xù),制定基于價值評估的建筑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策略,在傳統(tǒng)保護策略的基礎上注入帶有人類學視角的思考,完成從“微觀”的空間建構到“宏觀”的文化交融,再到“微觀”場景塑造的轉變。
表1 教員住宅立面特征要素(表格來源:作者自繪,表格中圖片來源:耶魯大學圖書館藏東吳大學文件檔案及作者自繪)
春暉樓:對春暉樓歷史照片中的南立面進行特征提取,可發(fā)現(xiàn)門窗處多為拱券結構,設有煙囪陽臺,具有殖民地外廊式的立面形式特征。其立面左右對稱,一層走廊中央為入口,門廊覆蓋全部正面,包括主要入口區(qū)域。
夏潤樓:是一棟歐式風格的小別墅,是東吳大學三位外籍教師宿舍的住宅,由中式小樓改造,風格樸素簡潔。夏潤樓由中式小樓改造而來,特征雜糅。從所提取的特征來看,立面無拱券樣式,但仍有外廊式的雙層走廊。由于入口設在南立面右處,所以整體立面的對稱性被打破。整體線條硬朗,不同于春暉樓,少裝飾。
秋韻樓:是一棟歐式風格的小別墅,相對于春暉樓、夏潤樓、日新樓和月異樓修建較晚,建筑風格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建筑屋面采用紅磚鋪設,建筑整體采用盎格魯印度式建筑風格,與同時期的葛堂有類似之處。進行立面特征提取,可以發(fā)現(xiàn)秋韻樓西立面處有一哥特式拱窗,且有柱子門廊,屋頂為陡坡屋頂。同時,煙囪為多邊形煙囪。
冬瑞樓:同春暉樓相似,特征提取具有殖民地外廊式的建筑風格,屋頂為紅色瓦楞鐵皮屋面,紅磚與青磚混合砌筑墻體,門窗處多為拱券結構,且設有煙囪和陽臺。
春暉樓為建造時代較早的教員住宅。同時期美國國內教會流行的住宅風格是殖民地復興式風格與安妮女王式風格衍生而來的殖民地+安妮女王式住宅風格。此住宅風格最關鍵的特征為對稱的立面,且?guī)в虚T廊與陽臺?;跉v史照片,可以推斷春暉樓在20 世紀初的立面樣式是不同于今日的。20 世紀初,春暉樓的主立面對稱,且?guī)в袧夂竦闹趁竦赝饫仁斤L格。同時,在平面風格上,春暉樓的平面更偏向于安妮女王式的建筑平面,為十字對稱交叉。
基于此,對于春暉樓風格的判定,筆者更偏向于折中選項——殖民地復興式風格與安妮女王式風格衍生而來的殖民地+安妮女王式住宅風格。此風格常見于美國南北浸會在國外建造的建筑中[2]。因為在非本地的工匠建造過程中,建筑風格的統(tǒng)一性隨著建筑師和工匠溝通,工匠材料選擇上有些出入。久而久之,為了建造的可行性,建筑師會妥協(xié)成兩種建筑風格雜交的樣式。此種情況在當時的東吳大學也是成立的。作為蘇州城內第一幢西式住宅建筑,春暉樓的建造多是在本地的工匠手中完成,沒有精確案例可以借鑒的建筑師和工匠,只能通過記憶中的樣式,在蘇州還原出美國的住宅樣式。
美國監(jiān)理會是美國南方衛(wèi)斯理宗的跨教會組織,北方的衛(wèi)斯理宗在國內一般被翻譯為美以美會。南北兩派后因為蓄奴問題而于1844 年分裂,分裂之后,美以美會于1847 年派兩位傳教士來華宣教,監(jiān)理會則于次年也就是1848 年派遣戴樂(Charles Taylor,MD)和秦佑(Benjamin Jenkins)兩位傳教士來華。監(jiān)理會派遣傳教士來華之后,即以上海為據(jù)點,環(huán)太湖城市常州、蘇州、湖州為區(qū)域開始傳教工作。這些區(qū)域是傳統(tǒng)江南文化腹地,文化發(fā)達。從一開始監(jiān)理會就把自己的傳教路線和傳教對象瞄準中國富庶的地區(qū)和上層社會。美國監(jiān)理會母會也贊成建立大學的計劃,并任命林樂知、孫樂文、潘慎文、柏樂文、步惠廉(William B.Burke)、文乃史(Waiter B.Nance)以及葛萊恩(John W.Cline)為董事會成員,林樂知任主席,開始籌辦東吳大學。春暉樓立面的山花帶有西方古典復興風格,與之對應的就是此建筑甲方:美國基督教監(jiān)理會的特殊身份??梢哉f,這個帶有古典復興風格的山花,體現(xiàn)了監(jiān)理會來華初期把對神和上帝的崇拜投射到建筑中去,并以神本為中心思想進行傳教活動的一個狀態(tài)[3]。
以春暉樓(圖1)為例,經過多番對比,發(fā)現(xiàn)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Boerne 牧師住宅與春暉樓立面所體現(xiàn)的殖民地外廊式風格具有相似性。兩層的住宅設計,主立面類似拱券的裝飾風格。Boerne牧師住宅代表著美國19 世紀末的住宅風格潮流成為當時傳教士來到東吳大學首先考慮的住宅風格。而美國的這一類型住宅建筑則可以作為春暉樓的風格原型。
圖1 春暉樓風格特征(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相比起春暉樓,夏潤樓的建筑風格就更為混亂且難以概括。作為林樂知最初在東吳大學的住宅,夏潤樓實則是由一所既有的建筑改造而來。在一些結構上,夏潤樓保持著最初的樣式,而為了契合林樂知西式的生活方式,夏潤樓在平面上進行了一番改動。到了1900 年后,夏潤樓成為多位教師的合用住宅,此時夏潤樓的平面再次修改,改建為雙拼住宅。因為多次翻新,對于平面很難用對稱或十字交叉的語言來描述?;诖?,夏潤樓的風格多靠立面來確定。同樣由于風格的雜糅,筆者將夏潤樓的風格確立為民俗維多利亞風格+殖民復興風格。此兩種風格都是住宅風格中簡約的一種,刨去無意義的裝飾,遠看去就像路邊的農舍。
秋韻樓的建造,較之于其他三幢建筑,是最晚的一個。1924 年的美國教會流行起了哥特復興的風潮。顯然,當時來東吳大學的建筑師感受到了這股風潮,為秋韻樓設計了一扇極具哥特特色的窗。尖拱、切割性裝飾木條,使得秋韻樓在某個特定的立面頗具有哥特氛圍。不過,由于當時東吳大學財政吃緊,哥特風只遺憾地出現(xiàn)在幾個尖拱窗上,其余的建筑立面更多帶著點樸素的民間維多利亞風。
“人類學”一詞,源自希臘語的“人”和“理性”。人在某種場景化的建筑里被濡染熏陶,下意識地反映出來的行為方式、儀表舉止和精神面貌,又反過來影響建筑的空間性塑造,形成場景的延展,并化生為整個環(huán)境的氣質和性格特征,最終決定了其環(huán)境和建筑的演化方向[4]。
當時的蘇州傳統(tǒng)民居,在蘇州幾個較著名的歷史街區(qū)還能窺見一二。歷史上的蘇州就比較富庶,是因為這里商業(yè)較為發(fā)達,很多當?shù)氐木用裨诟髯缘恼诶锞涂砷_展起商業(yè)活動或從事手工業(yè)生產,因此民居也就兼有了宅第和店鋪或工坊的雙重功能。一般多為“前店后宅”和“下店上宅”的形式。臨街房間做店鋪,臨河為廚房、廁所或倉庫等,中間為起居室和臥室。蘇州民居,作為傳統(tǒng)民居的重要一派,在營建時同樣嚴格遵循著傳統(tǒng)的家族形制與民居建筑空間布局,講求宗法制度,遵循儒家的秩序觀念,尊卑有序、內外有別,這些思想貫穿在民居的總體布局之中(圖2)。
圖2 蘇州傳統(tǒng)民居(海紅坊潘宅)平面圖(圖片來源:《蘇州舊住宅參考圖錄》)
蘇州民居不僅是一個宜居的住所,更是一個充滿著文化和藝術氛圍的生活環(huán)境。其房屋建筑的設計、構造、裝修和庭院空間布局等所表現(xiàn)的形象和內涵,折射了蘇州民居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最初教員住宅的居住者為東吳大學最早的幾位校長,這幾位均為西方來華的外國人,信奉基督教,所以在住宅建造時內部環(huán)境的布置也均按照1900 年左右美國人的生活習慣。
例如當時信件所寫:“Residences (13), (16), (17),(18) were built for American families beetwen 1901 and 1910. They are approximately the same side,having on the ground floor large living room, dining room, study, kitchen, pantry, storeroom, corridors,front verandah and rear.
Upstairs, three bedroom, two baths, closets,verandah in front of two rooms. Nos.(16), (17), (18)have finished attion affording in each case a bedroom and bath.
No.(18) has four bedroom and three baths on the second floor.
No.(14) was built after Americans had begun to react again the ceilings and large rooms of the Anglo-Indian tradition. It has no verandah, but otherwise has as many as the older house.”
“ 住 宅(13)(16)(17)(18) 是 為美國家庭建造的,它們分別建造于1901 年至1910 年。它們大致在校園的同一方向,第一層有大的客廳、餐廳、書房、廚房、食品儲藏室、儲藏室、走廊、前廊和后廊。
樓上有三間育嬰房、兩間浴室、壁櫥、兩間房前的走廊。第(16)(17)(18)號住宅已經完成了每個房間和浴室的裝修。
住宅(18)二樓有四間臥室和三間浴室。
住宅(14)是在美國人開始重新裝修盎格魯-印第安傳統(tǒng)的天花板和大房間之后建造的。它沒有陽臺,但在其他方面和老房子一樣多?!?/p>
春暉樓1903—1982 年間為住宅建筑,平面布局未有重大改變,平面呈狹長南北向十字形,平面南側為生活用房,北側為輔助用房。主樓梯與輔助樓梯也南北分布,立面呈殖民地外廊式;春暉樓于1902 年在蘇州城內修建,為蘇州城內較早使用外國建筑設計團隊的蘇州近代獨立住宅。建造者采用中西融合的建造策略,施工水平領先于當時蘇州城內大部分住宅建筑。
從當時東吳大學教授國內外往來通信中,能推測住宅(13)即為今天的春暉樓,“第一層有大的客廳、餐廳、書房、廚房、食品儲藏室、儲藏室、走廊、前廊和后廊。樓上有三間育嬰房、兩間浴室、壁櫥、兩間房前的走廊。”根據(jù)春暉樓歷史一層平面圖(圖3),合理推測流線。當有主人歸家或訪客來訪,西立面的臺階能夠給人空間轉換之感,由開放轉為半私密,再由灰空間過渡,來到私密的室內。一層的東南側的三處大空間完成了客廳、餐廳、書房的職能,歸家的主人或來訪的賓主能夠在這進行簡單的休整或者交流。由中部單跑樓梯上到二層,所有空間則就都留給了主人們自行安排。春暉樓更像是在垂直向進行空間使用的分割,由樓梯完成開放-半私密-私密的轉換。
圖3 春暉樓一層平面(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繼續(xù)研究秋韻樓、冬瑞樓的歷史平面,雖然平面形制與春暉樓略有不同,但空間轉換的核心都位于建筑中心部的樓梯處。上到二層私密空間的樓梯完成了垂直空間上不同性質空間的分割連接,也將一層多種使用空間進行簡單的劃分。西側區(qū)域為交通空間,南側區(qū)域為客廳、餐廳、書房等會客區(qū)域,樓梯的北側則為后勤空間,多有一道小門直接通往室外。
圖4 教員住宅與傳統(tǒng)民居的空間建構對比(圖片來源:《蘇州舊住宅參考圖錄》)
由上文可知,教員住宅所代表的近代住宅是垂直空間上的空間建構,由位于平面中心的樓梯作為紐帶,串聯(lián)起開放-半私密-私密空間。這與今天國內的的大部分別墅的空間建構有很大的聯(lián)系,甚至十分相似。
但與之相反的是,蘇州傳統(tǒng)民居,其空間建構是以水系為依據(jù),長條形的鋪開式平面,由南向大門至北面后門,私密程度逐級加深。由于等級制度以及對稱布局的要求,蘇州民居少有將樓梯作為核心元素放置于平面中心的做法[5]??臻g轉換感多是在居住者越過一道道門檻,穿過一道道天井,輔以室內布置的變化來實現(xiàn)的[6]。
東吳大學的建筑遺產是蘇州具有典型性的中西文化沖突與交融的載體。以早期教員住宅(東吳大學舊址內春暉樓、夏潤樓、秋韻樓、冬瑞樓)為例,運用建筑史、人類學、建造學的研究方法,溯源教員住宅的風格原型,同時分析其特征要素的西方影響與本土傳統(tǒng)的關系,分析蘇州1900 年前后現(xiàn)代性的轉變,管窺到了宏觀的人類行為。這是在百年前蘇州城內發(fā)生的巨大但又隱秘的改變,由東吳大學的外籍教授們興建的西式小住宅所引發(fā),不同于蘇州民居傳承千年的枕水而居生活模式,住宅空間第一次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了人與場景的互動屬性。
基于上文所做研究,筆者認為在進行教員住宅活化利用時,應關注到教員住宅本身特有的空間記憶,并以此為基礎做一個面向大眾的記憶活化。鑒于近年來年輕人更多地關注劇本殺這一種特殊的娛樂模式,教員住宅的活化可以建筑模型為載體,設計一套模型盲盒并輔以“劇本殺”來加入劇情模式,向大眾展示中西文化交融下的近代小住宅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