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杰
宜興市中醫(yī)醫(yī)院超聲科,江蘇宜興 214200
肥厚型心肌病是臨床心內科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主要特征為心肌肥厚,心室腔減小,引起血液受阻,目前病因尚未徹底明確。臨床根據患者形態(tài)將其分作梗阻性非對稱性、非梗阻性非對稱性、局限性3 種情況。據統(tǒng)計,我國肥厚型心肌病患病率高達0.2%,且以20~40歲患者居多[1]。由于早期該疾病具有較強隱匿性,因此診斷較為困難。目前臨床診斷該疾病多采取超聲心動圖技術,其優(yōu)勢在于準確性高、操作簡單,影像清晰,能夠為臨床疾病鑒別與治療提供有效支持[2]。該文選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該院收診8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簡述超聲心動圖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診的80 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男57 例,女23 例;年齡20~60 歲,平均(41.24±1.55)歲;46例患者主訴肢體乏力癥狀,50例患者主訴存在胸悶表現(xiàn),55 例患者表示有心悸癥狀,80 例患者均存在收縮期雜音情況。經診斷,35例患者為梗阻性非對稱性,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齡(41.25±1.54)歲。40 例患者為非梗阻性非對稱性,男27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41.27±1.56)歲。5例患者為局限性,男4 例,女1 例,平均年齡(41.28±1.53)歲。3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曉該研究內容,同意配合診斷分析。研究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均采用飛利浦iE Elite 型超聲儀開展超聲心動圖檢測,實際掃描時需分別對乳頭肌、心尖短軸面、左室長軸面、心尖兩腔的心臟切面、心尖四腔的心臟切面、二尖瓣平面予以掃描。記錄相關數(shù)據后再對心臟內部結構進行詳細地掃描,并觀察具體的病變情況,重點記錄左心室乳頭肌舒張末直徑、左心房周徑、心肌重量、心尖厚度、心臟射血分數(shù)等數(shù)值,為病情的評估提供準確的參考數(shù)據,同時利用設備對胸前導聯(lián)T波、SV1+RV5波、RV5波的振幅數(shù)據給予詳細的檢查和記錄。
以患者綜合診斷(心超結果+患者的體征)結果為金標準,探討超聲心動圖診斷的準確性,同時分析患者影像表現(xiàn)。結合患者疾病類型對比分析超聲心動圖診斷結果差異,主要指標包括:IVS(室間隔厚度)、IVS/LVPW(室間隔厚度/左室厚壁厚度)、LVOT(左室流出道寬度)、LVOTPG(左室流出道壓力階差)。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多組數(shù)據比較以F值驗證,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0 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經超聲心動圖診斷共檢出患者79 例,準確率為98.75%,僅1 例患者出現(xiàn)漏診情況,見表1。
表1 超聲心動圖診斷準確性[n(%)]Table 1 Diagnostic accuracy of echocardiography[n(%)]
所有患者均出現(xiàn)室間隔增厚情況,厚度范圍1.62~3.50 cm,平均厚度(2.55±0.13)cm。增厚心肌存在不均勻回聲增粗情況。其中22 例患者出現(xiàn)左室后壁輕度增厚情況,3例患者伴有心包積液問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間四腔切面左室長軸觀見圖1,乳頭肌水平左室短軸觀見圖2。
圖1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間四腔切面左室長軸觀Figure 1 Long-axis view of the left ventricle in a four-chamber intercardiac view in a patient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圖2 乳頭肌水平左室短軸觀Figure 2 Short-axis view of the left ventricle at the level of the papillary muscle
經診斷,35 例患者為梗阻性非對稱性,40 例患者為非梗阻性非對稱性,5 例患者為局限性,對比3種類型患者超聲心動圖檢測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類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聲心動圖結果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s)
表2 不同類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聲心動圖結果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s)
?
肥厚型心肌病是心肌結構病變中較為常見的類型,且具有遺傳性,發(fā)病后患者的心肌組織會呈現(xiàn)異常增厚,且肥厚部位的心肌細胞排列順序明顯混亂,并伴有細胞間質纖維化,同時具有左心室功能異常改變的情況。目前國內該類病變的發(fā)病率在0.2%左右,發(fā)病的年齡集中在20~40歲,臨床病死率相對較低,其中超過55%的群體均明確具有家族遺傳病史[3]。
實際發(fā)病后,超過半數(shù)的患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具有臨床癥狀的群體大多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心肌、胸痛、四肢無力、頭暈眼花等,而這和很多心臟類病變的癥狀存在重合的情況,因此無法簡單利用癥狀確診病情?;颊吆粑щy的原因在于左心室結構異常,導致其順應性嚴重下降,此時舒張末期的血壓會呈現(xiàn)異常升高的狀態(tài),左心房血壓升高容易引起肺動脈瘀血,繼而影響肺部的呼吸功能[4-7]。導致心悸的原因則是由于心肌功能障礙引起的心律失常,出現(xiàn)房顫等癥狀后引起心悸的感覺。導致四肢無力、頭暈眼花的原因則在于患者左心室舒張期變短,使得心率異常增加,但血管充盈度會明顯下降,心臟排血量緩慢降低后,肢體、大腦供血不足,出現(xiàn)缺血性的臨床癥狀。猝死是肥厚型心肌病最嚴重的臨床癥狀,其主要是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所引發(fā)的,部分群體則是由于心臟功能障礙引起的腦卒中癥狀,通常發(fā)病速度較快,且在短時間內病情即會高度惡化。發(fā)生猝死的群體主要為青年人群或運動員群體,可能和家族遺傳病史、心肌肥厚程度高、運動后血壓異常升高、持續(xù)性左心室心動過速等有著密切關聯(lián)[8-11]。在對其病癥進行早期臨床檢查時,可通過聽診器聽到第四心音,且在心尖部位有較高概率聽到處于收縮期的雜音,如患者伴有血管梗阻的癥狀,則在收縮期階段還可檢查到震顫的情況[12-13]。
超聲心動圖是肥厚型心肌病的常用診斷方式,其操作簡便,可重復性強,且臨床醫(yī)療成本相對較低,適用人群涵蓋所有患者。利用二維UCG 技術可以直接對心肌肥厚的具體位置、厚度數(shù)值等進行確認,且其中梗阻型患者還會表現(xiàn)出典型的UCG指標改變[14-16]。利用該技術診斷時可見患者左心室的室間隔明顯增厚,且厚度均會超過15 mm,且肥厚的心肌回聲具有毛玻璃樣影特征,部分還會出現(xiàn)粗糙的斑點影特征[17]。針對二尖瓣檢查時可見其前葉收縮期發(fā)生前移,具有SAM 陽性特征。左心室血液流出道明顯狹窄,心臟的主動脈瓣在收縮的中期階段呈現(xiàn)部分閉合的情況,說明心肌肥厚影響心臟射血功能。從該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利用超聲心動圖診斷時漏診率僅為1.25%,且無誤診情況,說明該技術應用于肥厚型心肌病診斷的有效性,值得在臨床實踐應用中進一步推廣[17]。另外,該研究結果顯示,梗阻性非對稱性患者測定LVOT(5.31±1.44)m/s 明顯高于非梗阻性非對稱性患者(P<0.05),該研究結果與肖敏等[18]發(fā)表文章結果梗阻 型 患 者LVOT(5.34±1.12)m/s 高 于 非 梗 阻 型(1.57±0.98)m/s相一致。
綜上所述,通過超聲心動圖診斷肥厚型心肌病具有較高準確性,同時可鑒別疾病類型,為臨床提供可靠影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