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銘,鐘美松,呂俊龍
(佳木斯大學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中國夢”是強國夢、人民夢、復興夢[1],其基本內(nèi)涵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離我們每個人都很近,只有不斷地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用行動詮釋當代人的責任與當擔,實現(xiàn)“中國夢”才有可能。
一般而言,話語表示人與人之間溝通行為的一種語言。話語分析是對語言的一種研究,以實際應用的語言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語言的特征和功能,解釋語言中的制約因素。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將“中國夢”與“話語分析”相結合進行研究。學術界對“中國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對“中國夢”的概念及其話語功能進行分析,如Peters[2]通過類比的手法,探索“中國夢”的概念;張志丹從“中國夢”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厘清“中國夢”的哲學基礎和話語戰(zhàn)略功能[3]。其二,對“中國夢”話語的解讀、建構和傳播進行研究,如ZHANG J[4]考察了當代社會歷史背景下,“中國夢”話語在演講和不同媒體表述中的話語建構;劉鼎甲[5]從宏觀和微觀上對比美英印三國對“中國夢”的報道與中國國家形象建構、傳播和接受的歷時演變;邵斌和回志明[6]通過批評話語分析,從實證角度探索西方媒體對“中國夢”的解讀、評價和話語建構。其三,對“中國夢”的特征和話語傳播策略進行研究,如司顯柱和趙艷明[7]、閆鳳霞[8]等在深入闡釋“中國夢”的源起、特征和傳播路徑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話語傳播策略。本文以評價理論為支撐,以近兩年在新華網(wǎng)對“中國夢”的報道為例,對“中國夢”新聞語篇中態(tài)度資源進行積極話語分析,揭示“中國夢”的話語功能,探討態(tài)度系統(tǒng)下“中國夢”相關報道所傳達的積極意義。
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主要分為批評話語分析(CAD)和積極話語分析(PAD),兩者在話語分析的目的表達上有所不同。批評話語分析旨在通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場,揭示意識形態(tài)、權利、不平等等社會現(xiàn)象,解構現(xiàn)有的社會體制[9],其批判含有消極色彩。Martin針對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的不足,提出了積極話語分析。他主張建設性(productive)的分析活動,而不是消極的批評;主張設計(design),而不只是解構(deconstructive)[9]。而且,批評話語分析過于重視批判,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10]。Martin[11]認為,積極話語分析以“建設性”為目標對話語作分析,對社會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在他看來,話語分析的對象除了諸如社會不公等的“壞新聞”,還有主張和平發(fā)展的“好新聞”。
因此,本研究通過對“中國夢”新聞語篇進行積極話語分析,以正面、積極的態(tài)度引導大眾,從而挖掘有關“中國夢”的新聞報道中蘊含的中國形象,彰顯中國力量。
評價理論(Appraisal Theory)主要研究說話者如何運用語言力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觀點,如何調(diào)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構建語篇角色。根據(jù)Martin的解釋和分類,如圖1所示,評價系統(tǒng)可被分為三大類:介入系統(tǒng)、態(tài)度系統(tǒng)以及極差系統(tǒng)。一般來說,介入系統(tǒng)可再細分為自言或單聲(monogloss)和借言或多聲(heterogloss),借言還可以分為投射(projection)、情態(tài)(modality)和讓步(concession)[12]。自言是自說自話,而借言是借他人之口說話,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說話者的話語方式及程度。例如,在新聞報道當中,為避免說話者的主觀色彩,作者會以代言者的角色表達意思等。態(tài)度系統(tǒng)可分為判斷(judgement)、情感(affect)和鑒賞(appreciation)。極差系統(tǒng)可分為語勢(force)和聚焦(focus),其中語勢有強勢和弱勢之分。評價理論在各類話語分析中的應用表明,它是一個富有張力的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13]。在評價理論的三個分支當中,態(tài)度系統(tǒng)作為評價系統(tǒng)的核心,更傾向于對情感方面的分析。就“中國夢”的話語研究而言,對話語的內(nèi)涵及其感情基調(diào)的研究尤其必要。因此,分析“中國夢”話語的判斷要素、情感要素和鑒賞要素,是本文分析的重點。
圖1 評價系統(tǒng)
本文選取語料的具體方法為:在新華網(wǎng)上,通過高級檢索的形式,以標題中含有的“中國夢”為關鍵詞,隨機提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之間的8篇原創(chuàng)新聞相關報道作為新聞語料(包括標題),共9 766形符,并對語料進行文本處理,建立小型的語料庫,展開討論、研究。為提高數(shù)據(jù)的有效性,本文對語料庫進行人工標記、定性識別和定量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態(tài)度系統(tǒng)資源分布
從表1可知,判斷資源在態(tài)度系統(tǒng)資源中占41.57%,情感資源占22.78%,鑒賞資源占35.64%。作為態(tài)度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部分,正面判斷資源和正面鑒賞資源共占73.21%。由此可知,新華網(wǎng)關于“中國夢”的報道體現(xiàn)中國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無比決心。通過對“中國夢”新聞報道的積極話語分析,有助于傳播正能量。以下是從語料庫中提取的例子分析。
判斷要素用來解釋語言使用者按照不同標準的道德原則對某種行為做出肯定或否定評價的意義。
1.習近平:中國夢不是“霸權夢”(新華社,2019-11-22)
作為人民的領袖,習近平對“中國夢”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民眾的認知和判斷。此新聞報道表達了習近平對“中國夢”的看法與態(tài)度,“不是”這樣的否定詞展現(xiàn)他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的自信與決心。此外,用“不是”等此類強烈的否定詞,既暗示中國領導人歷來強調(diào)不稱霸、不侵略別國,也充分凸顯出中國的開放與包容,并以實際行動發(fā)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由此可見,“不是”等否定詞,體現(xiàn)“中國夢”話語的深刻內(nèi)涵,傳達了黨的思想與價值,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2.“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中國美協(xié)志愿服務走進新華社(新華網(wǎng),2020-01-19)、“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走進大興(新華網(wǎng),2020-12-24)
“我們的中國夢”這一話語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與思考,讓讀者從被動的認同發(fā)展轉到主觀的認同。從個體上看,“我們的中國夢”是中華兒女的富民夢,是要實現(xiàn)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從集體上看,“我們的中國夢”是“強國夢”,它與我們的社會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這種基于判斷要素的介入系統(tǒng)方式,讓讀者之間的距離更加親密,也間接表明它不僅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認可,還充分調(diào)動了人民的積極情緒。而“文化進萬家”體現(xiàn)“中國夢”保持文化多元,實現(xiàn)共同繁榮。由此得出,“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等相關的“中國夢”新聞話語,言詞樸實,具親民性。
情感要素有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之分,是對行為、文本、過程及現(xiàn)象的一種心理反應。
1.【中國夢·大國工匠篇】王建偉:22載“焊花飛揚”成就“大國焊匠”(新華網(wǎng),2020-12-23)
“大國工匠”講述的是小人物、精彩的中國故事,折射的是家國情懷、敬業(yè)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程。此新聞報道中,王建偉的工匠精神是對“以勞動托起中國夢”號召的一次生動闡釋?!靶∪宋铩⒋笄閼选钡乃枷氩坏奈枇藦V大觀眾向著夢想前行的決心和信心,而且生動形象地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按髧附场彼膫€字對態(tài)度資源中的情感要素作出完美的詮釋,禮贊了“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的勞動精神。在“中國夢”新聞語篇中,勞動者的付出作為一種情感要素,間接升華讀者心理,并引起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2.竇榮興:百年潮涌中國夢(新華網(wǎng),2021-07-09)
“百年潮涌”是積極態(tài)度情感的表達,凸顯“中國夢”的獨特性。此外,“百年潮”也暗含著中國百年來的苦難歷程和“中國夢”筑夢之路不易。此新聞標題中,“百年”表明中國近代百年風云變化,激發(fā)國人追求“中國夢”的決心;“涌”生動形象地表明人民肩負著宣揚民族精神和宣傳“中國夢”理念的使命。該“中國夢”報道話語總體闡明,實現(xiàn)“中國夢”不僅讓中國在整體上得到全面發(fā)展,更為世界的和平發(fā)展鋪平道路,體現(xiàn)中國對和平崛起道路的堅定追求的積極態(tài)度。
鑒賞要素不僅僅是對事物本身的評價,也包括鑒賞事物所體現(xiàn)的價值,還包括事物對讀者是否有吸引作用。
1.唱響勞動最光榮的時代樂章——為實現(xiàn)“中國夢”不懈奮斗的勞動楷模群像(新華網(wǎng),2020-11-23)
在勞模精神的感召下,億萬勞動群眾匯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唱響勞動最光榮的時代樂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不懈奮斗?!皠趧幼罟鈽s”“不懈奮斗”是對“中國夢”的積極鑒賞詞匯。其中,“最”字體現(xiàn)了對勞動最高價值的評價;“不懈奮斗”作為一積極話語,體現(xiàn)了人們愿意為實現(xiàn)“中國夢”這個偉大理想而進行實踐,也體現(xiàn)這一話語對人民造成的情緒影響,即吸引讀者做出行動。由此可見,“中國夢”的報道具有一定的凝聚力,能使全體人民團結起來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
2.張家港:挖掘豐富教育資源 深入開展“節(jié)日里的黨史教育”——“中國夢·勞動美——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主題系列活動啟動(新華網(wǎng),2021-04-29)
“美”作為鑒賞要素,也是積極的語態(tài),發(fā)揮了語言在新聞中的渲染力,表達了對勞動價值的最高贊美。 “永遠跟黨走”中“永遠”作為積極話語,代表人民對黨的堅定信念與認可。從“奮進新征程”話語中可看出,中國人民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奉獻自己的光與熱。因此,新華網(wǎng)對“中國夢”報道的積極話語,如“勞動美”“永遠”“奮進”等具有一定的引導性,引導人們愛崗敬業(yè)、誠實勞動,并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國夢”新聞語篇的積極話語分析可見,“中國夢”話語為人們傳遞出積極向上的力量,蘊含著黨的正確領導。新華網(wǎng)對“中國夢”的傳播,極大地鼓舞了人民對這一美好夢想的向往、對幸福生活的渴望。由此看出,“中國夢”話語體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行為,發(fā)揮了強大的話語功能。
自“中國夢”這一熱詞出現(xiàn),新華網(wǎng)、人民日報等對它的報道不斷涌現(xiàn)。了解“中國夢”話語功能,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實現(xiàn)“中國夢”的高度統(tǒng)一。首先,新華網(wǎng)關于“中國夢”的報道話語隱含著對話功能。其話語樸實無華,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其次,新華網(wǎng)關于“中國夢”的報道話語具有凝聚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夢”的描述是積極、肯定的,具有極強的凝聚力。此外,“中國夢”話語對實現(xiàn)中國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中國話語與世界話語的融通起到了示范作用,使中國話語體系趨于科學化、大眾化和國際化[14]。最后,新華網(wǎng)關于“中國夢”的報道話語具有一定的引導性。新華網(wǎng)通過親民性的積極話語,引導人們感受中國自強不息的精神,迎接挑戰(zhàn),承擔責任。
總之,新華網(wǎng)關于“中國夢”的報道話語解讀了“中國夢”的積極意義,彰顯了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與決心。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夢”新聞話語中的具體例子,為進一步為弘揚“中國夢”精神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