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
作者:盧軍霞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82-1739-2
出版時間:2021 年11 月
定價:48 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與時代精神凝練而成,既聯結過去,將古人優(yōu)秀品質融入其中,又著眼未來,指出今人正確發(fā)展道路。大學生承擔著建設國家的重要使命,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至關重要,但想要獲得良好培養(yǎng)效果,首先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大學生的認同。由盧軍霞編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一書對價值觀認同表征要素進行闡述,并通過實證研究對大學生價值觀認同現狀作出總結最后提出價值觀認同培育路徑,能夠為高校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提供參考和幫助。
價值觀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作為培育過程重要環(huán)節(jié)——價值觀認同同樣要循序漸進開展?;诒緯鴮r值觀認同表征要素闡述與分析,可以了解價值觀認同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一是認知認同階段。該階段是以了解與認識價值觀內容為目標,會經歷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轉變。學生能夠做出一定分析推理,剖析價值觀內容出發(fā)點,并找到相互之間的聯系與作用。對于教育者來說,想要夯實這一階段為后續(xù)階段良好助力,首先要確保自身真正領悟價值觀內容精髓,并能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學生精準理解,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探索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思考價值觀內容的一系列價值。這是認知認同的關鍵,如果只是認知而無認同,意味著價值觀內容只是學生腦海中飄過的一串字符,并沒有留下深刻印記。二是情感認同階段。認知認同驅動學生探索積極性,而隨著探索進程的逐步深入,情感便會產生,此時價值觀不再是冷冰冰的字符或者語言,而是成為能夠調動起學生情感變化的抽象事物,如“和諧”會激起喜愛、認同等正面積極情感,反過來違背“和諧”的相關內容便會激起厭惡、反對等負面情感。情感上接受與認同是進一步深化價值觀認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情感印記是難以磨滅的,只要存在便能觸發(fā),如果能采取適宜措施更深引領,能讓學生對價值觀內容產生更為強烈的共鳴感和接受感。情感直通心理與精神,心理認同與精神認同是情感認同階段的最高層次,更加牢固堅實、難以摧毀。三是行為認同階段。認識認同與情感認同屬于內化認同,當內化認同達到更高層次后,意味著給學生安上了正確的大腦,讓他們正確思考與評判問題。只有思考而無行動便會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因此行為認同必須接踵而至。想要達到行為認同高度以及做到知行合一并不容易,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磨礪,這一過程中思想也會得到解構與塑造,直到行為與思想可以同步,學生無需外部要求便能自覺踐行則意味著價值觀行為認同目標實現。社會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中,行為認同也要隨之跟進,這要求教育者持續(xù)革新實踐教育體系,才能獲得更好地實踐鍛煉效果,確保學生始終踐行價值觀為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
了解現狀是構建對策的重要前提。本書雖然只是以浙江省大學生為例進行調查研究,但在表征因子模型助力下,所獲得的實證研究結果也能具有一定代表性?;诒緯鴮嵶C研究結果可以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培育現狀做出如下總結:一是具有明顯差異性。不同個體會因為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而對價值觀認同造成影響,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如果差異過大或者差異覆蓋面過廣,說明價值觀認同培育存在問題。大學生群體是高智力群體,理解能力處于較高水平,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的面向廣大國民的普及性內容應該能更容易理解與接受。因此具有明顯差異性這一現狀背后一定潛藏著深層次原因,如價值觀培育沒有貫徹落實、培育范圍較為局限等。本書中提到理工類大學生在不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體中占據較高比例,這說明理工類課程在價值觀闡釋方面不到位,如果闡釋環(huán)節(jié)尚存不足,后續(xù)情感認同與行為認同更是不容樂觀。二是外界影響突出。全球一體化進程在信息化加持下進一步加快步伐,這既深化全球合作程度與拉近國與國距離,同時也為外來文化滲入創(chuàng)造了條件。大學生作為思想活躍群體,會對外來文化產生好奇心理,但由于大學生心理認知尚處于不成熟階段,容易被外來文化洗腦。調研中發(fā)現很多大學生談到外來文化“興高采烈”,而提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便表現出“索然無味”之感。另外,外界影響突出還表現為大學生立場不夠堅定,比如一些社會不良事件或現象的出現會讓一些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質疑。三是認同渠道單一。經過調研發(fā)現,思政教育是高校進行價值觀認同培育的主導渠道,承擔著向學生灌輸價值觀知識與由淺至深逐步引導的責任。思政教育作為主渠道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能局限于此,還要拓展其他渠道為價值觀認同培育提供助力,目的是實現社會主義價值觀“無死角”覆蓋,讓大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接受熏陶。這是對高校的一項挑戰(zhàn),因為拓展渠道必然牽涉很多方面,所要做出的調整多如牛毛,必須長期堅持并保持強度才能逐步實現。
本書所提出了多個價值觀認同培育路徑,筆者結合“2020 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野下大學生信仰教育研究”(2020SJA1884)研究成果可以將培育途徑歸納如下:一是綜合素質提升路徑。價值觀培育并不能孤立進行,而是要與其他多個方面相結合,比如價值觀端正能力又強的人才將能給國家和社會發(fā)展帶來更多利處。綜合素質提升路徑正是為此服務,要求高校做好融入工作,既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處于指導地位引領學生思想方向,成為能力素質培養(yǎng)的指路明燈,也要在具體學科中傳達價值觀內涵,進而潛移默化熏染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在當今世界全面型人才更為稀缺的現狀下,我國想要應對日趨激烈國際競爭并獲得一席之地,必須要將培養(yǎng)全面型人才作為重點。從“認同”角度看,國家發(fā)展有活力、有希望,更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因此綜合素養(yǎng)提升路徑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作用,當該路徑貫徹落實后,能推動價值觀培育形成良性互動體系,既可以鞏固價值觀,也能在互動助力下實現動態(tài)創(chuàng)新,為其滿足時代發(fā)展要求提供支撐。二是社會價值共識培育路徑。國家發(fā)展要靠全民共同推進,擰成一股繩才能形成更強大力量,任何困難都只是腳下泥丸,比如當前席卷世界的新冠疫情在我國全民用力之下得到良好控制,保證了人民身體健康,也讓國家發(fā)展快速步入正軌。之所以能有如此局面,與中國人民擁有社會價值共識密切相關。社會價值共識培育路徑不單是為大學生價值觀培育服務,還是將大學生融入人民大眾,讓他們與廣大人民站在一起,進而使價值觀培育更加深入內心,從思想觀念到行為舉止“始終如一”,避免成為空談理想卻無實際作為之輩。在社會價值共識培育中,教師一定要從社會實際入手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向學生傳達,不能陷入“為傳達而傳達”誤區(qū),那樣不僅難以獲得理想傳達效果,還會因脫離實際而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三是全過程培育路徑。價值觀認同要經過多個階段,而無論哪個階段,僅靠高校力量不夠的,還要得到家庭、社會等力量的支持。高校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基地,要承擔起聯合各方力量的重要責任,而在高校內部,打造全過程培育體系不僅能讓學生在學校中得到全程培養(yǎng),還能為實現家庭、學校、社會三者聯動積累經驗。全過程培育覆蓋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各個角落,培育方式要因場景而定,比如課堂之中能以知識灌輸為主,而宿舍、圖書館、餐廳等場所中則要以隱性方式為主導,在不影響學生正常學習與生活節(jié)奏前提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入學生思想中。四是通識教育路徑。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或是教育形態(tài),與專業(yè)教育、職業(yè)教育等既是并列關系也能為它們獲得更好效果提供支撐。簡單來說,通識教育更重“育人”而非知識技能掌握,可以使教育事業(yè)更加完整,進而為培養(yǎng)出完整的、全面發(fā)展的、品質高尚的“全人”打下基礎。通過通識教育路徑進行價值觀培育,更能讓學生深入體悟價值觀內涵,在擺脫功利性與目的性心態(tài)下去感知價值觀的深厚內蘊,這對于增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程度具有重要意義。在高校中,通識教育要以一種“似有似無”狀態(tài)呈現,“有”即是存在,存在于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每個角落,向學生持續(xù)不斷供輸營養(yǎng);“無”強調無壓力,要求通識教育不能像其他教育那樣讓學生感受成績壓力、升學壓力等。只有這樣,通識教育才能發(fā)揮更好作用。另外,通識教育遵循“以人為本”理念,既注重全面引導學生弱化偏科現象,也會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空間,讓學生基于自身情況做出靈活選擇。五是領導力培養(yǎng)路徑?!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人對人生追求的闡釋,這些追求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之間有著密切關聯,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礎。無論哪個追求都避不開“領導力”的支持,如做好自我“領導”才能提升自我素養(yǎng),當好家庭“領導人”才能使家庭具有向心力。通過領導力培養(yǎng)路徑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是增強學生責任感與使命感,為學生自覺踐行核心價值觀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是提升學生影響力,能夠影響周遭讓更多人獲得熏染,成為核心價值觀的堅定維護者。領導力培養(yǎng)要從理論相融、價值塑造、情感認同、制度創(chuàng)新等方面入手,循序漸進打造更為合理培養(yǎng)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