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明 李承宇
曾稱泰晤士河是“穿過英國歷史的河流”。
大本鐘是倫敦的地標性建筑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威斯敏斯特宮的一部分。
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議會大廈,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緊鄰威斯敏斯特教堂,距離唐寧街10號和特拉法加廣場很近。
威斯敏斯特宮始建于1065年,最初是修道院,幾經(jīng)擴建,于1506年由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改建為威斯敏斯特宮。1547年成為英國議會所在地。它幾經(jīng)火災,幾次重建。1834年的一場大火焚毀了大半原有建筑。英國政府決定重新建造一座議會大廈,1840年動工,1857年完工,設計師為英國浪漫主義建筑家查爾斯·柏利。
威斯敏斯特宮是哥特復興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外觀雄偉,氣勢磅礴,珍藏著大量壁畫、繪畫、雕塑等藝術品,被譽為“幕后的藝術博物館”,于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雄偉壯麗的威斯敏斯特宮呈長方形,占地3萬平方米,由3排長達300米的平行大樓和7座橫行連通的配樓組成。
建筑的頂部林立著針塔般的尖頂,外墻體裝飾著鑲有花邊的尖拱窗、精美的浮雕和飛檐。
樓頂有幾座比較突出的高塔。東北角的方形尖塔是一座96米高的鐘樓,塔頂上的那口大鐘即為聞名全球的大本鐘;西南角的維多利亞塔高102米;中間略矮的那座高塔,是中央大廳塔樓。
威斯敏斯特宮共四層。第一層有辦公室、餐廳和雅座間。第二層是議會大廳,從南向北依次為皇家畫廊(Royal Gallery)、王子廳(Prince's Chamber)、上議院(House ofLords)、貴族廳(Peers'Lobby)、中央大廳(Central Lobby)、議員堂(Members'Lobby)和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第三層和第四層是辦公室和委員房間。
威斯敏斯特宮有14個大廳和上千個房間,其中以“中央大廳”最為出名。
中央大廳也叫威斯敏斯特廳,始建于1097年,有著近千年的歷史,是威斯敏斯特宮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大廳。1834年,威斯敏斯特宮幾乎被完全焚毀,中央大廳是少數(shù)幾個幸免于難的建筑之一。
中央大廳是所有中世紀風格的英格蘭建筑中屋頂凈跨度最大的建筑,長73.2米,跨度20.7米,高91.4米。它是中央塔樓的基座。
很多重大案件的審判工作曾在這里舉行,包括查理一世案、第一任愛爾蘭總督托馬斯·溫特沃斯審判案、1715年蘇格蘭叛亂案、1745年起義審判案、沃倫·黑斯廷斯彈劾案等。
這里也舉行過很多重大儀式,如王室加冕禮和國葬前的追悼會等。1965年,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追悼會在此舉行。
中央大廳的拱形木屋頂,是1394年至1401年間加上去的,名為“木拱腳懸臂托梁”,獲譽“現(xiàn)存的中世紀英國木工最偉大的成就”。
圓形的中央大廳將威斯敏斯特宮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邊為上議院,北邊為下議院。
上議院,又稱貴族院,其陳設布置以紅色為主。傳統(tǒng)上,上議院的議員是世襲制貴族;現(xiàn)在,他們中的很多人通過各種方式獲任。
上議院大廳長27.5米,寬14米,規(guī)模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雄偉,但裝修豪華,富麗堂皇,最顯著的特點是廳中的那些紅色座椅。
廳內上方四壁裝飾著彩色玻璃和六幅體現(xiàn)宗教寓意、騎士風格和法律意義的壁畫。
廳內南端擺放著金黃色的御座和華蓋。每年11月舉行的議會開幕大典儀式,女王也會參加,并會登上御座,其他王室成員則在御座旁就座。
御座前方為上院議長席(Woolsack)。它是一個無靠背、填滿羊毛的紅色軟席。紅色軟席的羊毛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凸顯的是羊毛貿易在英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議長席兩側各有四排紅皮椅,是上議院議員的座位。
下議院,又稱眾議院,裝潢以綠色為標志。大廳裝飾比較簡樸,比上議院小一些,長23米,寬14米。大廳中間有346個座位,邊廊有91個座位,合計437個座位??墒牵h員合計646位,因此每當有重大議題需要討論時,大廳里面就擠得滿滿的。
兩排綠色席位相對排開。廳內北端是下院議長坐席,執(zhí)政黨席位于議長的右側,在野黨席位位于議長的左側。該廳不設中間席位。
有趣的是,地板中央有兩排相距2.5米的紅線。雙方議員發(fā)言時,不得超越這條紅線。據(jù)說,設置這條紅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議員們在辯論時發(fā)生沖突,而中間的距離正好超過兩柄劍的長度。
走過中央大廳,緊挨著下議院廳的是議員堂。議員堂的墻面上裝飾著精美的繪畫、彩色玻璃窗和天花板,里面陳列著數(shù)位英國已故首相的塑像,如大衛(wèi)·勞合·喬治、溫斯頓·丘吉爾、克萊門特·艾德禮和瑪格利特·撒切爾等。在這里,下院議員們可以臨時磋商事宜。
建筑上方北側的塔樓上那座大鐘即是著名的大本鐘。該塔樓建于1858年,高96米,精致的尖頂上裝飾著一個圓球,十字架上點綴著數(shù)千顆星星。
塔里面有一座直徑7米、重13.5噸的鐘,每15分鐘響一次。鐘塔頂端有4個鐘面,每面的圓形鐘盤直徑7米,時針長2.75米,分針長達4.27米,鐘擺重305公斤。4個鐘面的總面積有150多平方米。工人會定期清洗鐘面。在國會開會期間,鐘面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該大鐘的建造者是本杰明·豪爾,昵稱“本(Ben)”,故該大鐘俗稱大本鐘(Big Ben)。2012年,為紀念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英國人將其改名為伊麗莎白塔(Elizabeth Tower)。
建筑頂部南側的塔樓是高102米的維多利亞塔。它是威斯敏斯特宮的最高建筑,也是皇室人員進入威斯敏斯特宮的御用入口。每當議會舉行辯論的時候,白天塔頂上會升起一面英國國旗,晚上則會亮起燈。
緊鄰大本鐘的那座建筑是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該教堂是英國國教禮拜堂,始建于960年,1065年建成。
教堂正門向西,由兩座全石結構的方形塔樓組成。教堂狹高頎長,巍峨挺拔。穹頂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東是祭壇。教堂的鐘樓高68.5米,高聳壯麗。
高大軒昂的哥特式古典尖頂、凝重細膩的羅曼式雕刻,以及古樸的青褐色外墻展示著神秘、哀婉、崇高的力量。
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但是歷代國王舉行加冕禮和王室成員舉辦婚禮的場所,還是英國國葬陵墓,除王室成員外,這里還安葬著艾薩克·牛頓、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羅伯特·布朗寧、溫斯頓·丘吉爾、斯蒂芬·威廉·霍金等名人。故而,英國人將其稱為“榮譽的寶塔尖”。
教堂的建筑材料為石料,經(jīng)過上千年歷史的風雨沖刷、炮火的洗禮,至今依然挺立,愈顯渾樸凝重。
大本鐘一側,有一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橋,名叫威斯敏斯特橋,于1862年建成,是倫敦現(xiàn)在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橋梁之一。這座橋兼具交通與觀光功能。人們喜歡在橋上與周邊的地標性建筑,諸如威斯敏斯特宮、大本鐘、倫敦眼等合影留念。
英語是英國人的母語,君主立憲制和工業(yè)革命也起源自英國,因此,英國人將它們稱作“人類現(xiàn)代三大發(fā)明”。
英國議會創(chuàng)建于13世紀,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議會之母”。參觀議會大廈,可管窺君主立憲制。
威斯敏斯特宮中設有一座名為“不滿意者過廳”的過廳。在議事過程中,如果有議員對提案不滿,他們會主動聚在這個過廳中,發(fā)泄他們的不滿,商量與梳理他們的反對理由,并謀劃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