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旺民,鄭尼娜,于攀文
(安徽新華學院 城市建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近些年來,我國的大氣污染由傳統(tǒng)的煤煙型污染轉變?yōu)镻M10、PM2.5和O3污染為主的區(qū)域復合型污染。這種復合型大氣污染在我國城市群頻繁發(fā)生,尤其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翼地區(qū)最具代表性[1]。因此,分析北京市O3的時間變化特征及其與其他污染物之間的聯(lián)系,找出形成污染可能的原因,這對北京市大氣O3污染的防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北京市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其西、北和東北,群山環(huán)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常住人口2153.6萬人,城鎮(zhèn)人口1865萬人,城鎮(zhèn)化率86.6%,常住外來人口達794.3萬人。北京的氣候為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降水季節(jié)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月份,7、8月份有大雨。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在2000~2800 h之間。
本文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大氣環(huán)境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和天氣后報網(wǎng)站,其中2014~2020年的臭氧8 h的濃度數(shù)據(jù)來源于天氣后報網(wǎng)站, 2017~2020年臭氧24 h濃度數(shù)據(jù)來源于大氣環(huán)境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
如圖1所示,2014~2017年O3濃度呈現(xiàn)緩慢上升趨勢, 2015年O3濃度與2014年相比上升了13.3%,2017年O3濃度達到最高值(112 μg/m3)。自2017年開始,O3濃度開始下降,2018年相比2017年O3濃度降低了11%。這主要因為2018年北京市針對大氣污染出臺一系列政策。例如發(fā)布實施《北京市藍天保衛(wèi)戰(zhàn)2018年行動計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等[2]。2020年O3濃度達到94 μg/m3。
圖1 2014~2020年O3年均濃度變化
從圖2可以看出,北京市O3濃度呈現(xiàn)出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夏季最為嚴重,其次是春季,再其次是秋季,最后是冬季。夏季O3濃度在180~140 μg/m3之間,2014~2017年夏季O3濃度逐漸上升,2017年夏季O3濃度達到峰值為171 μg/m3。而2018年夏季O3濃度降低了25 μg/m3,主要與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北京市藍天保衛(wèi)戰(zhàn)2018年行動計劃》)有關。2019年夏季O3濃度為152 μg/m3,相對于2018年略有上升。2019、2020年夏季O3濃度變化不大。夏季O3濃度大幅上升,主要是因為持續(xù)高溫和強烈的太陽輻射有利于氮氧化合物和揮發(fā)性有機物發(fā)生光化學反應生成大量O3[3]。隨著冬季太陽輻射減弱,生成O3的光化學反應能力降低,另外冬季由于霧霾等空氣污染,導致紫外線輻射減少,O3濃度在秋冬季明顯降低[4]。此外,溫度也是關鍵因素,冬季溫度降低不利于O3的生成。總的來說,光化學反應受到氣溫和輻射量的季節(jié)性變化影響,而O3作為光化學反應產(chǎn)生的二次污染物,其季節(jié)月份變化規(guī)律與太陽輻射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導致O3濃度出現(xiàn)季節(jié)性變化。冬季最低、春季開始上升,夏季達到最高,秋季又開始下降,不斷循環(huán)往復[5]。
圖2 2014~2020年O3濃度季變化
O3的日變化呈現(xiàn)“單峰”結構。其分布規(guī)律可以表述為O3的積累階段、O3光化學反應階段、O3消耗階段,與大多城市O3日變化的趨勢有著一致性[6]。午夜至清晨處于低濃度階段,這是因為夜晚發(fā)生光化學反應較弱,其次大氣中的NO會與O3發(fā)生化學反應,從而導致O3的消耗,但是變化幅度不大,O3濃度最低出現(xiàn)在2:00~4:00。太陽升起后進入O3生成階段,由于人類生產(chǎn)以及生活活動,機動車尾氣排放,氣溫升高、太陽輻射增強,O3濃度開始上升,近年來O3均在15:00出現(xiàn)峰值,其中2019年臭氧濃度為90 μg/m3,相比2018年下降13 μg/m3,2019年和2020年基本持平。在12:00紫外輻射量出現(xiàn)日均最大值,而O3峰值略有滯后,這可能與光化學反應需要時間有關[7]。16:00至午夜是O3消耗階段,由于日落太陽光照減弱,光化學反應程度降低和新的O3前體物排放對O3的消耗,使得O3濃度逐漸下降到相對較低水平[8](圖3)。
時間 圖3 2018~2020年O3濃度日變化
NO2主要來源于汽車尾氣、燃煤、石油化工等排放,還有一些來自土壤、雷電、生物排放等,它是O3形成過程中重要的介質之一。由圖4可知,夏季O3濃度高,NO2濃度低,主要是因為夏季溫度高、陽光充足等是光化學反應最佳時候,NO2作為前體物參與反應不斷消耗,故隨著O3濃度升高NO2濃度不斷下降。冬季由于NO2不斷排放和積累,加上光化學反應受到限制,所以NO2濃度上升,O3濃度下降[9]。2020年NO2和O3月均濃度相關系數(shù)R=-0.844,均呈現(xiàn)明顯的負相關。但NO2作為O3的前體物,與O3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10]。
圖4 2020年NO2與O3的濃度月均變化及相關性
由圖5可知:O3濃度在6~8月份出現(xiàn)高值,而CO在其期間是低值;在CO濃度在12月份、1月份、2月份,出現(xiàn)高值,而O3濃度卻出現(xiàn)低值。O3濃度低值時對應CO濃度高值,表明CO濃度在較高時可以抑制O3的生成。CO濃度變化規(guī)律與NO2類似,也呈現(xiàn)出與O3相反的變化特征[11]。CO主要來源于人為活動的影響[12]。O3濃度與CO濃度的相關性比較差,原因可能是由于CO在大氣中化學反應中惰性相對比較大,對O3濃度變化影響不及其他前體物[13]。
O3濃度的高值出現(xiàn)在6~8月份,而PM2.5濃度的高值出現(xiàn)在12月份、1月份、2月份。2020年6月份O3月均濃度為174 μg/m3最高,PM2.5月均濃度最低為24 μg/m3,相關系數(shù)R=-0.7769,呈現(xiàn)負相關。當大氣中PM2.5濃度升高時,O3濃度會降低;PM2.5濃度降低時,O3濃度升高。雖然顆粒物與O3雖然是不同類型的大氣污染物,但是顆粒物本身具有消光作用,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陽輻射,改變大氣中自由基濃度,從而降低光化學反應生成O3以及顆粒物表面的非均相過程對大氣中O3的吸收和消除作用,影響O3的濃度[14,15](圖6)。
圖5 2020年CO與O3濃度關系
圖6 2020年PM2.5與O3濃度月均變化以及相關性分析
北京市O3污染年均變化顯示2014~2017年O3濃度逐年上升,其中2015~2017年之間O3濃度上升的幅度很小。自2018年開始O3濃度出現(xiàn)3年的連續(xù)下降。表明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及O3污染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此外,O3濃度呈現(xiàn)一定季節(jié)變化特征。夏季O3濃度最高,其次春季,秋冬季濃度較低。O3濃度在夏季出現(xiàn)高峰主要由于夏季陽光充足、溫度高,有利于氮氧化合物和揮發(fā)性有機物發(fā)生光化學反應生成大量O3。O3日變化呈現(xiàn)出“單峰”變化,通常在白天14:00~16:00之間O3濃度達到高峰,進入夜晚O3濃度開始逐漸降低。與其余污染物相關性分析顯示O3與NO2、CO、PM2.5的濃度均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負相關性。6~8月份O3濃度最高,而NO2的濃度最低。夏季NO2光解速率快,將NO2轉化為O3,故NO2濃度降低,O3濃度上升。PM2.5濃度在冬季污染最嚴重,而O3污染主要發(fā)生在夏季。因為PM2.5顆粒物本身具有消光作用,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陽輻射,改變大氣中自由基濃度,從而降低O3的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