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莎
巧妙地設計一堂班會課比單純地說教起到的效果要好。同時,學生們可以主動反思和解剖自己,這本身就是教育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在我們的班級管理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當我們把任務交給班級的某個人時,他會完成得很好;但是,當我們把任務交給幾個人或整個班級時,任務卻大打折扣,甚至消極怠工,沒有人去做。這是為什么呢?
師:同學們,昨天我讓值日小組在課間把課桌椅重新擺整齊,可是,10分鐘的課間過去了,課桌椅依舊“紋絲不動”。于是,我拿起手機把當時的情況錄了下來。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當時的情形。
(學生觀看視頻。)
師:接下來,我們第一排的同學先把課桌椅擺好,后面每一排每一列的每個同學都把自己的課桌椅以第一排為標準擺好。下面,老師要計時,看看我們總共需要多長時間擺好。計時開始!
(PPT播放計時器)
師:昨天我讓值日小組在課間把課桌椅擺整齊,結(jié)果10分鐘都沒有擺好;今天上課,我們每位同學只負責擺放自己的桌椅,結(jié)果僅僅用了3分鐘就把教室的桌椅全部擺放整齊了。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10分鐘都擺不好桌椅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分析原因,引出“三個和尚沒水喝”的主題。)
師:難道我們只有在擺放桌椅時這樣嗎?在你的生活或?qū)W習中有類似的情況嗎?
生(陸續(xù)發(fā)言):課堂上分組討論時有的同學不參與,拔河比賽時有的同學舍不得出力氣,舉辦運動會時有的同學不參加……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樣的現(xiàn)象嗎?(學生搖頭)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筑起“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圍墻。
(板書主題:筑起“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圍墻)
師:同學們都不喜歡“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現(xiàn)象,那么,這種現(xiàn)象給你帶來過哪些困擾或影響呢?
生(陸續(xù)發(fā)言):影響了我的學習,小組討論時,不能很好地進行分工合作,一人忙活,其余人袖手旁觀,本來10分鐘能夠完成的任務,最后要更多時間完成;影響了我的生活,老師布置了勞動任務,大家誰也不愿意動手去做……
師:看來,“三個和尚沒水喝”影響了我們的學習和生活。試想一下,假若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中,醫(yī)生把救治病人的事情推給其他人,會有怎樣的后果呢?
生:病毒波及的范圍會更廣、速度會更快,還會有更多人感染,甚至死亡。
師:假若在奧運會的賽場上,每個隊員都不出力,只是袖手旁觀,將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呢?
生:那比賽肯定就輸了呀!
師:可見,“三個和尚沒水喝”帶來的危害極大!想一想,為什么“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而“三個和尚卻沒水喝”呢?
生甲:一個人和小組的區(qū)別在于,一個人完成與否,完成得好壞,大家都有目共睹;而小組完成與否,完成得好壞,大家基本上只看到了小組的能力,而小組內(nèi)個人的能力容易被忽略。
生乙(小聲地說):老師,我們組一起做手抄報的時候,我根本就沒有參與,我偷懶了!
生丙:老師,上次你讓我制作咱們班的運動會視頻,我利用放假時間一鼓作氣完成了。但是,這次我們班委一起挑選獎品,到現(xiàn)在還沒有挑選好,因為大家意見不統(tǒng)一,另外,大家怕同學們不滿意,落埋怨。
師:這背后是什么在作怪呢?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明白沒有其他人可以依靠,解決問題只能靠自己,這時,會激發(fā)出我們更多的潛力,應對眼前的問題,從而盡最大努力為自己提供最大程度的完成任務的可能。那么,兩個人,三個人,或者更多人的時候呢?
生:兩個人的時候可以任務均攤,互相監(jiān)督。三個人或更多人的時候,誰都不愿多干一點,忙于推卸責任,自己坐享其成。
師:對!其實“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本質(zhì)就是集體意識的缺失,個人主義占了上風!下面我們一起觀看一段視頻。
(學生觀看德國心理學家黎格曼的拉繩子實驗的視頻)
師:1920年,德國心理學家黎格曼進行過一項實驗,探討團體行為對個人活動效率的影響。他要求工人盡力拉繩子,并測量拉力。參加者有時獨自拉,有時要3個或8 個人為一組拉。實驗結(jié)果顯示:個體平均拉力為63 千克;3 人團體總拉力為160千克,人均為53 千克;8人團體總拉力為248 千克,人均只有31 千克,只是單人拉時力量的一半。黎格曼把這種個體在團體中較不賣力的現(xiàn)象稱為“社會懈怠”。顯然,“三個和尚沒水喝”的背后還有“社會懈怠”的問題。
師:那么,我們該如何筑起“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圍墻呢?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小組討論,想一想解決的辦法。在討論的時候注意每個“學生”都有水喝呀!
(小組自由討論交流)
師:同學們經(jīng)過討論交流,都想到了一些好辦法,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看完之后,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播放女排在賽場中奪冠的視頻)
生甲:我看到每個隊員都有各自的任務,有一傳、二傳、主攻、副主攻、自由防守,她們每個人都各司其職。
生乙:取得“九連冠”榮譽的女排靠的不是某一個人的力量,而是團體的力量,她們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生甲:我們小組以后也可以實行這樣的分工合作和一人一事一職的制度,也就是個人承包制。
師:對!我們可以將任務細化,進行具體的分工,讓一個人負責一件事,這樣就能防止“社會惰化效應”!
生:擺放桌椅時,組長可以分配好具體的任務,具體到誰負責擺放哪幾張桌椅。
師:我們不僅采取“小組承包制”,還要采取“個人承包制”。大到班長管控班風、學風,小到教室講臺整理員,都要做到任務細化,實行“一人一事一職”制度。我們可以通過班級民主選舉,委任5名班長、5名學習委員,5名勞動委員,8位小組長。每個班長輪值一天,每位學習委員負責一個大組的作業(yè)檢查,每名勞動委員負責一天的值日。每個小組長也要在小組內(nèi)做好具體的分工,確保一人負責一件事。
(板書:“小組承包制”和“個人承包制”并行。)
生:如果組內(nèi)有個別人就是不想干或者不干呢?
師:我們先一起做一個游戲吧?每組先派出2名成員,背靠背、臀部貼地、雙臂相互交叉地坐在地上。當我發(fā)出“開始”的指令時,兩人合力使雙方一同站起。要求:在站起的過程中,手不能松開,也不能觸碰地面。如果成功站起來了,那么該小組繼續(xù)增加一人,3人一起手挽手地坐地起身。如果失敗則重新再來一次,直到成功方可再增加一人。依此類推,小組成員全部成功地一起坐地起身者為勝方。
(學生做游戲,大約10分鐘。)
師:大家想一想,你如果僅僅靠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完成獨立站起來的動作嗎?
(學生各抒己見談感受)
生甲:一個人是無法按照要求站起來的,有個別同學偷懶,他旁邊的同學也站不起來。
生乙:我們組是在組長發(fā)出“開始”的指令時才一起行動的。
生丙:我們小組男生挨著男生,女生挨著女生,發(fā)現(xiàn)有個別同學站不起來。顯然,大家要一起站起來,還得注意力量的集中和均衡。所以,我們調(diào)整了一下位置。
師:這個游戲考驗了我們每個小組的執(zhí)行力。在小組內(nèi),組長的指揮作用、隊形的排列、組內(nèi)成員完成任務的態(tài)度,都影響到了我們能否站起來。所以,我們要深刻地意識到集體協(xié)作的重要性。因此,我們不僅要建立小組評價機制,也要建立個人評價機制。
(板書:“小組評價制”和“個人評價制”并行。)
師:以后我們要每周公布每個組及組內(nèi)成員的成績,這樣既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他人的努力,又可以了解其他同學也是努力的。
生:老師,我們可以有一本“工作記錄本”,每天值日班長登記班級情況,這樣更公開、透明。每周定期由班長組織召開報告大會,匯報、討論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互相評價,共同成長。
師:這樣我們就把“社會惰化效應”變成“社會助長效應”了!讓我們互相鼓勵,互相評價,按照好習慣需要21天養(yǎng)成的規(guī)律,一起來筑起“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圍墻!
師(總結(jié)):同學們,相信通過這節(jié)班會課的學習,你們一定會有所收獲,有所改變。老師期待著你們每個人、每個小組都能夠登上我們的“龍虎榜”!
本節(jié)班會課環(huán)節(jié)清晰,從“引出主題”到“挖掘本質(zhì)”,從“挖掘本質(zhì)”到“筑起圍墻”,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視頻和游戲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集體的重要性,從而引發(fā)了情感的共鳴,提升了集體的責任感。這樣比單純的說教起到的效果要好。同時,學生們可以主動反思和解剖自己,這本身就是教育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在思考筑起圍墻的方法時,學生能夠從自身出發(fā),想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從而改掉自身或小組內(nèi)的毛病,這是難能可貴的。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