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喆喆 岳二麗 徐瑞青
牙齦瘤是源于牙周膜及牙齦的結締組織,為牙齦上腎臟的局限反應性增生物質,無腫瘤生物學特征及結構,手術是治療牙齦瘤的常用手段,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根面暴露較多,部分患者甚至出現牙本質敏感等癥狀[1-3]。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于牙齦切除術后行膜齦手術恢復牙周組織外形以助于滿足患者面部美觀需求,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但牙齦瘤術后易遺留牙齦退縮及牙齦組織缺損等現象,影響面部美觀度,因此,于牙齦瘤術后給予軟組織修復尤為重要。翻瓣術、帶蒂瓣術、帶蒂瓣聯合結締組織移植術在切除瘤體后軟組織缺損的治療中均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可獲得較為滿意的美學效果[4-5]。鑒于此,本研究分析牙齦瘤切除后不同術式在根面暴露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行牙齦瘤手術患者90例,本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3組,各30例。翻瓣術組女性13例,男性17例;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45.83±3.61)歲;牙齦瘤直徑為2.54~3.09 cm,平均直徑(2.83±0.76)cm;牙齦瘤分布情況:下頜前牙區(qū)4例,上頜前牙區(qū)2例,下頜前磨牙區(qū)9例,上頜前磨牙區(qū)7例,下頜后磨牙區(qū)5例,上頜后磨牙區(qū)3例。帶蒂瓣術組女性11例,男性19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6.01±3.03)歲;牙齦瘤直徑為2.51~3.12 cm,平均直徑(2.90±0.73)cm;牙齦瘤分布情況:下頜前牙區(qū)5例,上頜前牙區(qū)3例,下頜前磨牙區(qū)8例,上頜前磨牙區(qū)6例,下頜后磨牙區(qū)6例,上頜后磨牙區(qū)2例。帶蒂瓣聯合結締組織移植術組(以下簡稱“聯合組”)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5.91±3.70)歲;牙齦瘤直徑為2.53~3.12 cm,平均直徑(2.94±0.75)cm;牙齦瘤分布情況:下頜前牙區(qū)7例,上頜前牙區(qū)2例,下頜前磨牙區(qū)8例,上頜前磨牙區(qū)5例,下頜后磨牙區(qū)5例,上頜后磨牙區(qū)3例。3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經臨床診斷為牙齦瘤;患牙松動度≤Ⅰ度;牙齦瘤均處于患牙的鄰面,并涉及唇側牙齦;術前30 d接受規(guī)范化牙周基礎性治療;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牙齦紅腫出血;鄰牙有充填體及修復體;牙齦炎癥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歷資料缺乏;精神疾病,無法完成本次研究者。
所有患者均切除瘤體、蒂部及部分牙齦,將切除后的瘤體送至病理科進行檢驗,并對根面進行處理及根骨修整,獲得牙槽骨邊緣及壓根面的自然形態(tài)。(1)翻瓣術組:對術后齦瓣進行修剪,保證該形狀與正常的生理外形相似,與骨外形相適應,最后使用4-0號不可吸收縫線行原位復位。(2)帶蒂瓣術組:制備“V”形受植床,對受區(qū)寬度進行有效測量后于受植床遠中或近中制備相關的供區(qū)半厚瓣,隨后側向轉為后行冠向復位,使用6-0號不可吸收縫線縫合。(3)聯合組:包括雙乳頭瓣、側向轉位瓣、冠向復位瓣,于磨牙腭側齦緣或上頜前磨牙2 mm處做切口,瓣厚度為1 mm帶上皮結締組織,長度及寬度均需覆蓋根面,同時覆蓋遠中及近中3 mm骨面,將上皮取出,縫合結締組織直至與根面覆蓋線平齊,使用6-0不可吸收縫線縫合。于術后即刻及術后6個月對比3組角化齦寬度及根面覆蓋率。
3組術后即刻角化齦寬度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聯合組術后6個月角化齦寬度大于翻瓣術組及帶蒂瓣術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3組角化齦寬度術后6個月均大于術后即刻,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3組術后不同時間角化齦寬度比較
術后即刻及術后6個月聯合組根面覆蓋率均高于翻瓣術組及帶蒂瓣術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3組根面覆蓋率術后即刻與術后6個月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3組術后不同時間根面覆蓋率比較
牙石、殘根、不良修復體等是引發(fā)牙齦瘤的局部危險因素,并與慢性炎癥或機械性刺激等密切相關,此外還與內分泌等因素相關,屬非真性腫瘤,臨床通常采用手術治療。通過手術去除牙石、菌斑及不良修復體,且術中切除牙齦瘤時切除深度需達骨面,包括骨膜,鑿去瘤體的相應處少量牙槽骨,刮除該處牙周膜,術后效果較好[6-7]。但術后易遺留角化齦損傷,或出現根面敏感等癥狀,故術后嚴格要求患者注意口腔衛(wèi)生的維護,避免附著齦過窄影響牙周組織的健康生長[8]。
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術后即刻角化齦寬度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聯合組術后6個月角化齦寬度大于翻瓣術組及帶蒂瓣術組,3組術后6個月角化齦寬度均大于術后即刻,表明采用聯合手術在牙齦瘤切除后根面暴露治療中效果較好,能夠恢復齦瓣寬度,美學效果改善明顯。究其原因可知帶蒂瓣聯合結締組織移植術在牙齦退縮治療中穩(wěn)定性較好,能夠獲得完全的根面覆蓋。本次研究中根面暴露治療所采用的物質為薄齦生物型,術后6個月內角化齦寬度得到有效的恢復,由于聯合手術要求齦瓣需無張力的完全覆蓋暴露的根面及移植的結締組織,但牙齦瘤術后牙齦缺失較多,剩余牙齦寬度不足等無法達到無張力覆蓋根面,甚至暴露的骨面,故臨床治療中對剩余的牙齦組織無法覆蓋根面的患者采用帶蒂瓣術治療,采用單側或雙側鄰牙附著齦充足或鄰牙轉移質量較好的齦瓣替代冠向復位瓣[9-10]。術后即刻及術后6個月聯合組根面覆蓋率均高于翻瓣術組及帶蒂瓣術組,3組術后即刻根面覆蓋率與術后6個月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聯合手術能夠提高根面覆蓋率。翻瓣術組在根面暴露治療中未行根面覆蓋,帶蒂瓣術組及聯合組均行根面覆蓋,較好地將牙齦復位于術中預估的根面覆蓋線處,根面覆蓋率高。此外,牙齦瘤患者瘤體切除后因部分軟組織缺損導致的不同程度的根面暴露,因牙槽骨缺失量較小,骨板保存度較好,為軟組織的恢復提供有利保障。另帶蒂瓣術患者以厚齦型較多,齦瓣厚度是保障帶蒂瓣術術后軟組織恢復的基礎[11]。
綜上所述,于牙齦瘤切除術后給予帶蒂瓣聯合結締組織移植術治療根面暴露效果確切,有助于恢復角化齦寬度,提高根面覆蓋率,改善美學效果,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