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姜莒
楊拯陸的名字在新疆石油勘探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三塘湖樹立著一座豐碑。1958年9月25日,人稱“賽過穆桂英的女隊長”楊拯陸和隊員張廣智在三塘湖工作時遇到寒流侵襲,在7級以上大風和雨雪中,他們頑強工作十余小時,不幸遇難。為紀念楊拯陸烈士,新疆石油管理局編排了大型民族舞劇《大漠女兒》。1998年2月26日應文化部邀請,在北京成功演出,尉健行、丁關根觀看后給予高度評價。該劇獲1998年度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
楊拯陸是楊虎城將軍最小的女兒。本應享盡父母寵愛,可她出生后不久,父母卻因西安事變被關押了。和外婆一起生活的她,再聞父母消息時,已是陰陽兩隔,當年她才13歲。
2008年11月,楊拯陸銅像在新疆三塘湖揭幕。 供圖/新疆油田
1955年6月,楊拯陸西北大學地質系畢業(yè)。她可以去北京,也可以留在西安,但她選擇了和同學們一起到新疆搞石油地質勘探。領導對這些遠道而來的畢業(yè)生表示熱烈歡迎,但在野外調查隊的名單里,卻沒有楊拯陸的名字。
領導考慮她是愛國將領楊虎城的女兒,決定把她留在機關地質科工作。她找領導發(fā)了一通火:“搞地質工作重要的是實踐。我連戈壁灘都沒見過,沒有一點感性知識就把我關到辦公室里,工作也干不好……”領導拗不過她的性子,只好答應了她的請求,將她分配到獨山子礦務局地質調查大隊。
天山北麓安集海一面是山地,一面是戈壁,中間有一條常年干枯的河道??碧疥犜谶@里進行地質詳查,每個山頭都要爬上去。這里的山不高,可一座連著一座。有時跑1公里測線,要翻十幾個山頭,累得大家頭暈腿軟。剛開始,楊拯陸很不適應山路,還常常迷失方向,爬幾座山就累得氣喘噓噓。為了鍛煉自己的腿勁,楊拯陸專選陡坡爬。盡管累得她常常坐在山頂起不來,她卻很高興,對隊友們說:“廣播員的嘴,勘探隊員的腿。既然當上了勘探隊員,一定得把腿勁練好。”
楊拯陸對工作非常負責。一次,她跟隨一位老隊員填地質點,這位老隊員沒有帶她爬上一座山就把地質點填在圖上了。這天晚上,楊拯陸整夜沒有睡好覺,她覺得這是做了一件虧心事。天一亮她就找到隊長范成龍要求重新填這個地質點。
范成龍望著因為沒有休息好而顯得很憔悴的楊拯陸,有些猶豫。地質點是沒有跑到,但老隊員憑經(jīng)驗估計,一般也八九不離十。范成龍說:“能不能以后再補?”“那一片都跑完了,以后也很難拐到那兒去?!睏钫憟猿忠堋7冻升堉缓门c楊拯陸跑了整整一個上午,翻了10多個山頭才跑到了那個點,進行了實地踏勘。跑到那里一看,實際情況和圖上填的一樣。
1957年,地質大隊向準噶爾盆地東部的克拉美麗地區(qū)進軍。這期間,她結緣了此生唯一的戀人——謝宏。謝宏是和楊拯陸一起到新疆的同學,還是她的班長。但長年在野外工作,楊拯陸自知對戀人疏于陪伴,承諾等“克拉美麗”的勘探任務結束后就回去與他結婚。
克拉美麗不美麗,這里是連綿起伏的沙漠,寸草不生的禿山,布滿礫石的戈壁。地質隊的任務是完成克拉美麗紅山區(qū)的地質詳查,要在五萬分之一的地圖上按設計要求填地質圖。要丈量地質剖面,要描述地質狀況和測量地層產狀,工作全憑兩條腿走路。
克拉美麗的夏天,烈日如火,把戈壁灘燒得滾燙,氣溫可達五六十攝氏度。楊拯陸和隊友們在戈壁灘上工作了近一年,每天都要走四五十公里。她們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硅化木和瀝青脈。根據(jù)這些發(fā)現(xiàn)和踏勘得到的地質資料,1958年1月28日,楊拯陸寫出《克拉美麗紅山區(qū)地質總結報告》,認為“克拉美麗的生油層是存在的,主要的是二疊系的平地泉統(tǒng)?!标U述了克拉美麗地區(qū)的生油、貯油情況。
寒冬的一天,地調處召開答辯會,楊拯陸把各種地質圖掛在墻上,把各類化石擺了一桌子,面對處領導和中蘇地質專家,她像一位凱旋的將軍講述征戰(zhàn)史似的,闡述了克拉美麗紅山地區(qū)的地質情況。答辯會進行了一個上午,幾位專家深為楊拯陸的工作成績所折服。答辯會通過了楊拯陸的地質報告。
剛剛完成克拉美麗地區(qū)的勘探工作,1958年7月,楊拯陸又接到了新的任務。原本打算舉行婚禮的她,把婚期推遲,奉命帶隊轉戰(zhàn)位于中蒙邊界的三塘湖盆地。謝宏雖有不舍,但還是支持她去完成她的理想。可他們誰也沒想到,這會是他們見的最后一面。
1958年夏天,按照獨山子礦務局的指示,楊拯陸率106/58隊進駐三塘湖盆地,進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地質普查。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東北緣,南臨天山東段的白依山,北接阿爾泰,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它和克拉美麗地區(qū)一樣,沙漠橫蓋,山丘重疊,是一個千萬年來無人問津的荒涼戈壁。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比克拉美麗更惡劣,風大且多。大風刮起來,砂石鋪天,工作無法進行。
作為一隊之長,楊拯陸心里十分焦急??吹疥爢T們受苦她心痛,看到工作進展緩慢她憂心,但她不敢在同志們面前表露。她帶頭苦干,她給大家講工作的意義。她讓隊友寫了幅對聯(lián)貼在帳篷門口,上聯(lián)“披荊斬棘甘灑熱血戰(zhàn)戈壁”,下聯(lián)“不畏艱辛愿獻青春找油田”,橫批“勘探尖兵”。
1958年9月下旬,106/58隊即將完成當月任務,就在隊員們努力奪取最后勝利的時刻,沒料到一股災難性的強冷空氣,從西伯利亞向他們襲來。25日,楊拯陸把全隊分成三撥,兩個小組出工完成區(qū)塊的收尾工作,大部分隊員留在駐地整理行裝準備搬家。
楊拯陸和周則民各帶一個小組出發(fā)了。這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使駐地的隊員們深為兩個出工小組的安危擔心。大家立即停止手中的工作,讓司機老劉去接兩個出工組回來。司機開車出去,很快把一個出工小組接了回來,卻怎么也沒有找到楊拯陸和張廣智。因為大風雪,下午四五點鐘,天就黑了下來,能見度越來越低。駐地的隊員們全體出動,消息傳到附近的居民點,老鄉(xiāng)們也騎著馬出來幫著尋找。他們在戈壁灘上喊,用火光打信號,可茫茫戈壁實在是太大了,找一個人就像在大海里撈一根針。
次日凌晨,隊員們終于在離駐地不遠的一個小山坡下發(fā)現(xiàn)了一串腳印,順著腳印找去,他們先找到了一把地質錘,順著錘把指的方向找去,找到了犧牲的張廣智,再順著腳印找去,又找到了犧牲的楊拯陸。她身體向前匍匐著,緊緊地護著懷里新繪制的地質圖,呈前進姿式朝著基地方向。
一個22歲的少女,錯過了婚期與花季,把生命永遠地留在了新疆這片大地。1958年10月8日,獨山子礦務局黨委追授楊拯陸“黨的好兒女,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把她勘察的三塘湖盆地的一個含油地質構造命名為“拯陸背斜”。
深愛祖國 深愛人民
點評
在革命熔爐中,煉得具有共產主義的赤色,勘探尖兵沒有給家人留下什么財富,卻在無數(shù)人的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楊拯陸把最遠的路留給自己走,把最高的山留給自己爬,唯一的希望就是盡快找到大油田。她和父親楊虎城一樣,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