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珍珍 許百靜
摘要:贛儺面具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文章探索了贛儺面具文化元素在文創(chuàng)產品中的應用策略,首先對贛儺面具進行概述,深入分析了贛儺面具的造型、色彩、紋樣、語義特征,然后通過對贛儺面具的代表性元素進行提煉,結合現(xiàn)代圖形語言,開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設計與實踐,深入挖掘贛儺面具具有的文化價值和時代價值,拓展文旅融合新路徑。同時,深入探究贛儺面具藝術特征,將傳統(tǒng)藝術與現(xiàn)代設計語言結合,進行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設計開發(fā),既突出了贛儺面具文創(chuàng)產品的獨特性,也提升了其文化附加值,更彰顯了贛儺面具文化傳承的意義與當代價值。
關鍵詞:贛儺文化;面具;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文創(chuàng)產品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5-0-03
儺是古時候人們向天地祈福納吉、訴求生活美好、祈求愿望、逐疫驅邪的一種儀式活動,在以前的儀式活動中,人們通過戴上面具以求獲得神秘力量,與自然、神靈進行溝通。贛是江西省的簡稱,江西是中國儺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的大省,全省各地區(qū)保留了許多儺文化遺產,至今有關儺事的活動依然活躍,比如贛西、贛東、婺源、萍鄉(xiāng)等地。儺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積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部分,展現(xiàn)了江西地區(qū)的民俗,是當?shù)厝藗兊囊环N精神安慰,更是彰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載體。
隨著時代的進步,儺面制作工藝傳承模式無法跟上工業(yè)化、機械化、智能化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整體呈現(xiàn)難以為繼的局面,儺面藝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幸運的是,國家意識到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潮,儺文化又重新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關注,但要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的儺面文化,必須與時代的發(fā)展相結合。
創(chuàng)意經濟是由美國多倫多大學教授理查德·弗羅里達在其著作《創(chuàng)意階層的崛起》中提出的,他指出人類社會已從服務經濟時代走向創(chuàng)意經濟時代,創(chuàng)意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發(fā)展的驅動力和新特點,它以先進性和創(chuàng)新性為視角,成為重要的經濟驅動力,并源源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豐厚的精神價值和物質基礎[1]。“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的創(chuàng)意產業(yè)要成為經濟發(fā)展的驅動力,必須深深根植于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诖耍⒆銜r代特點,順應國家政策導向,依托豐富的贛儺文化資源,提取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結合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的方法,打造滿足現(xiàn)代人文化心理和審美需求的產品,形成贛儺面具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及產業(yè),或許是一條實現(xiàn)優(yōu)秀贛儺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
1 贛儺面具概述
儺是一種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傳統(tǒng),雖各有異,但其中最核心的觀念是探求人與自然力量的溝通,而中國是世界上儺文化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贛儺是其中獨特的一種,既有中國儺文化的共同特征,同時又有鮮明地域性特征,它歷史積淀悠久、原始形態(tài)古樸、遺存資源豐富,且有獨特的文化形成發(fā)展體系,因此有學者稱,要研究中國或世界文明的發(fā)展,贛儺文化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切入點。贛儺肇始于殷商時期,經過三千年的沿襲、傳承、發(fā)展,受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歷史以及生活習慣的影響,逐漸融入民間的習俗活動,有關贛儺文化的活動有儺儀、儺舞、儺戲,而研究儺文化活動的主要載體便是儺戲和儺面具,其中儺面具作為儺文化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出現(xiàn)在各種儺事活動中。如古時儺祭活動,在《周禮》一書中曾有這樣的表述:方相士穿著紅衣,戴著面具,拿著法器,帶領大量的祭儀人員在宮殿內逐室驅趕疫祟[2]。主持祭祀儀式的方相氏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儺神,只是一個負責驅鬼逐疫的巫師,他想要獲得力量、與自然溝通,就必須戴上面具才能實現(xiàn)。由于歷史潮流不斷更迭進步,贛儺面具所具有的功能性逐漸減弱,反而是藝術性、審美性、娛樂性在不斷增強。在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原則的指導下,其獨特奇異的造型、對比鮮明的色彩、精致細微的裝飾、內涵豐富的象征,以豐富的藝術語言反映出人的精神追求、生活習慣、精神信仰和想象力的靈光,闡述著神秘、莊嚴、肅穆、靈動、拙樸的贛儺文化。
2 贛儺面具特征分析
2.1 形態(tài)特征
贛儺面具風格多樣、種類齊全、人物繁多,面具造型因角色的不同而各具風采。其鮮明特征包括獨特的造型處理手法,主要通過五官的夸張表現(xiàn)和裝飾物來完成角色形象的塑造,在面具的造型藝術語言上,匠人們不是簡單機械地通過摹寫透視、比例、寫實表現(xiàn),而是從內心最本質的追求,即以渴望圓滿、和諧、幸福為出發(fā)點,根據角色的性格特征、功能作用、身份地位,借助豐富的想象力,更加主觀地塑造儺神形象。通常贛儺面具輪廓造型充實飽滿,布局對稱均衡,表情生動傳神。比如開山莽將、開路先鋒、鐘馗、王靈官、五猖等,這些司職斬妖除魔的兇神大多面部表情夸張,或目光如炬、或青面獠牙、或齜牙咧嘴,一副猙獰可怖的神貌,充斥著如同青銅饕餮般的獰厲之美;如儺公、儺母、福運之星、司祿之星、長壽之神等這些司職祈福納吉、懲惡揚善的正神,表情大多溫和可親,略帶笑容,給人一種溫和之美;雞嘴神明、豬嘴神明、蟾蜍精、烏龜精、白蛇精這類動物精怪神明是動物人格化的神祇,大多造型特征鮮明、生動形象,具有一定的諧趣之美。
2.2 色彩特征
贛儺面具用色大膽、色彩濃烈,以紅、黃、藍、黑、白等夸張的觀念性色彩相輔相成,多采用鮮明的色彩對比和抽象的藝術形式,創(chuàng)造了生動形象、形態(tài)各異的儺神面具,以表達儺神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贛儺面具色彩用色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念、道德觀念、民俗習慣、宗教信仰有密切的關系,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意蘊,如《周禮》中有將白、赤、玄、黃、青與五行方位相對的說法,這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念的一種體現(xiàn)[3]。紅色對整個民族、國家來說都是極鮮明的符號,可能是先民對太陽與火焰的向往追求,因此在贛儺面具中是常用主色。贛儺司職驅邪避疫的神祇中,如開山莽將、王靈官、開路先鋒等,紅色經常在其眉毛、頭發(fā)局部特征處使用,而人們熟知的忠肝義膽的關公,用紅色體現(xiàn)其外貌特征再合適不過,正是這樣鮮明的色彩運用使得面具有了獨特的象征意義。
2.3 紋樣特征
“什么面具繪什么紋樣”,贛儺面具的紋樣特征和形態(tài)特征、色彩特征一樣,使用大有講究,并非憑空想象,而是蘊含著豐富獨特的寓意,并與之相輔相成,共同塑造出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贛儺面具藝術。贛儺面具的裝飾紋樣一類是具象紋樣,如祥云紋、龍鳳紋、山水火紋、植物紋、星紋等,一類是抽象紋樣,如幾何紋、漩渦紋、曲線紋、鋸齒紋等。這些裝飾紋樣主要使用在面具的面部、五官、發(fā)髻、頭盔、耳翅等部位,如開山莽將頭上象征力量的角,采用了富有動感、力量感的漩渦紋作為裝飾;上元將軍唐文明、中元將軍葛文秀、下元周文亮將軍三位儺神的頭盔耳翅則是以龍鳳紋、太陽紋作為裝飾,以龍鳳數(shù)量多少代表人物地位高低,有著大吉、大喜、大利的美好吉祥寓意。這些多具有吉祥意義的裝飾紋樣構成遵循著自身獨特的藝術規(guī)律、審美情趣,一方面突出了角色的性格特征,使之更具形式美感,另一方面則蘊涵了人們對神秘力量的崇拜、對萬物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4 工藝特征
贛儺面具的制作在雕刻工藝者們長期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造型規(guī)律和程式規(guī)范,一般有六道主要的制作工序:選材、初胚、精雕、上漆、裝飾、開光。一是選材,面具材質選擇相當嚴謹,常用桃木、楊木,這類木材具有辟邪之意,經歷歲月的變遷,經過多年存放都不會輕易腐朽,保存方便且日常維護不復雜,同時也利于手工藝者比較省力地去雕刻,因此這類木材是首選;二是初胚,主要從整體出發(fā)觀察并構思,進行粗雕,不拘泥于局部細節(jié),根據角色所需要的大小尺寸截取木段,初步雕刻出大致輪廓;三是精雕,即細致雕刻五官,充分表現(xiàn)角色特征,同時根據佩戴要求完善局部;四是上漆,手工藝者常常為使面具光滑而使用一些砂紙、細布等輔助材料進行打磨,并按面具的使用要求,用各種色漆進行修飾;五是裝飾,在前面的幾個步驟完成后,師傅們便會依據需要加入胡須、耳翅等其他附件作為裝飾,同時系好方便人們祭祀、表演使用的繩子;六是開光,這是面具制作完成后最重要的一步,只有經過特定的開光儀式,放在儺神廟供奉,在特定的節(jié)日通過特定儀式請出,才能賦予面具神性。
3 贛儺面具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原則
3.1 文化傳承性
贛儺文化和面具形態(tài)的發(fā)展與當?shù)氐纳a活動、民俗、自然環(huán)境息息相關,正是這些多元且深沉的內在因素決定了贛儺面具獨特的價值,其中蘊涵的文化信息和意識觀念是人們理解、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可以傳承和發(fā)揚儺面具文化中的優(yōu)秀基因,因此,在進行贛儺面具文創(chuàng)設計時,必須深入理解贛儺文化,融入對贛儺文化的情感,挖掘贛儺面具文化的文化價值和時代價值,而不是對表面的圖形、裝飾元素進行簡單的提取應用。
3.2 創(chuàng)新時代性
將贛儺面具中的元素融入現(xiàn)代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過程,需要觀念、方法、過程的全面創(chuàng)新,要打破傳統(tǒng)的儺面印象,轉變以往猙獰、恐怖形象的固有認知,使其更具親和性、趣味性、神秘性。近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創(chuàng)意設計打破了傳統(tǒng)故宮給人留下的嚴肅刻板印象,以輕松、詼諧、趣味的方式將故宮文物展示到人們面前,并融入日常生活,打造了許多爆款產品,成為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的典型案例。在贛儺面具的設計中,可以以現(xiàn)代的審美觀念和設計方法,將猙獰可怖、威猛嚴肅的兇神儺面角色丑萌化、個性化,改變以往令人心生膽怯的恐怖形象,使其更加平易近人,以嶄新且充滿趣味的形式再現(xiàn),這樣不僅使原始儺文化和儺面具元素得到持續(xù)的關注,同時也能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潮流,賦予其現(xiàn)代的生命力。如將司職祈福親和的正神面具幽默趣味化,突出其個性特點,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進一步滿足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求。
4 贛儺面具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實踐
4.1 設計定位
選取贛儺面具中司職驅邪避疫的兇神儺面角色為對象,在設計創(chuàng)新時,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形象,如開山莽將、開路先鋒、鐘馗、靈官等,將立體的面具通過圖形化語言進行表達,以滿足文創(chuàng)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和應用,傳播贛儺文化。
4.2 產品定位
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故在具備實用功能的同時,也要富有文化性、趣味性、審美性。由此可見,贛儺面具文創(chuàng)產品主要可定位為日常生活物品類、文具類,以擴大儺面文創(chuàng)產品的應用領域,增加受眾基礎,讓更多不同的群體發(fā)現(xiàn)、接觸、使用儺面文創(chuàng)產品,這樣才有可能更加高效地促進贛儺文化的傳播和普及。
4.3 設計方案
將贛儺面具中司職驅邪避疫的兇神形象進行圖形化表現(xiàn),根據儺神角色的性格、功能、屬性特征等進行具象和抽象元素的提取精煉,在保留其基本形態(tài)和神韻的同時,遵循形式美的原則,以平面化、簡潔性的圖形語言對其形象進行解構,并使用夸張化的表現(xiàn)手法,結合角色特征進行重新組合,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帶給觀者新的視覺體驗。為將贛儺文化融入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使人感受到儺文化的生命氣息和藝術魅力,主要設計了圖形化的儺面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一類是文具類,如明信片、筆盒、膠帶、本子封面等,另一類是生活類,如日歷、手機殼、手提袋、T恤衫、帽子等。
4.4 設計實踐
環(huán)保袋設計選取贛儺面具中具有代表性的兇神角色,基于其原型,以圖形化語言和形式美原則對其角色形象進行突出表現(xiàn)。如開山莽將是儺堂戲中形象最威猛、法力最強大的鎮(zhèn)妖神祇之一,其性屬火,雙角直立,怒目圓睜,獠牙猙獰,使用的武器為金光鉞斧,因此在文創(chuàng)設計實踐上,會突出其眼睛、獠牙和雙角等造型特征,輔以緊箍和圓形裝飾面具,給人兇猛力量之感。再如鐘馗專司打鬼驅邪,其性屬火,中國民間常掛鐘馗神像來辟邪除災,其特征為豹頭環(huán)眼、鐵面虬鬢,因此在造型設計中會著重對其眼睛、胡須、火焰眉、牙齒等進行夸張性表現(xiàn),色彩運用主用根據其角色屬性,以黑紅色為主,黃綠為輔,輔以帽子、耳環(huán)等裝飾性元素,表現(xiàn)其目光如炬、兇猛、齜牙咧嘴的威嚴形象。將贛儺面角色形象的形態(tài)因子、色彩因子、寓意因子,通過現(xiàn)代圖形化語言進行表達,應用于環(huán)保包的設計中,是為了體現(xiàn)贛儺面具具有的文化內涵、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
5 結語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其不僅是民族自我認知的歷史證據,也是中華民族不斷走向未來的精神源泉。贛儺文化是研究中國民間文化獨一無二的寶庫,面對豐富的(下轉第頁)(上接第頁)贛儺文化資源必須進行深入挖掘,才能在尊重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通過對贛儺面具中形態(tài)、色彩、紋樣、語義等相關元素進行提取精煉,在遵循贛儺面具藝術自身規(guī)律的基礎上運用現(xiàn)代圖形語言和形式美的原則,以平面化、簡潔化的圖形語言建構新的視覺形象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通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贛儺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使用,能潛移默化地讓人們感受到贛儺文化的生命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以此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贛儺文化。
參考文獻:
[1] 理查德·佛羅里達.創(chuàng)意階層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9-76.
[2] 錢玄.周禮[M].錢興奇,注譯.長沙:岳麓出版社,2001:287-288.
[3] 楊曉康.現(xiàn)代裝飾造型教學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3(3):159-161.
作者簡介:魏珍珍(1980—),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許百靜(1995—),男,安徽六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