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君
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話語體系,不同話語體系下的特定詞匯也有著不同的意義,比如“父親”這個詞。這是我最近重溫電視劇《白鹿原》的感悟。無論是鹿泰恒之于鹿子霖,還是白嘉軒之于白孝文、白孝武,都在劇中展現(xiàn)出了作為定海神針的智慧,那時的“父親”代表著權(quán)威、依靠、路燈。然而,多年后的今天,在很多跟我差不多大的青年人心目中,自己的父親可能都是“落伍”的代名詞。
在我看來,這種變化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隨著觀念的更新,父權(quán)制或者說封建家長制已經(jīng)被消解、更新,父親不再在家中有很大的話語權(quán);二是白鹿原上的人,祖祖輩輩過著同樣的生活,做著同樣的事情,父輩往往在人情練達、生活閱歷方面更勝一籌,而我們這代人恰逢時代巨變,科技、生活都日新月異,父親們可能就被甩在了身后。
回想起父親對我說的話、教我做的事,我漸漸明白,父親或許真的有些跟不上日新月異的時代,卻依然能在很多時候見微知著,對我的行為、思想進行糾錯。他講的道理很通俗,卻寫滿了歲月的沉淀與生活的醞釀。
記得讀本科的時候,外賣商家沒給我送筷子,雖然宿舍里有備用筷子,但我依然打電話把商家訓斥了一頓,他答應(yīng)了給我補送筷子并且加送一道菜。放假回家后,我興奮地炫耀自己這一次的“戰(zhàn)績”,父親卻嚴厲地批評了我。他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斤斤計較只能損人不利己?!薄叭瞬荒茇澬?,貪小便宜吃大虧?!薄靶÷斆鞑豢扇?,人要有大格局”。對于當時年輕氣盛的我來說,聽這些話覺得特別嘮叨、迂腐,于是只回懟了一句:“您點過外賣嗎?”
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我獨自一人在外求學也經(jīng)歷了許多事情,再回想起來時真的為自己當時的幼稚而汗顏。我的父親或許從沒自己點過外賣,卻通過這件事教育了我,或許我當時的內(nèi)心是排斥的,但他的話已經(jīng)在我心中埋下種子,讓我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時能更快地醒悟過來。
同樣是讀本科的時候,我為了融入同學群體,把很多時間用在了社交上,本來不玩游戲的我跟著大家一起玩,生活一向節(jié)儉的我也開始和同學們?nèi)ト司鶐装僭娘埖瓿燥?。父親知道后告訴我什么是“無效社交”,告訴我青春很寶貴要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幾年過去了,那些純粹因為喝酒、唱歌、打游戲而聚在一起的同學們,不僅荒廢了自己四年的青春,更失去了名牌大學的社會資源,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也越來越少。而我慶幸自己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更多該做的事情。
我常常思考,父親教給我的道理該用什么樣的詞匯去概括?心胸、善良、隱忍、遠謀,似乎都是,又都無法完全概括,或許他自己也無法給出答案。但后來我慢慢明白了,父親教給我的才是生活真正需要的大智慧,這些智慧的種子,是父親給我種在心底的。
確實,我和我身邊的同齡人,論學歷、眼界、新潮,可能都遠遠勝過了我們的父輩,但看似“落伍”的他們,身上卻依然有太多需要我們學習的地方。這不僅是因為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更是因為這世界無論如何演進,總有一些顛撲不破的道理,需要我們堅守。7F1E7C9C-29A2-451A-86E6-7EDAE621DB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