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千群
【摘要】 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派詩人。其一生多次入仕,又多次歸隱田園,徘徊于世俗機巧與田園守拙之間。在第五次入仕后,詩人最終選擇了歸隱田園,追求精神滿足,這正是詩人“守拙”人格的體現(xiàn)。本文主要以陶淵明的詩作《歸園田居(其一)》與《歸去來兮辭》,剖析詩人“守拙”人格中的人生真意。
【關(guān)鍵詞】 陶淵明;“守拙”人格;真意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3-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02
寫最美的隱逸詩,喝最醇的酒,創(chuàng)造最理想的桃花源,陶淵明這樣一個詩意與真意并存的田園派詩人在詩歌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辛棄疾在《水龍吟》中寫道“須信此翁未死,到今凜然正氣”。龔自珍在《雜詩》中稱贊“淵明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陶淵明從29歲至41歲的13年中,曾經(jīng)五次入仕。然而最長也不過四五個月,最短不過幾日而歸?!斑@樣看來,在這13年時期中,入仕時少,居田時多;在不多的仕途中,在職時少,休假時多,而且每任都非常短暫?!盵1]199這段“時仕時歸”的人生經(jīng)歷讓他徘徊于官場和田園間,靈魂在“守拙”與“機巧”間不斷被叩問。終于,至第五次入仕,在任了81天彭澤令后選擇了“守拙”田園,開拓一片精神的凈土。本文以《歸園田居(其一)》《歸去來兮辭》為例,探求陶淵明在“守拙”人格背后的人生真意。
一、穎悟
在《歸園田居(其一)》中,開篇直抒胸臆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點明自己辭官的原因在于本性質(zhì)樸自然。世俗之人皆追逐官場名利,而自己從小就沒有迎合世俗的志趣,大自然山水才合乎自己的性情追求。在《歸去來兮辭》中“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與“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表達志趣于自然,本性率真,無法委屈內(nèi)心造作勉強。既然本性愛好自然,為何還會走入仕途?關(guān)于這一點,詩人在詩中有所交代。“誤入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在“塵網(wǎng)”前冠以一個“誤”字再次表明自己并非志于官場,而是一不小心落入其中的,深表自己對以往出仕的悔恨。對于“誤落”官場的理由,文中提及兩個方面,一方面“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梢娂抑猩畈⒉桓蛔?,孩子多,生活負擔重,走入仕途是解決生計的選擇;另一方面,“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梢姡H戚朋友的勸導也是原因之一。再考慮到“于是風波未定,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余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權(quán)衡中,詩人帶著些許勉強的意味踏入官場生活。另外,詩人在《責子》中也寫道:“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意思是說自己五個孩子都不好讀書。作為父親,肯定也是心懷掛念的,這也見得詩人出仕有生活方面的切實需要?!耙蝗ト辍敝嘘P(guān)于三十年的說法并不一致,有學者認為是十三年?!笆辏侵缸髡哂跁x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廿九歲為江州祭酒,至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四十一歲時辭去彭澤縣令,整整十三年;一作‘三十年,多數(shù)著者認為是錯誤的,而逯欽立先生則認為是夸張之詞,極言做官時間之長?!盵2]32詩人將十三年中斷斷續(xù)續(xù)的仕途生涯言說為“一去三十年”表現(xiàn)官場時間之漫長,凸顯仕途生涯中內(nèi)心的折磨與煎熬。
“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是詩人內(nèi)心的穎悟之語。詩人料想到歸田可能免不了面對饑寒的生活境況,但繼續(xù)投身官場違背內(nèi)心會讓身心俱病,何必為了口腹之欲去違背本心?!坝谑菒澣豢犊?,深愧平生之志”,回想到自己兼濟天下、一展才華的抱負與現(xiàn)實中黑暗丑惡的官場之間的差異,不免發(fā)出感慨,感到違背心中志向,深以為恥?!蔼q望一稔,當斂裳霄逝”,“一稔”指莊稼成熟一次,“斂裳霄逝”更是表明歸去心切。這一季莊稼收成后,自己就收拾衣裝,即使是星夜,也要連夜離去。既表明對仕途的厭惡,也流露詩人的真誠坦率,直抒胸臆表達做官有出于生活迫切需要的因素。不久,詩人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病死,因去奔喪便自請離職。這段入仕之途以八十一天任職而告終。多次入仕的經(jīng)歷讓詩人對官場塵網(wǎng)的明爭暗斗、爾虞我詐有清醒認識,這與自己內(nèi)心的“真意”追求大相徑庭?;仡櫷?,與其求之靡途,身心困頓,不如做精神世界的富足者。
二、守拙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中“守拙”二字是詩人對自己歸于田園生活的狀態(tài)自述。何為“守拙”?“此‘拙乃是相對于世俗之‘機巧而言,‘守拙意謂保持自身純樸之本性(自世俗看來為愚拙),而不同流合污?!盵3]63詩人寧愿歸隱田園,也不愿違背本性投身于仕途的機巧之中。除在《歸園田居(其一)》中提及“守拙”,詩人在其他詩詞中也常以“拙”自居。如《與子儼等疏》:“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薄陡惺坎挥鲑x》:“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薄峨s詩》其八:“人事盡獲宜,拙生失其方?!薄对佖毷俊菲淞骸叭耸鹿桃宰?,聊得長相從。”可見,詩人對“拙”情有獨鐘。但古代文人志士皆有“學而優(yōu)則仕”之志,詩人為何能夠堅守初心、堅守“守拙”人格?
一方面,“守拙”是詩人智慧的反思。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既然自己的心靈被形體役使,為什么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靶臑樾我邸笔菍ψ龉俑惺艿闹庇^描述,“惆悵”“獨悲”表現(xiàn)內(nèi)心感受。詩人在仕途中并未施展才華實現(xiàn)抱負,而只感到身心困頓。接著用“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表明自己知道過去的錯誤已經(jīng)不可挽回,但未來的事情還可補救?!笆刈尽笔沁h離官場黑暗,追求內(nèi)心寧靜的選擇,是人生迷途處的智慧反思。在《歸園田居(其一)》中“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句借用“比興”的手法生動刻畫了入仕的狀態(tài)?!傲b鳥”指籠子里的鳥,“池魚”指失去自由的魚。借失去自由的“羈鳥”“池魚”暗喻自己在官場中心志被束縛?!芭f林”“故淵”是“羈鳥”“池魚”的歸宿,暗喻田園才是自己率真本性的歸宿?!傍B”“魚”的意象在詩人其他詩作中也多常見。在《感士不遇賦》:“密網(wǎng)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痹凇妒甲鲦?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詩詞中的鳥、魚是靈魂自由,復返自然的代表。關(guān)于“守拙”,“清代的沃儀仲對此別有會心:有世俗之韻則拙不肯守,不肯守拙則機巧百端,安得復返自然!”[4]詩人“守拙”是穎悟后靈魂的追求,是質(zhì)性自然的堅守。FD31A8C8-008F-469B-A223-E628DE0EEE35
從另一方面來說,“守拙”是詩人堅守內(nèi)心的選擇?!疤諟Y明的‘守拙并非是無為的消極避世,其一生的主導思想是建功立業(yè),特別是追求文學上的建樹?!盵1]99在《感士不遇賦》中寫道:“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薄肮_申明人具有超常的智慧和聰明,應當憑著三正(天、地、人的正道)五常(仁、義、禮、智、信)而留名?!盵1]100在《詠荊軻》中用“公去不知歸,且有后世名”歌頌荊軻的豪情。可以見得,詩人心中有效力家國的壯志豪情。但通過對當時社會的體察分析,親身入仕的感受,對現(xiàn)實有了深刻的認識。《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薄鄧治中》:“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煙”正是詩人面對現(xiàn)實心中的憤語?!睹印罚骸案2惶撝粒溡嘁讈怼笔窃娙嗣鎸ΜF(xiàn)實的慨嘆。在《歸去來兮辭》中詩人面對萬物欣欣向榮不由慨嘆“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修”,將萬物得時的生長與自己一生的坎坷做比較,表達自己生不逢時,胸懷抱負無奈無處施展?;诖耍娙诉x擇遠離官場,守護心中凈土。由此看來,陶淵明“守拙的目的就是守住本心不為惑染所障,‘守拙的方法則是委運自然,陶公的守護真性重在要求不讓自己存在的真性為世俗聲利所扭曲,‘守拙來于生命的內(nèi)在要求”[4]。
三、歸心
在《歸去來兮辭》中,詩人想象自己歸田園的所見所聞,景色優(yōu)美,怡然自得;在《歸園田居(其一)》中,詩人描繪出自己歸田園后生機勃勃的鄉(xiāng)村生活圖景,詩中描繪的景象可謂“人和”“室雅”“情悅”。但詩人歸田園后的物質(zhì)生活并不富足,“人窮”“心憂”也暗含詩中。詩人歸田園是出于精神層面的選擇,是靈魂棲息的堅守。
(一)“人和”“室雅”“情悅”
《歸去來兮辭》中“童仆歡迎,稚子侯門”,詩人想象自己歸家后孩童等候歡迎自己的景象,刻畫了一幅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圖?!稓w園田居(其一)》中“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中“雞鳴”“狗吠”是田園生活的典型意象代表,表現(xiàn)鄉(xiāng)村生活的生機盎然。同時“雞鳴”“狗吠”也有“以動襯靜”的效果,若周圍全是熙熙攘攘的嘈雜之聲,便也沒有雞鳴狗吠之聲?!?《孟子》:‘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雞犬是田園生活中最常見的兩種動物,在中國文化中預示熱鬧、歡樂?!盵5]“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寫出了居室之雅。“榆柳”“桃李”兩個意象以綠色和紅色交相輝映,為房前屋后點綴色彩,在恬靜優(yōu)雅中不失暖意。“三經(jīng)就荒,松菊猶存”表明園中小路已經(jīng)荒蕪,唯獨“松”和“菊”仍然在生長?!八伞币庀笞鳛椤皻q寒三友”之一常代表著堅勁、高尚的節(jié)操;“菊”是“四君子”之一,寓意高潔情操。在“松”“菊”的點綴下,居室不陋而充滿雅致。同時,詩人用“松菊猶存”表明自己內(nèi)心的志向并沒有因歸隱而消逝,高潔堅韌的品性仍然存在?!耙龎赜x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舉起酒杯自酌自娛,看看院子里的樹木,內(nèi)心充滿喜悅?!安叻隼弦粤黜?,時矯首而遐觀”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抬頭望著遠方,悠閑自得的生活怎能不心生愉悅。詩人心中的愉悅之感不僅是因為居室之雅,生活悠閑,還因為遠離“塵網(wǎng)”的復雜,精神上實現(xiàn)了淡泊寧靜。在《歸園田居(其一)》:“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中“無塵雜”一方面說明居所整潔,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詩人不再被俗事惱,心中無塵雜所以所居之地無塵雜?!疤撌摇北砻媸钦f空室,實際也指詩人心中的清凈恬淡暢快,不再為世俗所擾亂困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表達自己久久被禁錮在“塵網(wǎng)”中,如今終于回歸自然,與詩開頭“性本愛自然”前后相呼應,心中愉悅之情自然流露。
(二)“人窮”“心憂”
然而,詩人的歸隱也產(chǎn)生了“人窮”“心憂”的問題?!稓w園田居(其一)》:“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在如今看來居室寬敞,土地富足,但這在當時不過是勉強剛剛達到分配的普通標準?!稌x書 食貨志》云:“若乃一夫之士,十畝之宅,三日之徭,九均之賦,施陽禮以興其讓,命春社以勖其耕?!盵6]可以見得陶淵明歸田園后并沒有物質(zhì)上的富足,這樣的居所條件與《歸去來兮辭》中“審容膝之易安”相呼應。可貴的是雖然詩人居所在簡陋狹小的房屋但心中是“易安”的情志。詩人所要追求的不再是滿足口腹之欲,而是精神上的富有,所以居所簡陋也不覺陋,心中只覺安心自在。“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修”詩人面對欣欣向榮的萬物想到自己的經(jīng)歷,奈何自己生不逢時。在仕途中無法施展才華,如今雖然歸隱田園但心中依舊對家國有所思,有所想。“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詩人身歸田園,但心中懷有家國憂慮,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奈何無處安放。接著,詩人勸慰自己“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枟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不如珍惜美好時光,獨自外出享受樂趣,拄著拐杖培育幼苗享受田園耕作之樂。登上東邊的高岡,放聲呼嘯,在清流邊作賦吟詩,享受田園間的樂趣?!傲某嘶詺w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是詩人體悟生命后發(fā)出的慨嘆。算了吧!身體寄托天地間還能有多少時候?為什么不隨心所欲,聽憑自然的生死?面對不可改變的現(xiàn)實,詩人將“心憂”之事放在天地宇宙與生命長河中加以審視,告誡自己不如就聽憑自然跟隨本心生活。詩人以“守拙”人格反擊官場中的黑暗丑惡,以“守拙”人格抵御名利的誘惑,以“守拙”人格堅守了性本愛自然的初心。
“學而優(yōu)則仕”是古代文人的理想,而陶淵明則選擇了“守拙”田園。并非是詩人消極避世,而是多次出仕見證官場生活與自己追求截然相反后堅守精神凈土。在《五柳先生傳》中詩人以自述的口吻刻畫了自己的品性,“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表達自己不為貧富勞役心志,不為名利委屈本心。詩人在《九日閑居》中以“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聲明自己不認同歸隱為了個人安樂,不能有所作為。在詩人看來,自量只要能堅持所選擇的道路,也可以有所作為。詩人在官場中無法施展才華,在歸田園后以文學創(chuàng)作為追求,認為可以實現(xiàn)人生“大成”。“陶公對躬耕田園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志向和成就的自贊,強烈反映了他從政不可得而轉(zhuǎn)志從文的進取精神?!盵1]11借此,詩人表達自己歸隱田園的人生宣言。
在官場與田園間,詩人選擇了歸隱田園;在機巧與守拙間,詩人選擇了堅守初心;在舍與得中,詩人舍棄功名利祿,選擇精神自得?!皻w隱”源于“守拙”,“守拙”源于對人生“真意”的追求。詩人在一次次靡途中不斷自省,終以“守拙者”的姿態(tài),找回了人生的真意。
參考文獻:
[1]魏正申.陶淵明評傳[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
[2]李華.陶淵明詩文賞析集[M].成都:巴蜀書社,1988.
[3]袁行霈.陶淵明詩[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李秀平.田園守拙自養(yǎng)真——試論陶淵明的歸隱[D].內(nèi)蒙古大學,2004.
[5]王美霽,宋祥.從陶淵明的作品探究其歸隱之路——基于《歸園田居》(其一)和《歸去來兮辭(并序)》[J].開封文化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2).
[6]葛志偉.知足天地寬——重讀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J].語文教學通訊,2018,(7).FD31A8C8-008F-469B-A223-E628DE0EEE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