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燕
魚臺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山東濟寧 272300
肺炎屬于兒科常見疾病,兒童由于身體機能仍然未發(fā)育完全,抵抗能力、免疫能力低下,故在受到外界致病原侵入時,很容易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疾病[1]。對肺炎患兒臨床多采用抗生素、止咳化痰藥物、糖皮質激素等治療,療效可靠,但治療效果與患兒依從性存在密切關聯(lián)[2]?;純耗挲g小,難以準確表達自身感受,所以配合度并不高,且受疾病影響,患兒與家屬均存在明顯的負性情緒,這些均會影響臨床工作的開展,不利于患兒肺功能的恢復[3]。近年來,隨著護理學的發(fā)展,各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領域中已經(jīng)得到了一定應用,個性化護理、肢體語言溝通則屬于常用的方案,但在臨床實踐中多為單獨應用[4-5]。針對患兒的特殊性,為了提高護理工作的效果,考慮通過肢體語言溝通,在充分了解患兒身心狀態(tài)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護理。該次研究隨機選擇醫(yī)院2020年1—12月收治肺炎患兒80例,通過隨機對照,探討了個性化護理聯(lián)合肢體語言干預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醫(yī)院收治肺炎患兒8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臨床診斷與影像學檢查等確診為肺炎[6];②患兒認知功能正常;③臨床資料完整;④家屬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②全身急慢性感染者;③肝腎功能障礙者;④合并先天性疾病者;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以隨機數(shù)表法將80例肺炎患兒分成兩組,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6~12歲,平均(8.46±0.82)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0.5~3 d,平均(1.14±0.26)d。研究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6~13歲,平均(8.50±0.84)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0.5~3 d,平均(1.09±0.28)d。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遵醫(yī)囑用藥,叮囑家屬合理控制患兒飲食,維持病房衛(wèi)生,控制好溫度、濕度,并隨機進行健康知識的宣教等。
研究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個性化護理聯(lián)合肢體語言溝通干預。肢體語言溝通內(nèi)容包括:①在開展護理工作時,注意動作輕柔,態(tài)度應該溫和,保持微笑,采用面部、手勢等肢體語言以及眼神等傳遞友善的信息,拉近與患兒的距離。②認真傾聽患兒的語言,仔細觀察患兒的肢體語言,在傾聽與觀察時,保持微笑,并予以點頭和眼神肯定,鼓勵患兒表述自己的想法。關心患兒,積極主動交流,拉近護患距離。③給患兒適當撫觸,提高患兒舒適性,提高其安全感。在治療過程中,考慮患兒可能會對儀器設備產(chǎn)生恐懼感,可輕輕拍打患兒背部、撫摸患兒頭部、握手等,以提高治療順應性。個性化護理內(nèi)容包括:①結合患兒病情積極主動地與患兒家屬交流,介紹肺炎相關知識,耐心解答家屬的疑惑,以改善護患關系,提高家屬的信任感。②密切監(jiān)控患兒病情,增加巡視次數(shù),并告知家屬患兒病情波動的征兆,發(fā)揮家屬的輔助作用,在發(fā)生異常時需要立刻進行上報,減少患兒風險。③病房環(huán)境優(yōu)化,結合患兒年齡、喜好等合理安排病房,允許家屬擺放適量擺設,創(chuàng)造溫馨的病房環(huán)境。同時維持病房內(nèi)安靜、整潔,控制溫度、濕度適宜,定期進行消毒與殺菌,對轉角、桌角等位置做好覆蓋,減少意外風險。④飲食指導,維持健康意識,少食多餐,忌辛辣、刺激之物,并注意多喝水,濕潤氣道,如果患兒無法進食,則需要遵醫(yī)進行營養(yǎng)支持。⑤開展用藥指導,向患兒、家屬講解遵醫(yī)囑用藥的必要性,并在每次用藥前向家屬介紹藥物的作用機制、預期效果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并叮囑家屬做好用藥觀察,在提高家屬依從性的同時提高安全性。⑥肺功能訓練,指導患兒進行腹式呼吸訓練、縮唇呼吸訓練,3~4次/d,3~5 min/次。并可配合適量趣味性活動,如吹氣球、吹蠟燭等,提高患兒依從性。
①兩組護理配合度比較,采用醫(yī)院依從性調(diào)查問卷評價,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部分不依從、完全不依從4個等級??傄缽穆?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②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于干預前(入院時)、干預后(出院前)采用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SCARED)、抑郁性情緒障礙(DSRSC)自評量表評價,SCARED量表41個評價條目,根據(jù)嚴重程度分別計0、1、2分,總分0~81分,分值越高焦慮情緒越嚴重。DSRSC量表有18個評價條目,每個條目根據(jù)嚴重程度分別計0、1、2分,總分0~36分;分值越高抑郁情緒越嚴重。③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于干預前后采用便攜式肺功能儀檢測,指標設定為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肺活量(VC)。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jīng)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理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配合度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nursing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n(%)]
干預前,兩組SCARED、DSRSC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CARED、DSRSC評分均降低,研究組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心理狀態(tài)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st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points]
表2 兩組患兒心理狀態(tài)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st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points]
注:以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SCARED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DSRSC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0)研究組(n=40)t值P值28.18±4.20 27.39±4.11 0.850 0.398(24.50±4.51)*(16.25±4.32)*8.355<0.001 19.19±3.08 18.77±3.31 0.588 0.559 16.50±2.71(12.67±2.53)*6.534<0.001
干預前,兩組FEV1、MVV、V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FEV1、MVV、VC水平均改善,研究組FEV1、MVV、VC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
表3 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FEV1(L)干預前 干預后MVV(L/min)干預前 干預后VC(L)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0)研究組(n=40)t值P值1.50±0.30 1.48±0.32 0.288 0.774(2.06±0.44)*(2.41±0.38)*3.808<0.001 70.37±10.25 69.52±10.58 0.365 0.716(81.70±12.82)*(89.56±13.06)*2.716 0.008 1.78±0.31 1.80±0.29 0.298 0.767(2.24±0.43)*(2.61±0.45)*3.760<0.001
小兒肺炎屬于兒科中發(fā)生率較高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早期癥狀輕微,患兒與家屬重視程度不高,而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導致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受累,對患兒的健康存在嚴重威脅,且由于癥狀嚴重,患兒痛苦較大[7-8]。而在治療過程中,對于醫(yī)療、護理等操作,多數(shù)患兒依從性不高,容易產(chǎn)生緊張、害怕等不良情緒,對醫(yī)療行為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需要多次進行操作,不光會加重患兒的痛苦,也不利于患兒的恢復[9-10]。而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下,護理工作的隨意性很強,護患關系不佳,故有必要探討更為理想的護理方法[11]。護患溝通的質量是反映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通過護患溝通,能夠為患兒疾病的評估提供可靠依據(jù),溝通越為深入,所獲取的信息也就越為全面,護患關系也就會越好[12]。而就該次研究所采用肢體語言溝通方案來看,針對患兒年齡偏小,表達能力較弱、敏感性強的問題,通過輕柔操作,態(tài)度溫和,能夠傳遞護理人員善意的態(tài)度,可消除患兒的恐懼;配合認真傾聽,表示鼓勵與肯定,則能夠更好地誘導患兒說出自身疾病更多的信息;配合對患兒的安撫,則能進一步拉近護患距離,消除患兒的恐懼、陌生感[13-14]。以此為基礎,對患兒開展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則能提高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及有效性。就具體的護理內(nèi)容來看,通過主動與家屬交流,可發(fā)揮出家屬的輔助作用,拉近護患距離;密切做好病情檢測,積極做好巡視,也可保障患兒的安全;進行病房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也能夠提高患兒住院期間的舒適性,減輕其生理與心理的不適;進行飲食指導干預,則可改善患兒的生理狀態(tài),增強患兒的免疫力,有利于患兒的康復;配合用藥指導,則有利于改善患兒、家屬的遵醫(yī)行為,這對于促進患兒肺部病灶的吸收也有一定作用;通過肺功能訓練,則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呼吸功能狀態(tài),可提高患兒肺功能水平,而引入趣味性肺功能訓練活動,也可保障患兒進行肺功能訓練的依從性[15]。而通過肢體語言溝通與個性化護理干預的聯(lián)合應用,能夠發(fā)揮出協(xié)同作用,對改善患兒生理、心理狀態(tài),促進患兒康復能夠起到顯著的積極作用。
該次研究結果中,研究組采用肢體語言溝通聯(lián)合個性化護理干預后護理依從性92.50%,高于對照組75.00%(P<0.05),提示該方案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護理配合度。章友仙[16]研究中,觀察組在采用個性化護理聯(lián)合肢體語言干預后,患兒依從性為89.13%,高于對照組69.57%(P<0.05),與該次研究一致,證實了該方案對提高患兒配合度的作用。而在心理狀態(tài)方面,該次研究中患兒干預后SCARED、DSRSC評分分別為(16.25±4.32)分、(12.67±2.53)分,均小于對照組(24.50±4.51)分、(16.50±2.71)分(P<0.05),說明肢體語言溝通配合采用個性化護理干預有利于減輕患兒的負性情緒狀態(tài),可促使其形成積極的心理。楊坤[17]研究中,觀察組在積極溝通的基礎上配合個性化康復護理干預后,SCARED、DSRSC評分分別為(16.16±2.33)分、(11.01±2.01)分,均小于對照組(24.87±4.47)分、(16.39±1.60)分(P<0.05),也進一步證實了該方案對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作用。肺炎患兒由于炎性反應及分泌物等影響,肺功能水平將會顯著下降,而隨著病情的改善,患兒的肺功能將會逐漸恢復。該次研究中,研究組干預后FEV1、MVV、VC水平分別為(2.41±0.38)L、(89.56±13.06)L/min、(2.61±0.45)L,均大于對照組 (2.06±0.44)L、(81.70±12.82)L/min、(2.24±0.43)L(P<0.05),提示該方案有利于促進患兒肺功能,能夠加快患兒的康復。原因考慮為,通過強化溝通與個性化護理,提高了患兒的治療護理依從性,故而能夠保障治療與護理的效果,配合對患兒的肺功能鍛煉,則能進一步促進患兒肺功能的提升。李浩彬等[18]研究中,觀察組在全面評估患兒情況并進行個性化護理干預后,F(xiàn)EV1、MVV、VC水平分別為(2.71±0.61)L、(90.37±14.23)L/min、(2.92±0.53)L,均大于對照組 (2.36±0.52)L、(82.64±14.15)L/min、(2.45±0.47)L(P<0.05),也說明該方案可促進患兒肺功能的改善。
綜上所述,對肺炎患兒采用肢體語言溝通聯(lián)合個性化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兒依從性,有利于改善患兒心理狀態(tài),并可促進患兒肺功能的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