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南年
我個人認為,如果非得在寫文的分類里“論重要排輩”,那人物動作的描寫一定是占主要地位的。只有將動作精彩,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才更能立得起來。
你的『動作』很準確
想描寫人物的動作,就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詞庫,詞庫尚不完整時可以善用搜索,在使用時慢慢積累。有些動詞的畫面感和意義大相徑庭,比如“爬”和“蠕動”,猛一看差不多啊,但想想鱷魚和蚯蚓的運動方式就能感到它們的不同。寫作的過程中若使用得當,所描寫的動作會更加精彩。
金庸在《天龍八部》一節(jié)中寫道:“但見她雙目無光,瞳仁已毀,已然盲了。蕭峰心下又是痛惜,又是憤怒,當即大步邁出,左手一劃,右手呼的一掌,便向丁春秋擊去,正是降龍十八掌的一招‘亢龍有悔’。他出掌之時,與丁春秋相距尚有十五六丈,但說到便到,力自掌生之際,兩個相距已不過七八丈?!眲?、呼、擊等動詞各不相同,卻準確地抓住了對打時的動作精髓,將一個精彩的武打場面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仿佛看到這一系列動作已然像電影畫面從眼前掠過。
你的動作讓我印象深刻
再說動作描寫的技巧。動作描寫技巧可以分成兩類,一是主要輔佐于人物的;二是輔佐劇情和全文的,不過二者的界限并不清晰,在熟練掌握技巧后,可以融會貫通一起用。
先說輔佐于人物的,我最喜歡的技巧是“刻板細節(jié)動作”。比如寫爸爸很少皺眉,但每次皺眉,就說明自己要挨揍了——就是以多次描寫人物的同一個動作,讓讀者一看到那個人物有此動作,就知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因為動作、速度、顏色、聲音等屬于感覺特征,而意圖、目標等屬于概念特征,雙重特征疊加,更能使人物深入讀者的記憶。
如果再深入一些,人物的刻板細節(jié)動作描寫,還能襯托出更深層次的東西。最經(jīng)典的例子,是作家李娟寫的《想起外婆吐舌頭的樣子》,吃過很多苦的外婆,每次做錯了事情時,都會調皮地吐一下舌頭。吐舌頭的動作,不僅讓讀者永遠記住了外婆的形象,還說出了外婆的苦難與樂觀。
你的動作很連貫
下面再說如何輔佐于劇情的進行人物動作描寫技巧。
最最常用的是細節(jié)法。
舉個例子:他的步伐慢吞吞的。
看起來沒什么記憶點對不對?如果擴充一下,可以寫:他的步伐慢吞吞,每一步的步子都邁得很小,又很拖沓,鞋底總在地上蹭出聲響。
給動作配上聲音,一個人的動作狀態(tài)就顯現(xiàn)出來了。
另外,在描寫人物的一連串動作時,最好能達成一個接順的感覺,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視覺順序或者圍繞某一點為中心去描寫,會顯得完整且讓人觀感舒服、具象。
你的動作很反常
拋開普通的人物動作,還有一個方法,適合用于一些特別或者重點的人物動作,叫反常法。顧名思義,就是去描寫一些和環(huán)境不符合的人物動作。
有一部電視劇,開頭就是一個葬禮上,鏡頭劃過,一個接著一個的人在那里偷笑,那一幕一下就吸引住了我,繼而看了下去。
反常法的優(yōu)勢在于吸睛和突出重點。
常見的寫法是,悲傷的場合中人物卻在笑,喜悅的場合中突出人物的悲涼感,例如:游樂場里,一個蹦蹦跳跳的小女孩突然指著角落問:“媽媽,你看那邊那位叔叔,走路的姿勢好奇怪!”
氛圍感是不是立竿見影,并且能引發(fā)人的好奇心?這個技巧用在文章開頭更有優(yōu)勢哦。
你和你們的動作
單一人物的動作描寫要比大場合中人們的動作描寫簡單一些,要不怎么說《清明上河圖》厲害呢,里面1000個人,神態(tài)動作全不一樣。
描寫這種大庭廣眾之下的人物動作,有兩個技巧。
一是對照法,把相差甚遠甚至相反的人放在一起描寫,加以比照,使之相反又相成,突顯兩者或者其中一者的特征。這里的人物動作描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寫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一。
比如劉姥姥進大觀園,先寫她土氣和表達著自己驚奇感覺的動作,再寫大觀園里其他人卻在笑。再比如:除夕夜,一群人說說笑笑圍成圈點響一個花炮,“嘭”的一聲響,嚇得路過的流浪漢打了個激靈。兩相對比,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就出來了,這之后的人物背景、時代背景也不言而喻。
用這個技巧,哪怕對人物動作的描寫沒有那么“長篇大論”的具體化,也能突顯出人物的動態(tài),以及輔佐于劇情。同時,這個技巧適用于大部分的人物群體動作描寫。
你看大家
共顯法,適用于描寫一些大型場面里人物的動作。
比如公司開員工大會,A拿水杯、B拿筆記本、C拿筆,D拎著電腦,他們各自低頭看地上的指引尋找自己的座位;再比如要考試了,小佳不住地搓手、很緊張的樣子;小花一臉輕松,兩手隨意搭在桌上;小雅正將語文課本塞進書包,口中飛快地念叨著古詩……
這有點兒描繪人間百態(tài)的感覺,同時也以這些人物的動作,將整體環(huán)境介紹得生動具體,給人以代入感。
以上,就是幾個比較常見又好用的,描寫人物動作的寫作小技巧!請你查收!
小練習:
用到3個以上的人物動作描寫技巧,寫一篇關于家宴的文章,要有中心思想,要有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