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湘云 廖文麗 王操操 張宇宏 馬燕蘭
1.解放軍醫(yī)學院,北京 100853;2.武警海南總隊醫(yī)院護理部,海南海口 570311;3.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衛(wèi)戍區(qū)豐臺第三退休干部休養(yǎng)所,北京 100072;4.解放軍總醫(yī)院衛(wèi)勤訓練中心,北京 100036
護理人力資源是我國衛(wèi)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人員配置是滿足衛(wèi)生服務的多元化需求,提高護理質量,促進學科發(fā)展的基本條件。護理工作量測量是護理人員配備的必要前提[1]。Connor[2]的研究表明,控制可變的人員配備,減少護理時間消耗,以節(jié)省成本。Goh 等[3]的研究顯示,新加坡因護理工作量大,護理人員短缺,造成護理質量明顯下降。我國衛(wèi)生管理也面臨護理人力總量不足,內部編制欠合理等問題[4]。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護理工作量測量進行了廣泛研究,從不同角度探討建立了護理工作量的測量方法。工時測量法是目前我國醫(yī)院護理工作量測量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尚無其他方法可替代[5-7],但如何基于以往研究開展進一步的護理工作量測量研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過梳理護理工作量相關文獻,探究其研究現(xiàn)況及發(fā)展趨勢,為我國護理工作量測量及人力資源配置提供依據。
納入標準:①從數據庫建庫至2020 年4 月收錄的關于采用工時測量法測量護理工作量,且可獲取全文的期刊論文;②測量結果均為單項護理操作項目所需的平均時間(min/次);③語種:中英文。排除標準:①測量結果為平均每日(直接/間接)護理總時數的文獻;②個人觀點、新聞、綜述、會議論文/摘要、文獻目錄等。
檢索策略采取自由詞與主題詞結合,根據數據庫調整檢索式。以“護理工作量、護理工時、護理時數”和“測量、測定、測算”等為中文檢索詞,系統(tǒng)檢索知網、萬方、維普、CBM 數據庫。以“measurement”“measure”“measures” “measured” “monitoring” “nursing hours”“nursing time”“nursing man-hour”“nursing workload”“amount of nursing work”檢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數據庫,檢索時間為數據庫建立至2020 年4 月。
將初檢結果導入到NoteExpress 3.3 進行整理和去重。由兩名研究者分別獨立進行文獻篩選,依據文獻題目、摘要、全文依次篩選,并比較篩選結果。若出現(xiàn)意見分歧,與第3 名研究者討論決定。利用Excel 2010 建立數據庫,對文獻的醫(yī)院級別、發(fā)表年份、工時測量方法、護理操作時長及各項操作時長等內容進行整理分析。
初次檢索文獻428 篇,按照納入及排除標準篩選出符合要求的文獻,最終納入12 篇[8-19]。其中中文文獻11 篇[8-12,14-19],英文文獻1 篇[13],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檢索及篩選流程
納入的12 篇[8-19]文獻中共包含144 所醫(yī)院,參與研究的醫(yī)院以臨床醫(yī)院為主,不含社區(qū)醫(yī)院和養(yǎng)老院。其中除de Souza 等[13]的研究未提及醫(yī)院名稱和級別外,研究涉及三級甲等醫(yī)院66 所(45.83%),三級乙等醫(yī)院18 所(12.50%),二級甲等醫(yī)院49 所(34.03%),二級乙等醫(yī)院11 所(7.64%)。
護理工時測量法可分為觀察法和自我記錄法,12 項[8-19]研究中有8 項[8-15]研究僅使用了觀察法,4 項[16-19]研究采用了觀察法和自我記錄法相結合的方法。除楊穎等[19]的多醫(yī)院間聯(lián)合研究未說明樣本量外,其余11 項[8-18]研究共調查47 531 名護士。
文獻研究得出,12 篇[8-19]文獻的測量項目共300 余項,本研究剔除??撇僮黜椖亢脱芯款l次<5 次的護理操作后,根據《基礎護理學(第六版)》[20]規(guī)范了納入的護理操作項目的名稱。最終納入直接護理項目48 項,間接護理項目5 項,采用Excel 表格統(tǒng)計后,并求取各項測量項目護理工時的加權平均值=(T1×P1+T2×P2+T3×P3+……+T11×P11)/(P1+P2+P3+……+P11)(其中T 代表護理項目操作時間/min,P 代表納入研究的樣本量人數/人),見表1。
護理工作量測量關乎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護理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不同等級醫(yī)院功能定位、工作內容均不同,因而護理人力需求不同。三級甲等醫(yī)院是工時測量法測量護理工作量研究的主體,可能與其雄厚的師資力量,強大的研究團隊和良好的科研氛圍有關。僅有1 項[16]研究來自二級甲等醫(yī)院,1 項[13]研究無法確定醫(yī)院級別,提示該項研究尚未引起二級及基層醫(yī)院研究者的重視。今后可將研究擴展到各級醫(yī)院,通過研發(fā)新的護理工時測量方法和技巧,完善護理工作量測量偏倚,補齊因地區(qū)差異、各醫(yī)院患者收治及管理等情況造成的護理工作量測量的不同,并將其測量結果應用于護理難度系數的研究,從而使護理人員配置成本最低化。
明確測量項目范疇是護理工作量測量的前提條件,直接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21]。護理工作量測量項目由各類護理操作組成,護理管理者根據臨床意義分為直接護理項目和間接護理項目。但護理工作量測量項目國內尚未統(tǒng)一,納入研究在測量項目的數量和內容上有所不同,可見,不同的學者對于測量項目內容的選取和分類均存在差異。因此,需建立一個易操作、科學合理、有效全面的護理工作量測量方法,涵蓋完成(直接或間接)患者護理和非患者護理活動所需的時間、體力、認知和努力[22]。
護理工作量的測量是一個復雜而繁瑣的過程,且受眾多因素影響[23],以致不同研究者對同一護理操作項目的工時測量有所差異。主要因素有各醫(yī)院間護理操作流程規(guī)范不同;護理項目數量、內容及范圍界定不一致;護士的知識結構、行為認知水平、生活及工作經驗、操作熟練程度等[23];患者所患疾病的種類、嚴重程度、自理能力、配合程度等[24-25];以及所采用的測量工具及方法亦會造成結果的差異性等其他因素。本研究通過綜合國內外護理工時用于輔助護理工作量測算和護理人員配備,各醫(yī)院可隨機抽取幾項操作進行測量,如與本研究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即可直接參考本研究結果計算工作量;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建議重新測量。
綜上,我國工時測量法測量護理工作量研究起步晚,發(fā)展快,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對基層醫(yī)院護理工作量測量的研究不足等情況。因此,研究者合理應用本研究結果,基于護理項目內容的界定,以患者護理難度系數為參考,以患者的復雜情況為中心,結合護士能力素質及所采取的測量工具等因素進行更加全面、可靠的護理工作量測量,減少主觀誤差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