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倩
詩性教學,是指在“共生”所倡導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諧發(fā)展的理念下,具有情境性、整體性特征的全息性、開放性教學。詩性教學將人置于一個整合的場域中,給予學生廣闊的語言與思維活動空間。
在詩性教學中,教學工作節(jié)奏鮮明,師生之間對話交流暢通融洽,教學意蘊簡約而雋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充分調動感官系統(tǒng)進行思考和想象,促進教育教學的發(fā)展。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詩性教學呢?
一、詩性語文教學的基本途徑
詩性語文課堂教學更關注學生的語言習得和主動學習發(fā)展。學生天生就是一個詩人,只是僵化的教學折斷了他們想象的翅膀,教師應該還學生自由,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在真正的詩性中覺醒。
1.潛心涵泳精思
黃仲蘇先生將朗讀腔調分為四大類:誦讀,應該用來讀散文;吟讀,應該用來讀絕句、律詩、詞曲及其他短篇抒情韻文;詠讀,應該用來讀長篇韻文;講讀,應該用來讀語體文。然而,在我們的課堂上,幾乎聽不到讀書聲,更多的是分析、討論,但是越分析、討論,越沒有語文味兒。事實上,只有讓朗讀真正發(fā)生,才能談課堂對話,才能向文本更細處挖掘詩性。
2.學會自主學習
學習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機械學習、接受學習、意義學習、被動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等。詩性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實踐活動體驗,更重視主動學習。
佐藤學將學習的課程類型分為兩種:階梯型和登山型。階梯型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活動瞄準最終目標,劃分好小步子,引導學習者一步一步地向最終目標攀登。然而攀登的過程是單向的,一旦某一級臺階踏空了,就會停下來或者掉隊。登山型課程的特征在于以大的主題為研究中心,準備好若干學習途徑。在登山的過程中,目標的達成被視為價值。在登山型課程中,達到頂峰是目標,但其價值在于登山本身的體驗及其快樂,我們能夠選擇自己的道路,隨著一步步的攀登,視野開闊,其趣無窮。
這讓我不得不反思語文課堂教學——學生會主動預習,但遇到問題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的學生還不到50%,主動探究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總是等著教師上課敲黑板提醒該問題的重要性,才會機械地記一記筆記。我想,在接下來的語文學習中,必須讓學生選擇自己的道路,以自己的方法和速度攀登頂峰。即便不能成功登頂,也可以享受攀登過程中有意義的體驗。
二、詩性語文教學的基本策略
詩性語文教學把課堂看成是學生學習的共同體,在這里,所有人都能進行對話,從獨白立場走向對話立場,從個人對知識的習得走向“共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1.在課堂中自由地對話
詩性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師生、生生借助文本平等對話、自由追問的場所,由個體自學轉變?yōu)楣餐瑢W習。對話過程中,彼此不是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更不是由一方去征服另一方,而是雙方互相探討、共同受益。
這讓我想起了上學期執(zhí)教的作文“多彩的活動”磨課過程。這節(jié)作文課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寫一次活動。第一次試教,我用微課導入,讓學生在微課中習得點面結合的方法,然后現(xiàn)場組織活動,最后要求學生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把活動記錄下來。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被我牽著鼻子,套在了微課的點面結合公式里,整個課堂毫無氣氛可言。課后,參與磨課的教師提醒我,有效的作文教學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之上,要讓他們在平等對話中習得方法。于是,我反復修改教學設計,重視師生之間的對話,在對話中逐步引導學生掌握點面結合的方法,示范如何用此方法描寫活動內容。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2.在文本中詩意地行走
文本解讀的過程,就是讀者通過文本與作者展開對話的過程。進行文本解讀時,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正確走進文本,體驗、體味情感,感悟文本背后的特殊意蘊,這樣才能獲得對文本的多元理解,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基于教學的文本解讀有兩個不同的層次:學生的理解解讀和教師的研究解讀。目前,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問題不是學生對如何解讀課文沒有做足夠的研究,而是教師過于依賴教學參考書,依賴專家講解,缺乏創(chuàng)造性解讀課文的能力。對此,有人提出教師應該學會“裸讀”,希望教師不要過分依賴各類參考文獻材料,不要一味地堅持主題教育先行,而要把握文本情感立場內隱的特性,從其話語表達方式、具體工作細節(jié)、文本空白、隱喻等入手,進行獨立分析解讀。
曾經聽過一位教師執(zhí)教《伯牙鼓琴》,教師教態(tài)自然,整節(jié)課結構緊湊,從各種形式的閱讀到理解文本,再到句式訓練,最后帶領學生體會伯牙、子期的情感。整節(jié)課看起來行云流水,既理解了小古文內容,又進行了句式訓練,還體會了兩人的友誼,頗具詩性。不過,執(zhí)教該課的教師是否真正深入文本,進行創(chuàng)造性解讀了呢?我們不妨深入解讀“巍巍乎若太山”和“湯湯乎若流水”,思考發(fā)現(xiàn)作者用這兩個句式表達出鐘子期能從琴聲中辨別出細微的差別,進一步揭示了伯牙、子期是難得的知音。有了這樣深度的文本解讀,學生再進行句式訓練的時候便會更加認真。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在文本中詩意地行走。
一個人,可以不是一個詩人,但生活環(huán)境中一定要有詩意。語文教師不一定是詩人,但在語文教學中一定是詩意的。詩性教學,打開語文“共生”課堂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