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夢苡 梁鈺婷
摘要:在唐代,浙東山清水秀,美景聞名天下,人文勝跡和佛寺不計其數(shù),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到此游玩,游玩之時飲酒賦詩,揮墨抒情,留下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跡與詩歌書畫作品。本文對“浙東唐詩之路”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浙東唐詩之路”由來,以“浙東唐詩之路”名稱的得來和線路為切入點,分別論述其緣起與線路。第二部分是“浙東唐詩之路”上的書家交游。首先論述紹興籍的詩家在“浙東唐詩之路上”交游情況,重點分析其交游過程以及交游時所創(chuàng)作的詩句;其次是域外書家、詩人來“浙東唐詩之路”上的交游情況及作品分析。第三部分是“浙東唐詩之路”視野下的書法史價值,論述了“浙東唐詩之路”對書法史研究的意義以及對浙東地區(qū)旅游產(chǎn)業(yè)開發(fā)價值。
關鍵詞:唐代? “浙東唐詩之路”? 詩歌? 書法? 價值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9-0173-03
一、“浙東唐詩之路”的由來
(一)“浙東唐詩之路”的緣起
竺岳兵先生最早提出了“浙東唐詩之路”這一名稱,在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浙東有一條詩歌之路。據(jù)《全唐詩》記載,這一條線路大概有400多位唐代詩人在此往來,竺岳兵在許多的唐詩之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熟悉的地名,如杜甫的《壯游》:“歸帆拂天姥”。竺岳兵此時心中萌發(fā)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這條水上之路會不會是唐代詩人進行詩歌交游的一條黃金之路?自此,竺岳兵潛心研究,在“中國古代唐宋詩詞國際研究探討會上”發(fā)表了關于“唐詩之路”的第一篇文章。1993年,中國唐代文學會在竺岳兵的家鄉(xiāng)(新昌)成立了研討會,會上肯定了“唐詩之路”的文學價值,隨后正式將“唐詩之路”命名為“浙東唐詩之路”。
(二)浙東唐詩之路的線路
浙東主要包括寧波、紹興、臺州、溫州、金華、麗水、衢州。浙東唐詩之路主要是以蕭山—柯橋—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天臺為主干線,是一條從杭州錢塘江經(jīng)往紹興、浙東運河、曹娥江、新昌、臺州的唐代詩歌文化之路。
據(jù)資料記載,北宋時期的日本僧人成尋在《參天臺五臺山記》一書中對“浙東唐詩之路”有較詳細的記述。成尋俗姓藤原氏,出身于官僚世族的富貴大家。自小尤愛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的詩歌傳統(tǒng)文化。成尋在前往中國的第一天就開始寫日記,后經(jīng)整理而成《參天臺五臺山記》,其中記載了當時成尋游“浙東唐詩之路”的線路,詳細記載了當時的船運信息,還有沿運地區(qū)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詩歌、文化古跡。對研究唐宋時期浙東水陸路情況提供了權威信息,為研究“浙東唐詩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唐代書家交游
(一)紹興籍的書家與詩人
1.賀知章交游
賀知章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紹興詩人,與當時眾多的詩人多有交往。經(jīng)考證,與賀知章交游者共計53人,有孟浩然、李白、杜甫、徐堅、李適之等人,尤其與李白交游甚為密切。李白入長安后,結識了大他四十多歲的賀知章,賀知章對李白頗為賞識,孟啟《本事詩.高逸第三》記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會于逆旅。賀監(jiān)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于是稱譽光赫?!辟R知章極其贊賞李白的才華,在賀知章的極力推薦之下,李白受到唐玄宗的提拔。晚年的賀知章辭官返紹,李白為其寫詩相送:“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笨梢姸私磺闃O深。盛唐之時,李白受人排擠離開京城,前去浙江紹興尋找自己的摯友賀知章,但此時的賀知章已離世,李白心中悲痛萬分。李白留紹之時,創(chuàng)作了許多描述紹興的優(yōu)秀詩歌作品,如《越女詞》中的:“鏡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薄秹粲翁炖岩髁魟e》:“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睆囊陨显娋淇梢杂^之,李白游玩于浙東,其獨特的自然美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聞名千古的詩句,尤其是賀知章與李白的誠摯友誼給紹興人民留下了一段佳話。
賀知章詩歌書法造詣頗高,擅長草書與隸書,但他留傳的墨跡不多,現(xiàn)存的僅有《龍瑞宮記》石刻與《孝經(jīng)》草書。賀知章詩文精佳,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有《詠柳》與《回鄉(xiāng)偶書》兩首詩。賀知章詩書俱佳,為唐詩歌的繁榮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吳融詩文
吳融,唐代著名詩人。字子華,紹興(山陰)人。吳融能詩善文,詩歌風格偏于晚唐李商隱一派。吳融生于晚唐后期,當時的社會混亂,人民生活困苦?;诖藭r代背景下,吳融的詩歌多元,多為諷刺、悲痛一派。吳融當時交游廣泛,主要交游詩人有貫休、陸希聲。吳融的著名詩作有《和陸拾遺題諫院松》,經(jīng)許浩然考證,詩句中的的陸拾遺為陸希聲。陸希聲出于江東陸氏之門,是晚唐著名文人,愛好書畫,二人早已相識,陸希聲當時在京都任右拾遺一職,吳融前去京都拜訪,閑適之時一起交游書畫,二人情誼深厚。
3.虞世南交游
虞世南( 558—638年間) ,字伯施,人稱“虞永興”,浙東山陰人,歷經(jīng)隋、陳、唐三朝,交游事跡頗豐。虞世南出于浙東虞氏一族,是“浙東唐詩之路”重要代表性詩人。
虞世南交游頗廣,尤以唐太宗交游頻繁。太宗時常與虞世南交流書法,在《唐會要》六十四卷中:“貞觀元年,敕見在京官文武職事五品以上,子有性愛學書,及有書性者,聽于館內學書,其書法內出。其年有二十四人入館。敕虞世南、歐陽詢教示楷法?!碧谟葠塾菔滥蠒?,二人時常交流書法。虞世南書法深有廟堂之氣,書風柔和,帶有遒勁之勢。武德九年,太宗重修孔廟,虞世南撰寫并正書的《孔子廟堂碑》,碑文中頌帝王功德指的是唐太宗,二人雖為君臣,但感情深厚。虞世南擅長博學經(jīng)史,唐太宗經(jīng)常與他談論經(jīng)史之事,虞世南常在交談中有所規(guī)諫,對太宗的貞觀之治多有裨益。
(二)慕名而來的書家與詩人
1.最澄求法
最澄是日本佛教天臺宗的創(chuàng)始人。在唐貞元十九年,最澄與徒弟義真一起去往唐朝,當時因天氣原因不得不返航。在第二年,與空海于七月再次乘船去往中國。抵達中國后,前往浙東的天臺山學習圓教,學成之后前往越州學習密宗,又根據(jù)《越州録》記載,最澄在越州峰山遇到了順曉大德阿阇犁,于是便在峰山學習密宗佛法。學成之后將在越州求得的經(jīng)書帶回了日本,通過對這些經(jīng)書的學習,最澄入唐前與入唐后的書風形成了巨大差異。
入唐前,書法只停留對隋唐書法作品的臨摹方面,書法風格較為單一保守?!毒酶籼肥亲畛稳胩魄暗某郀┳髌罚煮w為行楷,結體典雅,章法較為疏朗,具有溫文爾雅之韻味,從結體與用筆可以看出受《集王圣教序》的影響較大,有中正廟堂之氣。
入唐后,最澄書風開始融會貫通,轉變了最開始對中國法書單一臨摹的方式,書體逐漸走向多樣化。這個時期的作品有《羯磨金剛目錄》,此貼用筆自然,與早期《久隔帖》相比多了些厚重的筆意,自然而不失法度,用筆渾厚,結體寬博,此筆法深得顏真卿《祭侄文稿》之意。擺脫了日本奈良時期拘謹、呆板的書風面貌,融合王羲之、顏真卿的筆法。最澄在書法上的突出成就,不僅體現(xiàn)在他對中國法書的大量學習和吸收上,佛教和詩文上的修養(yǎng)也促進了其書法的進步。從書史的角度來看,最澄是日本書法史上無意識和有意識發(fā)展的分水嶺,他為日本平安中期書法實現(xiàn)“本土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2.空海詩緣
空海是日本平安時期的僧人、書法家,是日本“三筆”之一。在唐貞元二十年,空海與最澄一同前往中國學習,到達中國后前往長安學習佛法,受教于高僧慧果,在學習佛法的同時還致力于學習漢詩和書法,在學成返回日本的途中在越州休息了多日,謁僧求經(jīng)。據(jù)鄒志方研究表明,空海在越州拜訪了華嚴神秀,神秀贈予空海一卷《金師子章》。之后拜訪了浙東觀察使楊於陵,楊於陵贈予了空海字帖、醫(yī)書等書籍??蘸kx開越州時,朱千乘等越州的詩人作詩相贈,朱千乘在《送日本國三藏空海上人朝宗我唐兼貢方物而歸海東詩并序》中有記載:“海外僧侶,朝宗我唐,即日本三藏空海上人也。解梵書,工八體,繕俱舍,精三乘”。空海入唐后學習了中國的佛法、書法,并把這種學習經(jīng)驗帶回日本,對日本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其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
第一,對文學之影響??蘸>h文,在入唐期間學習佛教典籍和文章詩賦,積極參與唐代僧人的詩文往來。當時空海參與了離合詩的文學活動,在福州期間作了一首《靈源深處離合詩》,全詩借景抒情,表達了佛法和智慧光明之燈的傳承精神和他本人為求法而不懼困難的決心??蘸4髱熁貒?,將這股由長安興起的離合詩風帶入了日本詩壇。其撰寫的《文鏡秘府論》6卷,詩文押韻,是日本漢詩學的第一部著作,對于研究中國的六朝、隋唐時期的詩歌研究具有借鑒意義。
第二,對藝術的影響。空?;貒?,結合自己在唐學習的知識和法帖,創(chuàng)作了《風信帖》,取法王羲之,被稱為日本的“王羲之”。除此之外,空海還將漢字的草書發(fā)展完善了日本文字平假名,對日本文字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
3.李紳交游
李紳,字公垂。唐朝宰相、詩人、書法家,祖籍安徽亳州。李紳交游廣泛,幾乎涉及當時社會上所有重要人物,其中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是元稹。李紳與元稹不僅是詩友關系,而且還是知音。二人的友情極為深厚,盡管經(jīng)歷各種艱難險阻,但友情絲毫未變,堪為士大夫交友的楷模典范。
李紳在貞元十九年夏日在蘇州,過后不久便赴京考試,因朝廷暫停了科舉考試,李紳便在京師逗留數(shù)日,然后前往朋友韋夏卿的住處,李紳與元稹在此初識,二人皆愛好詩文寫作,志氣相投,很快便成為知己。元稹當時任浙東的觀察使,白居易此時在杭州,二人常以詩文相交。元稹初到越州,看到鏡湖的水波光粼粼,會稽的山高聳碧綠,如仙境一般美麗,遂回詩居易:“州城迥繞拂云堆,鏡水稽山滿眼來。四面常時對屏障,一家終日在樓臺。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驚從地底回。我是玉皇香案吏,謫居猶得住蓬萊。”大和七年,李紳繼為浙東觀察使,時元稹已早逝兩年,見元稹新樓題壁詩,李紳回憶起往事,感慨萬分。李紳為了紀念元稹,編有《追昔游集》等詩集,從這里可以看出李紳與元稹的友情至深。
李紳多次入浙東,留下了不少作品,其中著名的有《龍宮寺碑》。此碑為楷行體,從碑中的結構線條可以看出有徐浩、李邕的氣息。
三、“浙東唐詩之路”視野下的書史與開發(fā)研究
(一)追古溯源、弘揚文化
“浙東唐詩之路”是唐代詩人穿越浙東地區(qū),以唐詩為中心,蘊含多種文化遺產(chǎn)的山水人文之路。這條路上匯集了無數(shù)詩人與書家在此交游留下的書法、詩歌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國清寺碑并序》《新桐柏觀碑頌》《龍瑞宮記》《孝經(jīng)》等都是浙東地區(qū)的重要遺跡,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因素。文人才學修養(yǎng)與交游間的聯(lián)系為書法史研究帶來更多有價值的參考,對構建浙東地區(qū)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借古開新、整合開發(fā)
“浙東唐詩之路”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沉淀,人文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在臺州境內就有10處國家級的文保單位、79處省級的文保單位。臺州市曾把“浙東唐詩之路”定義為中國書法圣地、山水畫發(fā)源地等多項名稱,充分表明“浙東唐詩之路”的寶貴價值。挖掘“浙東唐詩之路”的文化資源,對提高浙東地區(qū)的文化知名度、促進浙東文旅產(chǎn)業(yè)的開發(fā)具有重要作用,借助其歷史地位,提高旅游資源的高效開發(fā)。
參考文獻:
[1]胡正武.浙東唐詩之路與隱逸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鄒志方.浙東唐詩之路[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
[3]朱關田.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19.
[4]王曉亮.紹興碑刻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5]邱志榮,吳鑑萍.浙東唐詩之路新探[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9(01).
[6]葛國慶.唐賀知章《龍瑞宮記》摩崖考析[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2(0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