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顧南潯
一、設想
說來慚愧,如今初三,上了九年學,逃學這個念頭竟在我腦海中出現(xiàn)不下幾百次。
逃學這個念頭是從四年級開啟的。
“伶俐、伶俐、凜冽、凜冽……”
我在橫線本上做著日復一日的抄寫,心思卻不在此。什么時候才春游啊?真的好想出去哦!
那時還沒有完整的“逃學”念頭,只是覺得學習生活無聊,校門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罷了。只是這種子已埋在心中,一遇雨水便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了。
五年級,上海的五四制讓我此時便要面對小升初的壓力,奧數(shù)上的抽屜問題搞懂了嗎?新概念英語(二)的語法從句復習了沒有?《笠翁對韻》背了多少……連這些都不會,怎么面對小升初?
這樣的學業(yè)壓力壓在一個10歲小朋友的身上未免重了些,壓力催生著逃學的念頭愈發(fā)強烈。
而上了初中以來,我從名列前茅降到中游偏下,數(shù)學老師講的韋達定理、圓冪定理于我而言如天書一般,語文課上跟著朗誦“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我內(nèi)心卻想著塞外風沙狂舞八級到底夠不夠。
回到寢室,是女生們的茶話會。聊著聊著,我們就講到后悔來這所學校,不想要繼續(xù)上又難又無趣的課程。我們對刻板課程的厭惡極深。
有一個女生微微提議:“不如……我們逃課?”
“逃課?!”
“我看校園小說里面都說翻墻逃課出去玩的?!?/p>
“酷,這不有意思極了?”
“可是……你們不怕被老師罰嗎?”
寢室長的一句話,澆滅了女生蠢蠢欲動的火花。
但逃課這個念頭,確實在我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重現(xiàn)。
二、付諸行動
如果將“逃課”定義為“在正常上課時間因非緊急必要原因離開校園”的話,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成功逃了不下10次課。
而且,沒有一個老師因此責罰我。
小學,我們語文老師帶著我們一連“逃”了5節(jié)主課,直到下午三點,才把心滿意足的我們帶回來。
那時五年級的小朋友第一次感受到了不用上課的快樂,我們4個女生和老師一同參加長征故事演講比賽,先是乘著中巴一路歡歌笑語地抵達賽場,又欣賞了各區(qū)優(yōu)秀學生的演講,再換上我們的服裝氣宇軒昂地朗誦加演講……一套流程下來已是中午,賽事方提供的午餐遠比學校的盒飯要美味,而且還貼心地設置了小餐點區(qū),擺滿了甜點與零食,我們就一邊享用一邊等待比賽結果。帶著市一等獎的成績回校,各科老師非但沒讓我們補課,還大手一揮免了我們當天的作業(yè)。
第一次“逃課”,雖然有老師帶著,但遠比在學校里上課愉快輕松,我體會到了逃課的快樂。
因此,上初中后我就積極參加各類競賽活動,機器人拼裝、社會科學課題研究、鼓號隊……但凡能夠有機會在上學日離開校園的活動,我都樂于去參加,一次又一次在老師的帶領與準許下成功逃課。
而沒有老師帶領的逃課,我亦成功過五六次。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去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的采訪機會,由《少年日報》的記者帶領三個少年進行采訪報道,而這三個名額的面試機會在周二。于是周二那一天,我早早便換上了學校正裝,與老師說好緣由,等到第五節(jié)課的下課鈴一響就背著包拿著手機光明正大地離開了校園,開始了為時一下午的逃課歷程。
一個人導航、乘車到報社面試;一個人吃著面包,對付一頓午餐,想念著初中食堂的番茄意面的滋味;一個人搜索有關“兩會”的報道,思考面試官會問什么問題;一個人擔憂我下午缺的那些課程什么時候去補回,作業(yè)能否在寢室熄燈前寫完……
將逃課付諸實踐真的很爽,但爽完之后仍會有憂慮和無盡的課程。
那次的“逃課”以我當日的落敗和兩周后的成功告終。當日回到校園時,我?guī)缀跏强拗氐阶?,覺得自己沒有可能被選中,為自己的“逃課”覺得不值得,而看到兩周后公布的名單上赫然出現(xiàn)自己的名字時,我?guī)缀跣老踩艨?,覺得沒有白逃一下午的課去面試。
此后還有“逃課”去擔任公益活動宣傳員,“逃課”去采訪兒童醫(yī)院院長,“逃課”去參加科技節(jié)無人機展演等行為,可以說我非常成功地將逃課付諸于現(xiàn)實生活中。
三、克制回歸
我的歌單中仍然長存《逃學書童》這首歌,并不時拿出來循環(huán)播放一番。但經(jīng)過三年多的初中生活,我不禁思考起了逃學的意義。
我所做出的“逃課”,其實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逃學。我沒有提防著被保安發(fā)現(xiàn),我沒有去網(wǎng)吧商場,沒有在逃學后被老師發(fā)現(xiàn)又找來家長……
所以,逃學也有分別吧。
前者如我,偶發(fā)少年的奇思妙想,叛逆一回又有恰當理由的“逃學”,是離開日復一日的校園生活,追求更豐富的社會活動和成長經(jīng)歷,是可以大搖大擺地走出校園大門的;后者逃過老師和保安的法眼,一跑、一撐、一跳、一翻,逃出校園,等玩到盡興后回來,便只能偷偷地從后門的圍墻翻進來了。
自認為大部分同齡人都曾經(jīng)有過逃學的想法,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付諸實踐,也希望大家不要輕易付諸實踐。逃學,無論怎樣都不合時宜。
就連我自認十分合理的“逃學”活動,在初二、初三后也歸零了,我再也沒有借競賽活動之由肆意離開過校園。
不可否認這些獨特的“逃課”經(jīng)歷讓我成為一個思想獨立、動手能力強、多方面發(fā)展的少年,但我曾經(jīng)也為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不斷下跌的成績、欠了多日的作業(yè)和對自己的否定迷惘。
少年人如今最重要的任務還是學習,主陣地還是校園,我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愛好,我們可以偶爾叛逆,有一些獨特的想法,但隨著身高和體重增長的還有擔當和責任。
三四月有三四月該做的事,三四月不播種,七八月如何收獲?
青春有青春的責任與擔當,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未來才可能有更多的選擇。
在離經(jīng)叛道過后,成長是必須的。
于是自由的少年學會了克制,從此回歸了日復一日、乏味又有意義的校園生活。
我曾經(jīng)想過逃學,現(xiàn)在也想,但我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