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盈,潘秋月,歐 荔
(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產(chǎn)業(yè)與旅游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研學旅行是一種以旅游為載體的教育旅游活動,參與主體主要為青少年學生。研學旅行能有效融合學校顯性知識教育與社會生活化實踐的隱性體驗教育,并能以不同的研學產(chǎn)品滿足青少年的個體需求,以協(xié)作方式凸顯同伴、榜樣的作用,有利于青少年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也明確指出了研學旅行在促進學生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但從實踐層面看,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尚未真正實現(xiàn)[1]。要落實研學旅行的價值觀培育作用,需要分析是哪些因素影響了研學旅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效果。目前,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不少,但集中于對大學生群體的研究,對青少年群體的研究較少[2],從研學旅行的角度進行探討的則更少。盡管一些研究指出了研學旅行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并提出了具體路徑[3-4],但這些研究以說理論述的定性分析為主,缺少從研學旅行參與主體視角的定量分析。
自1992年全面推進市場經(jīng)濟后,中國社會真正進入了以分化、變遷和改革為本質(zhì)特征的大流動社會[5],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系列影響。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的必然選擇[6]。目前,學界對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因素的研究多從宏觀與中觀角度展開,認為社會轉型、經(jīng)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文化因素、宗教信仰、媒體環(huán)境等因素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產(chǎn)生了積極或消極影響[7-11],部分文獻從微觀層面討論了家長、老師、同伴群體、物質(zhì)生活、學校文化[12-15]以及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響[8],甚少有學者探討研學旅行中哪些因素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效果。
為補充與深化現(xiàn)有研究,本文以研學旅行參與主體——青少年群體為樣本,采用定量方法,分析研學旅行中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效果的具體因素,并探討針對性的培育對策。
本研究借鑒已有文獻[7-15]提出的影響因素,結合研學情境,將影響因素歸納為三種類型并進行定量分析。一是參與主體自身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研學動機;二是研學前參與主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置認知,這一因素來源于學校、家庭、社會、媒體網(wǎng)絡等對參與主體先有經(jīng)驗的影響,從而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差異性認知;三是研學旅行方面的因素,包括研學過程所傳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以及參與主體對研學活動的滿意程度。本研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效果為因變量,以研學動機、參與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前置認知、參與主體對研學中價值觀傳遞的感知以及研學滿意度為自變量,以性別、年級作為控制變量。研究變量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進行測量。變量測量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測量指標Table 1 Variable measurement index
本研究參考王賀、王丹等人的研究[16-17]設計量表,以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考察研學旅行對參與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效果。自變量中,“研學動機”主要考察參與主體參加研學旅行的動機。根據(jù)自我決定理論,將“研學動機”細分為內(nèi)部動機、外部動機與無動機3種類型[18-19],并參考文獻[20]設計量表。持有內(nèi)部動機的青少年偏重內(nèi)心感受,如參加研學活動讓人開心、感到自由、感到滿足等;持有外部動機的青少年更關注外在實用性,采取某一行為是為了獲取一些技能或實用的外部價值,如通過研學旅行開闊視野、增加見識、學習有用技能、增進和同學的感情等。無動機則反映個體處于高度分散或疏離的狀態(tài),不存在動機的激發(fā)。即,參與主體對研學旅行本身無參加意愿,可能因為強制性教學活動不得不參加或者不在乎為什么要參加研學旅行?!吧鐣髁x核心價值觀前置認知”是本文參考已有研究[12-15,21]提出的變量,主要考察研學前參與主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認知、認同情況,為連續(xù)型數(shù)值變量,從“1”代表“完全不清楚它的內(nèi)容”到“6”代表“對它的全部內(nèi)容不僅有深入認識,還有強烈認同感”,數(shù)值越高代表個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已有認識越深入,認同感越強。中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包括感知—理解、接受—認同等環(huán)節(jié)[21],據(jù)此提出“參與主體對研學中價值觀傳遞的感知”這一變量,以考察研學活動所傳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被個體所感受到以及感受程度如何。賦值從1到3分別表示“活動中有明顯地感受到”“活動中沒意識到,事后回想時有感受到”以及“完全沒有感受到”。因其為負向陳述題目,數(shù)據(jù)分析時進行反向計分?!把袑W滿意度”指參與主體對研學活動的整體滿意情況,是多種因素構成的總體主觀感受,參考文獻[22],以 “非常不滿意”“比較不滿意”“一般”“比較滿意”“非常滿意”測量該變量。
我國研學旅行的主要參與主體為青少年學生,一般指12~18周歲的少年兒童,多為初高中生,因此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收集以中學生為樣本。本研究選取福建省研學旅行開展上頗有建樹的福州市、廈門市與龍巖市作為調(diào)研案例地。本次調(diào)查問卷通過問卷網(wǎng)平臺收集,于2020年2至5月,在福州、廈門、龍巖三地對有過研學經(jīng)歷的中學生進行調(diào)查,請他們回憶最近一次研學旅行經(jīng)歷并填寫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720份。其中,福州209份,廈門278份,龍巖233份。有效樣本中,女性占55%,男性占45%;初一占13.33%,初二占13.89%,初三占20.14%,高一占17.92%,高二占20.83%,高三占13.89%。
先對量表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檢測量表信度與效度。本文借助SPSS25.0分析問卷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效果與研學動機兩個變量的KMO值分別為0.953、0.919,Bartlett球體檢驗均顯著。培育效果測量題項的負荷因子在0.618~0.835之間,研學動機各題項負荷因子介于0.716~0.958,均符合要求;累計方差貢獻率分別為89.634%和80.633%。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各個變量及整個量表的Cronbachα值介于0.827~0.971之間,具有較高的信度。量表收斂效度借助AMOS23.0驗證性因子分析進行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信效度分析結果Table 2 Result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續(xù)表2
從表2可見,各變量測量題項的標準化因子負荷值均大于0.71,表明項目具有理想質(zhì)量;各變量組合信度CR均大于0.8,平均抽取方差AVE值均大于0.6,滿足評斷標準(CR>0.7,AVE>0.5),表明變量的收斂效度良好。由表3可知,各個潛變量的AVE值的平方根都大于它與相關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表明量表的各潛變量之間具備較好的區(qū)分效度。
表3 量表潛變量相關系數(shù)與AVE值Table 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latent variable and AVE value
本研究采用階層回歸分別衡量各變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效果的關系。逐層依次放入性別與年級人口學控制變量(模型1)、研學動機(模型2)、研學前價值觀前置認知(模型3)、參與主體對研學中價值觀傳遞的感知(模型4)、研學滿意度(模型5),統(tǒng)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階層回歸模型分析結果Table 4 Results of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從表4可知,模型5的解釋效力最強,其調(diào)整后的R2為0.606。在解釋模型5中,培育效果的顯著影響因素包括:年級、研學動機、研學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前置認知、參與主體對研學中價值觀傳遞的感知、研學滿意度。其中,年級變量的影響系數(shù)為負(-0.065),表明年級越高的學生,研學旅行對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效果越低。筆者推斷,其主要原因在于高年級學生自身價值觀已經(jīng)基本形成且較為穩(wěn)固,通過研學旅行無法顯著地影響其價值觀的確立,導致培育效果不明顯;而低年級的學生其價值觀相對處于形成期,更容易在研學旅行過程中接受價值觀的培育。各變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效果的具體影響如下。
從表4可見,內(nèi)部動機的影響系數(shù)為0.235,外部動機的影響系數(shù)為0.283;對研學旅行無動機的學生,其培育效果并不理想(P值不顯著)。一般而言,動機支配行為,行為產(chǎn)出結果。一方面,具有內(nèi)部動機的學生對研學有更強烈的興趣,愿意為了更好地完成研學行為、達成研學目標而學習相關知識,進行知識儲備,整合、分析、運用,驅動認知進程。另一方面,由于興趣而對研學抱有更多的熱情,有利于提高學習投入度。學習投入是衡量學習者學習主動性和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標,投入度越高,學生在研學中越能表現(xiàn)出旺盛的心理機能狀態(tài),從而在認知上、情感上、行為上更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進行感知、判斷、接受、認同與踐行。外部動機雖然不如內(nèi)部動機穩(wěn)定持久,但與內(nèi)部動機一樣能驅動和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投入程度,且青少年群體處于自主性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外控型因素反而能對其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這也是外部動機影響系數(shù)大于內(nèi)部動機的主要原因。
從表4可見,研學前價值觀前置認知的P值在0.01水平上顯著,影響系數(shù)為0.075,表明研學前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越深刻,研學的培育效果越好。價值觀形成是一個系統(tǒng)的復雜工程。青少年學生的價值觀念盡管還處在塑形階段,但他們在面對研學活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時,已然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一定的認知、認同。這種前置的認知情況成為青少年學生學習的固有認識與經(jīng)驗基礎。這些先有經(jīng)驗通過影響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來影響學生從研學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的程度。人們的理解過程是將未知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邏輯與已有的認識相統(tǒng)一的過程,如果整個過程是對立、沖突或矛盾的,則人們很難理解新事物。相反,如果學習內(nèi)容能與先有經(jīng)驗形成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先有經(jīng)驗,則更容易達成學習目標。因此,參與主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置認知越高,越有利于研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目標的達成。
從表4可見,參與主體對研學中價值觀傳遞的感知的P值在0.00水平上顯著,影響系數(shù)為0.175,表明參與主體對研學中價值觀傳遞的感知越強,價值觀培育成效越高。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研學旅行的重要教育目標,其教育成效的高低不僅在于該次研學活動傳遞了哪些內(nèi)容,也在于學生對這些內(nèi)容的感受情況。個體帶著先有經(jīng)驗進入特定的研學環(huán)境中,這些先有經(jīng)驗的差異,讓處于同一研學環(huán)境的學生對所處情境的感知也會有所不同,從而對相關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進而影響培育效果的高低。這種因對情境感知的不同而導致的理解差異性,也與學生的研學觀念有關。參與主體對研學性質(zhì)、研學過程與研學條件的直覺認識不同,必然會影響他們對研學參與策略的選擇,這些選擇又會反過來影響研學旅行所能達成的教育成效。
由表4可見,研學滿意度的P值在0.00水平上顯著,影響系數(shù)為0.245,表明學生對研學活動越滿意,價值觀培育成效越高。研學滿意度是指個體利用主觀心理感受,衡量研學過程的體驗以及研學目標達成的滿意程度。滿意意味著學生從研學中能獲得愉悅、滿足等積極情緒,而這些積極情緒具有拓展構建個體即時思想和行為的作用。在積極情緒的帶動下,個體會更加開放與專注,對情境感知也會更加敏感,從而更能感受到研學中核心價值觀的傳遞,由研學滿意傳遞轉移到研學旅行內(nèi)嵌的價值觀認同,強化培育效果。
本文采用階層回歸方法,探討研學旅行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研學旅行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研學旅行中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效果的顯著因素包括:年級、研學動機、研學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前置認知、參與主體對研學中價值觀傳遞的感知以及研學滿意度。從回歸系數(shù)上看,外部動機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研學滿意度與研學內(nèi)部動機。因此,可重點從這三個因素著手采取相應措施,促進研學旅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同時,研學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前置認知與研學中價值觀傳遞感知兩個變量也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需要貫穿在生活、學習中的方方面面,從而與研學旅行的德育引導形成正向合力,并在研學中讓參與主體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強化培育效果。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實踐建議。
1.激發(fā)內(nèi)部動機,加強研學情感投入
根據(jù)自我決定理論,與內(nèi)部動機相關的三種心理需求包括自主需求、勝任需求與關系需求。自主需求是個體在活動中感知到的選擇感和心理自由度,勝任需求是在活動中個體自我效能感的一種體現(xiàn),關系需求是個體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的需求。這三種內(nèi)在需求得到滿足,能有效激發(fā)個體的內(nèi)部動機。
滿足參與主體的自主需求,可通過研學線路/產(chǎn)品、研學任務的選擇來達成。研學線路/產(chǎn)品選擇上,應充分調(diào)研學生的線路需求,結合教育教學目標確定研學線路或選定研學產(chǎn)品,在合理可能的范圍里,為學生提供若干條研學線路讓其自行選擇;可打破以班級為單位的研學組織形式,而以年級為單位,讓同一年級的學生在預定的線路里進行自主選擇。研學任務選擇上,不僅要設置多種任務讓學生選擇,增強其心理自由感;更要在任務構建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容鮮活生動、直觀具體地呈現(xiàn)出來,展現(xiàn)出其與學生所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美好生活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性,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個體功能,增強內(nèi)驅力。
滿足參與主體的勝任需求可從任務難度設置與組織管理強度上下功夫。研學任務難度設置要適度,符合或略高于個體能力水平。應強化研學活動的組織管理,如明確的研學目標、清晰的任務要求、完整的任務流程,穩(wěn)定的導師支持、一致的管理行為等,這些積極的信息將有助于降低研學活動不確定性帶來的學生心理資源和情緒資源的消耗,增強個體完成任務的效能感,進而產(chǎn)生勝任感。
為滿足參與主體的關系需求,研學旅行應以相對輕松的旅游方式進行。寬松的游學氛圍有利于師生、生生之間建立良好關系,更可以通過協(xié)作完成研學任務,建立更加緊密的情感聯(lián)系。另外,研學組織者應在活動過程中重視團隊破冰環(huán)節(jié)并創(chuàng)造任務協(xié)作的機會。
2.重視外部動機,提高研學自主性
從調(diào)研結果看,學生的外部動機包括開闊視野、增加見識,學習有用技能,增加和同學朋友的感情,體驗研學有趣的活動、游戲,體驗和課堂不一樣的學習方式等。這些外部動機的自主性程度處于遞增狀態(tài),正向作用于研學旅行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效果??刹扇∫韵麓胧┮l(fā)學生的外部動機。第一,豐富研學產(chǎn)品類型,包括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并整合規(guī)劃好不同學段的產(chǎn)品類型,充分滿足學生開拓視野的需求。第二,加強研學內(nèi)容設計,綜合考量學生現(xiàn)階段及未來所需的核心素養(yǎng)、有用技能,在研學內(nèi)容中融入相應素養(yǎng)、技能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增進朋友感情的動機,研學內(nèi)容設計上則要給予學生情感交流適當?shù)目臻g與時間。第三,游學結合,避免以學代游或以游代學。學生想要體驗研學里有趣的游娛活動,想要體驗不一樣的學習方式,這有賴于合理地設計游與學的比例,將游學有機融合。第四,在學生群體中加大研學作用宣傳,讓學生充分地了解研學重要性與必要性,激發(fā)學生的外部動機。
3.喚醒先有經(jīng)驗,強化研學情境感知
調(diào)研結果顯示,參與主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置認知以及對研學中價值觀傳遞的感知顯著影響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效果。這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是一個多方努力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意味著研學組織者要充分考慮青少年這一參與主體對研學實踐情境感知的差異性。家庭、學校、社會等要繼續(xù)形成合力,以引導教育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并且要營造有利于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境和社會氛圍,讓青少年群體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正確的價值標準與行為取向。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以強勝快”的國家治理體系建構[23],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與經(jīng)驗[24]是幫助學生了解國情的現(xiàn)實教材。這些努力將會自然而然地成為青少年群體認識、理解核心價值觀的經(jīng)驗基礎。開展研學旅行時,青少年將帶著自己特定的先有經(jīng)驗進入研學情境并對所處研學情境產(chǎn)生差異性的感知。研學組織者應著力讓研學實踐成為一種喚醒或加深價值觀認同的情境契機,強化青少年對研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的感受程度,提高培育效果。其一,學校與研學機構應在研學之初采取措施,加強研學旅行行前教育,引導參與主體關注研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目標以及相應的研學要求。其二,研學過程可交替采用漸入式(循序漸進,潤物無聲,自然而然)和激發(fā)式(以實踐直觀呈現(xiàn),振聾發(fā)聵,點明主題,直接激發(fā))兩種方式,以推動研學參與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4.提高研學滿意度,提升價值觀培育效果
參與主體對研學旅行的滿意度越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效果越好。為此,需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研學滿意度。其一,在青少年群體中宣傳研學旅行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實施意義,讓他們對研學旅行這一寓教于樂、游學結合的教育形式有充分的認識與認可。在此基礎上開展有儀式感的研學活動,可讓學生在研學情境中有歸屬感、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緒。其二,將滿意度納入研學教學效果評價的重要指標,在研學形式、內(nèi)容、過程引導、個性化教學等方面的調(diào)整修訂應以滿意度作為主要依據(jù)。其三,在研學中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研學活動的開展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研學內(nèi)容上尊重學生對知識的自我選擇與構建。研學導師要善用啟發(fā)引導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在研學情境中探究、構建知識,以實現(xiàn)價值觀傳遞與學生價值觀建構培育的雙向互動。其四,鼓勵研學分享與互動行為。研學分享與互動行為不僅能讓參與者獲得滿足感,也是促進學生反思、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已有研究表明[25],當分享互動成為參加研學旅行必不可少的行為時,參與者會為了分享而更關注目的地情況,為了分享內(nèi)容的完整性或準確性進行特別查詢或查證,促進對目的地與研學內(nèi)容的理解。在分享表達過程中,參與者可通過語言、照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組織與編輯來升華對目的地的認知,并在分享表達的過程中將研學中的零散感受或認知進行有意義的串聯(lián),強化認知體驗。在分享互動過程中,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可讓分享者感受到被關注或被認同從而情緒愉悅。積極的情緒、情感能讓學生以更專注、開放的心理狀態(tài)和更活躍的精神面貌認知、接納研學內(nèi)容。因此,可在研學體驗中設置分享環(huán)節(jié),鼓勵研學分享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