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嘉茵 邱小蕾 李兆滔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食管癌屬于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類型,由于此疾病發(fā)病相對隱匿,因此大部分患者在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步入中晚期,此疾病治療后5年生存率同樣較低,屬于嚴重危害健康的疾病。近幾年,微創(chuàng)治療進展速度較快,由于其具備切口小、操作便捷、術后恢復速度快的優(yōu)點逐步在臨床中廣泛應用。早期食管癌常用的內鏡手術方法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具備操作簡單的優(yōu)點,但其治療效果不夠徹底,如腫塊較大通常無法一次性進行病灶切除。因此,本文對于我院早期食管癌患者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進行探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間收治患者中選取58例早期食管癌治療患者納入研究,通過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比組,兩組各29例。觀察組男12例,女17例;年齡22~75歲,均值(45.42±0.32)歲。對比組男13例,女16例;年齡22~76歲,均值(45.36±0.41)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P>0.05,可對比。納入標準:患者經(jīng)過術前病理檢查確診為早期食管癌,具備手術指征,無手術禁忌癥者;排除標準:凝血功能存在異常,有多處原發(fā)性癌合并者。
1.2 方法
1.2.1 觀察組應用內鏡黏膜剝離術下治療:對于入組患者均實施全身麻醉。(1)為患者實施色素內鏡、常規(guī)內鏡檢查,對于患者的病灶位置及病灶大小進行確定,在病灶邊緣8mm左右實施電凝標記。并在病灶周圍的黏膜處實施甘油果糖注射。(2)要為少量腎上腺素(0.05%)、靛胭脂混合液,實現(xiàn)病灶抬舉征??蔀榛颊邞肈ual-knife沿病灶的標記外部實施病灶黏膜與周圍組織切開,隨后應采用IT2刀向黏膜下層部位深入切開,將全部黏膜切開,并在病變剝離前,評估病灶的抬舉情況。在剝離過程中可應用透明帽推開黏膜下結締組織,將其充分暴露。(3)可使用拉鏡沿病變基底方向實施病灶剝離。剝離病灶后可見創(chuàng)面上血管,應對于血管部位進行預防性止血,如存在較多滲血情況可應用止血鉗進行處理,處理,如患者存在局部剝離較深產(chǎn)生肌層裂縫可應用鈦夾夾畢。術后應叮囑患者禁食2d,為其實施營養(yǎng)液輸注并適當實施抗感染治療。
1.2.2 對比組應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為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在內鏡下采用采橡皮圈對于病變黏膜進行固定,進而產(chǎn)生假蒂,隨后可應用鈦夾固定在假蒂的兩端黏膜組織正常部位,隨后應用內鏡針對病變組織實施切除,并將病變黏膜切除,最后應用鈦夾進行創(chuàng)面閉合,術后應叮囑患者禁食2d,為其實施營養(yǎng)液輸注并適當實施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指標:病灶切除效果;術后1個月、3個月、半年復發(fā)率。病灶切除效果分為整塊切除、全部切除、未全部切除、分次切除。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SPSS22.0軟件進行檢驗計算,病灶切除效果、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1個月、3個月、半年復發(fā)率表示方式為(n,%),應用χ2檢驗,對比結果表示出P<0.05,則滿足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灶切除效果對比結果 觀察組整塊切除、全部切除患者占比較大,未全部切除、分次切除占比較??;對比組與觀察組相反;兩組指標差異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灶切除效果對比結果(n,%)
2.2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1個月、3個月、半年復發(fā)率均較低,對比組復發(fā)率偏高,有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n,%)
食管癌患者實施外科手術治療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近幾年,臨床諸多研究中證實,早期食管癌淋巴結轉移率相對較低,因此,臨床重點研究的問題為通過有效手段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及術后復發(fā)率[1]。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屬于最早的早期食管癌治療技術,此手術具備微創(chuàng)性特點,同時能夠具備較高的治療安全性。但由于受到技術的限制,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對于直徑2cm以上的病灶治療效果不夠理想,需要為患者實施分次切除,極容易引發(fā)腫瘤復發(fā)[2]。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能夠避免改變患者的消化道解剖結構,有效避免開刀手術,能夠減小手術對于患者和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快。通過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患者能夠獲得有效治療,將未轉移的淋巴結病灶切除,同時能夠一次性完整切除,避免反復切除,加大患者的痛苦,其主要作用原理為應用注射劑使其病灶周圍的黏膜部位膨脹,提升整塊切除率[3-4]。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與對比組患者病灶切除效果對比,觀察組整塊切除、全部切除患者較多,與對比組存在顯著指標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1個月、3個月、半年復發(fā)率低于對比組(P<0.05)。因此,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食管癌的優(yōu)勢大于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可降低患者術后復發(fā)率。
綜述,早期食管癌患者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可實現(xiàn)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能提高治療安全性,降低術后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