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多數(shù)時候在屋里吹著風扇還想打開空調,傍晚坐不住地結伴出門去散步納涼,總是想著脆甜爽口的西瓜、各種口味的雪糕、五花八門的冷飲……埋頭寫作業(yè)或是思慮志愿填報事宜的少年大概恨不得一股腦來個全套,好緩解內心的燥熱。再堅持一下,熬過了炎熱的夏天,碩果累累的秋天不遠了。
7月,且聽風吟,靜待花開。
7月11日:關注生命質量
1987年7月11日,隨著前南斯拉夫一個嬰兒的降生,聯(lián)合國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億大關。
人口增長過快會給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環(huán)境造成很大壓力,1990年,聯(lián)合國決定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以喚起人們對人口問題的關注。
人口問題不只是一個關于抽象的人口數(shù)字的簡單話題,人口、環(huán)境與發(fā)展之間能否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實際與男童女童的受教育程度、醫(yī)療和衛(wèi)生條件、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等有關。因此,消滅極端貧窮和饑餓、普及小學教育、促進兩性平等并賦予婦女權力、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產婦保健也是世界人口日的設立目標。
對于實現(xiàn)世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除了政府層面的努力,個人同樣可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做好垃圾分類,共筑生態(tài)文明,為改善生活環(huán)境做努力;不要浪費水、電、糧食等資源,并引導身邊的人一同節(jié)約資源;不輕易給“男性”和“女性”貼標簽,助力兩性平等,一起構建和諧平等的性別文化,營造尊重與關懷并存的人際環(huán)境;等等。
近年來,我國人口發(fā)展面臨轉折性變化,總人口增長勢頭明顯減弱,出生人口持續(xù)走低,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這意味著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贍養(yǎng)老人,讓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同樣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守護地球,人人有責。
萬石谷,粒粒積累;千丈布,根根織成。不要小看了個人的力量。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若塵露,但你可以選擇過怎樣的生活。
7月26日:一起學學世界語嗎?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在沒有學習第二種語言之前,不同國家的人們說著各自的語言,他們是如何交流的呢?100多年前,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就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1887年7月26日,柴門霍夫在他岳父的資助下,以“希望者博士”的名義自費出版了“世界語《第一書》”,正式公布了世界語方案,這一天后來也就成了“世界語創(chuàng)立日”。
世界語(Esperanto)是柴門霍夫在印歐語系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人造語,有28個音位,相應地用28個字母表示。世界語初傳入我國時,曾有人把它音譯成“愛斯不難讀語”,也有人稱它為“愛世語”“萬國新語”。之后,人們借用日本當時的意譯名,稱它為“世界語”,一直沿用至今。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世界語曾一度十分流行,諸多學者、科學家都曾是世界語的使用者與擁護者,比如錢玄同、陳獨秀、魯迅、胡愈之、巴金、愛因斯坦、高爾基、托爾斯泰等。1964年12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世界語廣播開播,其成為外國聽眾了解中國的窗口之一。
不過,世界語并不被認為是國際輔助語言的理想解決方案。近二十年來,世界語受到的關注日漸下降,也許現(xiàn)在相當一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世界語的存在,或許現(xiàn)在還在學習世界語的人也僅是基于興趣。
柴門霍夫創(chuàng)制世界語,是希望人類借助這種語言,達到民族間相互了解,消除仇恨和戰(zhàn)爭,實現(xiàn)平等、博愛的目的。世界語雖有其局限性,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其背后所傳遞的連接世界的意志。畢竟,歷史告訴我們,擁抱世界,才能擁抱明天;攜手共進,才能行穩(wěn)致遠。E80EE231-FD80-4D69-9167-C2B066251B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