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黎紅梅 龐 濤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遼寧·沈陽 110136)
《電工及工業(yè)電子學》課程是我校非電類工科23個專業(yè)的學科基礎課,設立在大二下學期和大三上學期,是研究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理論和應用的課程,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樹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觀點,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本課程學習周期長,課程思政輻射時間長,更能發(fā)揮課程思政對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作用?!霸趦r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在知識傳播中強調(diào)價值引領”是課程思政應遵循的核心理念[1]。這就要求教師在《電工及工業(yè)電子學》知識傳授的同時,必須深挖課程中具有的思政教育因子,將知識與思政因子有機融合,使得課程思政以知識為載體,知識傳授中體現(xiàn)思政元素,進而潛移默化地引領和影響學生的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和科學思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模式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學重點主要是知識點的講解,知識模塊的梳理和經(jīng)典習題的練習,旨在使學生對本課程的知識體系有一個全面掌握,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基礎。然而,對于課程育人作用方面,學生只能從任課教師是否備課充分、講解是否深入淺出,難點重點是否突出,及在教師個人講課風格中體會教師的個人魅力和工作態(tài)度,進而對學生產(chǎn)生一些影響,課程的思政功能少之又少。
《電工及工業(yè)電子學》課程教學大綱是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的綱領性文件,是指導任課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jù)和基礎。深入挖掘課程體系中知識點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并將知識點與思政元素有機統(tǒng)一,制定包含育人目標,明確育人目標與課程知識點關聯(lián)的新教學大綱,進而指導教師在課程教學活動中進行課程思政。本課程電工技術部分教學大綱中教學目標和育人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認識直流電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認識儲能元件的特點、暫態(tài)電路的組成和分類、暫態(tài)電路的分析方法;認識正弦交流電路的基本概念、相量法、基本分析方法、各類功率的物理意義和表達式;認識變壓器、三相異步電動機等電工設備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2)能夠利用基本定律、基本定理、基本分析方法分析電路,求解直流電路、暫態(tài)電路和交流電路的未知物理量,如電壓、電流、功率等;
(3)能夠結合性能要求提出電路設計的指標或方案,能夠運用常用控制電器對三相異步電動機進行控制;并能通過文獻研究尋求工程電路的解決方案及其可替代方案。
育人目標:
(1)增強學生的航空報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航空報國情懷,勇敢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2)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引導學生用哲學辯證的思維習慣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與辯證思維能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3)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引導學生建立用數(shù)學思維模式來描述和解決工程問題的工程意識,將學習的知識體系做到前后貫通,立體關聯(lián),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4)培養(yǎng)學生樂觀守紀的品質。引導學生養(yǎng)成嚴格遵守各種標準規(guī)定的習慣,增強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以及樂觀向上的良好品格。
教學大綱中知識點與育人目標的對應關系示例如表1所示,育人目標實施的建議載體示例如表2所示。
表1:知識點與育人目標的對應關系示例
表2:育人目標實施的建議載體示例
《電工及工業(yè)電子學》課程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一共80學時,課程思政的實施要在原有課時時間內(nèi)完成,這樣必然會占用原來的教學時間,如果不改革現(xiàn)有教學模式和手段,勢必使得有些教師無法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或者由于課程思政的實施影響授課效果和質量。顯然,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避免課程基礎知識講授過多而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不夠的困境。因此,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利用線上資源,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夠助力課程思政的開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會聽課、會思考,同時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其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家國情懷。
2.2.1 線上資源的完善
本課程是省資源共享課程,擁有獨立的課程網(wǎng)站,已經(jīng)建立好豐富的課程視頻資源和試題庫資源。在混合式教學方式的教學中,線上資源是學生課前預習,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有力保障,是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提高課程資源的利用度,不斷完善和更新課程資源,補充課程思政元素素材及網(wǎng)站的人性化設計等方面是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
2.2.2 翻轉課堂的實施
混合式教學方式包括線上、線下兩部分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組織者的作用,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課前,教師需要在每節(jié)課課前發(fā)送學習內(nèi)容的預習導學案,除了讓學生觀看相應視頻和電子資料學習基礎知識外,還要布置對應的思考題,使學生帶著問題,為進行翻轉課堂做準備。課堂上,由學生進行重要知識點內(nèi)容的闡述,通過小組討論,生生互問互答及師生討論來開展教學,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最后,教師根據(jù)重新設計的課件進行重點知識內(nèi)容的總結,同時將知識點背后的思政元素自然地滲透給學生,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接收到課程思政的信息。課后,通過作業(yè)和測驗的形式,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也可以設置與課程思政因子相關的開放性大作業(yè),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學習總結,加深課程思政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
提高課程思政水平,增加課程思政的多樣性,使得課程思政基因式融入課程本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遵循“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原則,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者,一定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科學的方法論,提升教師自身的思政格局和大局意識,并要不斷更新和補充有代表性和先進性的課程思政素材。
高校全面開展課程思政,為思政教育開辟了新的渠道,各門課程同向同行,不斷積累實踐經(jīng)驗,互相學習借鑒,為培養(yǎng)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進行教學改革與嘗試?!峨姽ぜ肮I(yè)電子學》課程思政的開展,促進了教學模式的改革,豐富了課程建設的內(nèi)涵,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知識學習和思想政治素養(yǎng)方面都有了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