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很多人認(rèn)為雞肉、牛肉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而豬肉是低蛋白高脂肪的,沒有營養(yǎng)價值。其實,公平地說,瘦豬肉同樣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較高的食材。
說豬肉蛋白質(zhì)少,主要是那些脂肪含量高的部位,如五花肉的蛋白質(zhì)含量僅有10%左右,豬頸肉僅有8%。其實,去皮、去肥肉、沒有白色脂肪紋的瘦豬肉,蛋白質(zhì)含量可以達(dá)到18%以上,里脊、通脊等純瘦肉的蛋白質(zhì)含量可以達(dá)到20%以上,和瘦牛肉、去皮雞肉基本相當(dāng)。所以,需要補(bǔ)充蛋白質(zhì)的人,用豬肉替換牛肉也是可以的。
豬里脊肉和通脊肉等純瘦肉的脂肪含量只有6%~8%,和雞腿肉相當(dāng)。問題是,許多人嫌瘦肉口感“柴”,更喜歡吃脂肪比較高的豬肉,如排骨、梅肉、豬頸肉、五花肉等。懂美食的人常說“肥豬的瘦肉才好吃”,就是因為肥豬不僅含有很多肥肉,而且在瘦肉纖維的縫里都堆積了脂肪,口感更為柔嫩多汁。豬頸肉之所以被人擁捧,就是因為脂肪含量高,而且脂肪與瘦肉交織在一起,難以區(qū)分。
同樣道理,鮮嫩好吃的牛肉,如牛腩、肋條等,脂肪含量也都夠高的,能達(dá)到18%~30%。那些煎起來吱吱冒油的肥牛肉、肥羊肉、雪花牛肉,脂肪含量更是高得驚人。
一般來說,牛羊等反芻動物中的肉里,飽和脂肪酸比例最大,豬肉次之,雞肉更低。普通瘦豬肉中脂肪酸比例大致是:飽和40%,單不飽和50%,多不飽和10%。當(dāng)然,動物肉中的脂肪酸組成,因飼料不同和活動量不同差異很大。如果喂它更多的綠葉蔬菜和亞麻籽,那么多不飽和脂肪酸會上升。所以,害怕飽和脂肪酸的人,沒有必要把豬肉換成牛羊肉,倒是可以把豬肉換成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豆制品。
瘦豬肉中含有8 種B 族維生素,其中維生素B1含量特別高,無論牛肉、羊肉還是雞肉、鴨肉,其他肉類在這項指標(biāo)上都望塵莫及。
按我國食物成分表,100 克瘦豬肉中的維生素B1含量在0.5mg 左右,而瘦牛肉、羊肉、雞肉都不到0.1mg。對于以白米飯為主的人來說,維生素B1是特別容易缺乏的維生素。維生素B1缺乏,人就會感覺疲勞不堪、情緒沮喪、思維遲鈍、消化不良、肌肉疼痛或麻木,也可能出現(xiàn)心跳異常和水腫等情況。
白米飯中的維生素B1含量特別低,蔬菜水果、魚類水產(chǎn)中的維生素B1含量也不高。經(jīng)常吃甜食、甜飲料、油炸食品的人,就更容易缺乏了。用糙米、小米、甘薯、豆子等食物替代一部分白米飯,再配些瘦豬肉,就可以有效提升維生素B1的供應(yīng)量了。
豬牛羊肉雖然都屬于紅肉,但“紅”度有差異,豬肉屬于最“白”的。肉類的紅色與血紅素鐵含量密切相關(guān),瘦豬肉的血紅素鐵含量明顯低于更加深紅的牛羊肉。
對缺鐵性貧血的人來說,食物中血紅素鐵含量越高越好。但反過來說,對不需要補(bǔ)鐵的人來說,血紅素鐵攝入量太高,反而會促進(jìn)炎癥反應(yīng),這正是多吃紅肉不利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高血壓患者,容易長痘痘的人,正有傷口發(fā)炎和皮膚感染的人,就暫時不適合多吃血紅素鐵太高的牛羊肉,相對而言,少量吃些瘦豬肉更合適。
肉類是鈣含量非常低的食物,豬牛羊肉也好,雞鴨肉也好,都一樣。即便是帶骨的豬肉,也很少有容易吸收利用的鈣,因為豬骨頭中的鈣并不能在烹炒、燉煮、紅燒、煲湯的過程中溶出來。相比而言,雞鴨的骨頭比較軟,如果煮軟燉爛了,能用牙齒嚼碎進(jìn)入胃中,然后在胃酸的作用下溶出一點鈣來。(咬雞翅膀的骨頭,把兩端較軟的部分嚼碎,中間的紅骨髓吃掉,是我的飲食樂趣之一。)
不過,肉類鈣含量太低這個問題,可以用食物搭配來解決。豬肉的一大好處,就是適合與多種食材混合烹調(diào)。
膳食指南推薦我們每天吃40~75克肉(去皮、去肥肉、去骨的量),大塊肉吃起來很容易過量。但切成絲或片來炒菜,就可以保證每天的肉類總量都控制在健康范圍之內(nèi)。比如,原來做肉絲炒芹菜,現(xiàn)在做肉絲豆腐干絲炒芹菜。豬肉富含維生素B1,但鈣少;豆腐干富含鈣,但維生素B1少。兩者都是蛋白質(zhì)的好來源,一比一地混合炒菜,既得到了肉的香氣,又增加了豆制品的豐富鈣質(zhì)和植物蛋白質(zhì)。
豬肉中的維生素B1在炒肉絲的時候損失并不大,但它怕堿,如果添加小蘇打和嫩肉粉,會讓豬肉的好處打折扣。不想加它們,又想要肉絲肉片變嫩,可以加點淀粉和醬油腌一下,小火炒制,炒的時間短一點,趕緊撈起來。還覺得不夠嫩的話,可以考慮加入富含蛋白酶的水果汁(比如菠蘿汁、木瓜汁、獼猴桃汁等)腌一下,也能讓蛋白質(zhì)分解,肉質(zhì)軟一點。不過時間別太長,否則蛋白質(zhì)過度降解,肉質(zhì)就糟了。喜歡豬肉口味的人,不妨把它列入自己的購物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