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溢
中圖分類號:R6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22)02-0041-04
人體眼瞼可分下瞼、上瞼,而重瞼是指睜眼時,眼瞼瞼緣之上的淺溝部位上下折疊與上瞼橫行皺襞,臨床也將其稱雙眼皮[1]。因單瞼患者對面部美學的要求,臨床主要采取切開重瞼術進行治療,其中傳統(tǒng)瞼板法重瞼寬度較為牢靠,雙側對稱性較好把握,手術操作較快,但重瞼形態(tài)比較呆板,尤其是動態(tài)觀,且人工痕跡偏重,閉眼??梢娗锌诎枷莅毯郏瑫r術后形態(tài)恢復期偏長。與傳統(tǒng)瞼板法治療相比,改良眶隔法則盡量保留自身組織,不切或較少切除切口上下唇眼輪匝肌,維持組織的完整性,有效避免術后出現(xiàn)上瞼凹陷或過腫的現(xiàn)象,防止出現(xiàn)術后上瞼厚重,更滿足人們對美學的追求與要求[2,3]。本研究結合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單瞼患者,比較改良眶隔法和傳統(tǒng)瞼板法切開重瞼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對術后重瞼形態(tài)、瘢痕發(fā)生率、角膜暴露率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首都醫(yī)療愛育華醫(yī)院收治的80例單瞼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為女性;②雙眼均接受手術治療;③就診記錄詳細且完整。排除標準:①未完成隨訪者;②二次重瞼手術者;③中途更改手術方案者;④術后并發(fā)癥嚴重,需二次手術矯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18~32歲,平均年齡(23.65±1.02)歲;已婚11例,未婚29例;觀察組年齡18~33歲,平均年齡(23.96±1.01)歲;已婚12例,未婚28例。兩組年齡、是否婚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觀察組 予以改良眶隔法:術前拍照記錄,平臥,設計開扇形重瞼線,上瞼緣寬度6~7mm部位為最高點,重瞼去皮寬,于1~2mm部位做標記。麻醉雙上瞼后,順著重瞼設計線把皮膚切開,把去皮線剪除,順著皮下潛行,分離眼輪匝肌表層,把眼輪匝肌暴露后,剪去輪匝肌2~3mm;再將瞼板前筋膜做暴露保留處理,在眶隔中部位置,剪開眶隔膜,直至靠近外眥和內眥部位,釋放外側膨出脂肪團和,并將其去除,電凝止血??舾粜藜魸M意后,眶隔后壁筋膜-下眼輪匝肌部位用泰科線7-0間斷縫合2~3針,并加固。根據(jù)所設計的切口,縫合下皮膚,讓其睜眼,觀察兩側眼睛是否對稱、睫毛上翹度、形態(tài),并將縫線部位做適當調整,消毒后,加壓包扎。
1.2.2對照組 予以傳統(tǒng)瞼板法:術前拍照,平臥,設計開扇形重瞼線,上瞼緣寬度6~7mm部位為最高點,重瞼去皮寬大約在1~2mm部位做標記。麻醉后,順著設計線把皮膚切開,剪除、分離去皮線,把切口下唇瞼板前眼輪匝肌去除后,合理剪除瞼板前組織和膨出眶脂,無需打開眶隔。根據(jù)設計切口,用泰科線7-0間斷縫合下皮膚-瞼板-上皮膚,讓其睜眼,觀察睫毛翹度、形態(tài)、眼睛對稱性,并將縫線部位做適當調整,消毒后,加壓包扎。兩組患者術后2d均進行冰敷;術后6d拆線,給予抗瘢痕增生藥物外用,另注意用眼衛(wèi)生。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術后重瞼形態(tài)、瘢痕發(fā)生率、角膜暴露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①臨床療效:根據(jù)GAIS自我評價量表[4]判定,明顯改善為獲得顯著的臨床療效或者外觀美觀度較高,但患者仍未完全滿意;有改善為臨床療效良好或者外觀美觀度有所提高,但需再次實施小型矯正術;無改善為外觀基本無改變,或效果更差??傆行?(明顯改善+有改善)/總例數(shù)×100%;②術后重瞼形態(tài):根據(jù)GAIS自我評價量表[4]判定,完全改善為3分;明顯改善為2分;有改善為1分;無改善、術前更糟為0分;③瘢痕發(fā)生率:根據(jù)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判定,分值為0~1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負面效應越嚴重;④角膜暴露率:分別將術前、術后6個月時正面照片導入PS軟件中,將眼部放大,用橢圓選框工具,制作選區(qū)框,利用工具讓角膜緣與選框邊緣對齊,得到角膜近似總像素值。角膜暴露率=角膜暴露部分像素值/角膜近似總像素值;⑤并發(fā)癥:記錄內外眥成形不理想、多層重瞼線、重瞼線過低或過高、重瞼線不全或消失、左右眼不對稱等。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GAIS評分和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GAIS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角膜暴露率比較 觀察組左、右側角膜暴露率增加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15.5306,P =0.0001
表3 兩組角膜暴露率比較(x±s )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5.1647,P=0.0231
重瞼成形術是臨床整形外科的常見手術,此手術評估和操作均較為復雜[6]。手術最高目標為無疤痕、自然、穩(wěn)定,現(xiàn)用于重瞼成形術的方式有完全切開、小切口法、埋線法,其中小切口法、埋線法具有重瞼線自然美觀、瘢痕小、微創(chuàng)等優(yōu)勢[7],但無法滿足求美者的需求。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的手術方式為切開法,術后形成的重瞼線持久且穩(wěn)固,可很好的解決眶脂下垂、上瞼臃腫、倒睫、上瞼皮膚松弛等眼瞼問題[8,9]。有研究顯示[10,11],上瞼提肌和瞼板前皮膚之間的建立連續(xù)連接為眼瞼成形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傳統(tǒng)瞼板法切開重瞼術中,把肥厚瞼板前組織切除后,在上瞼瞼板或提肌腱膜和瞼板前皮膚之間出現(xiàn)粘連,讓提肌在收縮時,出現(xiàn)板狀瞼板前單位,并在瞼板前皮膚之下嵌入[12-14]。此種方式連接較為牢固,但存在以下缺陷:①將瞼板和皮膚間軟組織去除掉,相比于眶隔前組織,瞼板前組織厚度更薄,加之兩側縫線張力不均勻分布,切口瘢痕典型,術后重瞼線也更深[15];②直接縫合瞼板與瞼板前皮膚,具有僵硬性[16,17]。
為改善缺陷之處,近年我院采用改良眶隔法切開重瞼術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GAIS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右側角膜暴露率增加值、左側角膜暴露率增加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GuT等[18]研究結果一致,提示改良眶隔法切開重瞼術效果更好,可提高外觀美觀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考慮原因主要為改良眶隔法術中骨膜與眶隔上緣連接,提上瞼肌腱膜或瞼板與下緣相連,可將上瞼提肌力量從眶隔筋膜傳至瞼板前皮膚部位,讓重建更為靈活,形態(tài)更美觀、自然,術后瘢痕小,與天生重瞼形態(tài)更為相似[19]。但此手術規(guī)范中未明確定義縫合位置,不易確定眶隔筋膜位置,術中需多次對比調整兩側眼瞼形態(tài),此也為改良眶隔法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綜上所述,相比于傳統(tǒng)瞼板法切開重瞼術,改良眶隔法切開重瞼術不會過度增加術后角膜暴露率,術后瘢痕發(fā)生率更低,重瞼形態(tài)更理想,患者接受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