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咪
每天喊著“不想上班”的我們,其實每天至少有一半的時間跟自己的工作場所產生各種親密關系。一個好的工作環(huán)境,可能會激發(fā)出無限的靈感與熱情。
無論在哪里工作,“理想的工作空間”都值得想一想、談一談。
每天在工位上待足8小時?太天真了,我耗在公司的時間遠大于這個數(shù)字。夏天還好,每年入秋后,都是來時天沒大亮,走時披星戴月,幾乎不曾身處白天的戶外。
我有個前同事,下午三點半必找個機會下樓去透口氣,買杯奶茶,或者散會兒步。她說沒辦法,每到午后就是沒法繼續(xù)坐在桌子前面,感覺自己要干枯了。后來她離開公司,做了自由職業(yè)者。
雖然我同樣到下午就在工位上坐立不安,但我不敢在工作時間下樓放風。好在去年我們搬新辦公室,我挑到窗邊的位置,正對樓下的老公園,感覺活力不足的時候,我就默默地眺望窗外。
我還在工位上貼滿自然風光圖片,經常頭戴耳機,聽循環(huán)播放的鳥鳴、海浪、雨聲等自然背景音。
寫代碼挺好的,當我沉浸其中的時候,會形成一個“自我空間”,周圍像出現(xiàn)了一個透明“結界”,仿佛世界只剩下我面前的顯示器和辦公桌。我說不上熱愛工作,但確實喜歡工作中某些忘我的時刻。
當然,這種狀態(tài)不大可能隨時有,需要一些儀式感來幫助,沖杯咖啡、噴點特定的香水之類的,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
從這個角度看,我討厭開放式工位,雖然開放空間靈活自在,我們公司布置得也算時髦,但我可能是個“怪咖”,不需要這種活潑的氣氛,不想接收環(huán)境中的各種信息。我就想要個小角落,把自己隔得越嚴實越好,反正真進入工作狀態(tài)中的我不怕悶。
我認真考慮過心目中的最理想工作場所,結論是:不是辦公室,也不是自己家,而是咖啡館。
我想自己以后大概率會以寫劇本為職業(yè),這個工作,辦公室太讓人有壓力了,自己家又太容易讓人松懈了,理想的場所就是咖啡館。每天早點去,找個清靜位置,咖啡館里有人,不會覺得冷清,他們都不認識我,所以不會受打擾。該獨立完成工作的時候,我持續(xù)敲動鍵盤;想休息的時候,發(fā)會呆、在書架上找本書翻翻;需要溝通或談合作的時候,直接約對方在我的座位見面,聊完了揮手說bye-bye就好。
咖啡館的安靜與嘈雜都恰到好處,咖啡機聲響與別桌的輕聲交談都算白噪音。不過,我會考慮一下咖啡館放音樂的習慣是不是合我口味,如果音樂不合拍,一切就都完蛋了。
想來想去,在咖啡館工作真是太理想了!我準備去實踐一下,要不然干脆去學個咖啡師,以后找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光纖寬帶,有送外賣”的咖啡館上班,就這么決定了。
有人說:“60%的人在格子間里工作,其中93%的人不喜歡自己的辦公空間?!?/p>
如今的我們,在工作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工作和生活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該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呢?
開放式的辦公室朝氣蓬勃,但有時也會讓人為難。比如想打個重要電話,但隔壁的同事A正做電話回訪,背后的同事B正簽收快遞,最可怕的是最里間的上司正在批評同事D的計劃書……此時,你會怎么辦?
世界上最“社恐”的芬蘭人,發(fā)明出放在辦公室里的“室內私人電話亭”,當然不是真電話亭,而是個長得像電話亭一樣的透明全封閉隔間,需要獨處工作時坐進去,安心完成自己的事,需要討論或活躍氣氛的時候再出來。
你知道職場人Fika哲學嗎?就是打工人在工作時抽出一段時間來喝咖啡、吃蛋糕、閑聊。
工作時全力以赴,然后到點就徹底休息一會兒,不僅不耽誤工作,反而因為有時間調整心情、與同事放松地交談,讓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你可以悄悄給自己定個Fika時間,正確“摸魚”,有利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