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玉
古人云:“四十不惑。”意思是說,人到40歲以后,處事相對通達,沒有什么困惑了??墒侨说街心?,很多人自感精力體力均不如從前,事業(yè)發(fā)展常出現(xiàn)瓶頸,自己肩負照顧父母、妻兒的重任,別人能隨意選擇生活,自己卻不再自由,越來越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于是感嘆有“中年危機”了。
幸福感最低落的時候
北京大學精神衛(wèi)生學汪冰博士介紹說,“中年危機”不是一個病癥,更像我們觀察到的一種現(xiàn)象或者人生階段。著名加拿大心理學家喬納森·勞赫在《你的幸福曲線》一書中,提及人到中年有重大變化,這段時間是人生中幸福感最低落的時候。
這個時期有幾個特點:1.無力感,感覺沒有心力,也沒有體力,能量儲備不足;2.無趣感,生活找不到樂趣;3.無望感,未來生活似乎沒有什么值得期待,再往后就是衰老;4.無意義,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以前認為有個好工作、好伴侶、有了孩子,就是幸福,當擁有了這一切,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了。
不要盲目給自己加壓力
“中年危機”的產生有一定社會因素,比如對年齡的偏見。如今的職場和社會中,似乎年輕才是值錢的,青春才可以變現(xiàn),衰老是不值錢的,經驗也是沒有價值的,超過一定年齡就不受雇主的歡迎……“中年”的負面標簽讓年齡成為一種“負資產”。此外,社會對能量也有偏見。網(wǎng)絡上常有“精力神話”:一個女高管,滿世界飛,還照顧三個娃,好像我們都要羨慕這種人、要追求這樣的“境界”。但從壓力管理的角度看,每個人的活力天生是不同的,有精力特別充沛的人,也有散步型的人,如果讓一個散步的人去跑馬拉松,對身心都是超負荷。再加上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健康受損、經濟壓力、養(yǎng)育負擔等,都讓“中年”看起來危機重重。
中年是生命的蛻變期
中年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如果遇到“危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它?又有什么好的應對方法?汪冰的建議是,人到中年后,需要在既有的生活框架下,想方設法活出新的精彩,體驗你想體驗的幸福感。
1. 換個角度,破除偏見。
人變老真的就只有喪失沒有收獲嗎?肯定不是。隨著年齡增長、閱歷的增加,人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智慧,有更多應對人和事以及生命中各種挑戰(zhàn)的智慧。而有智慧的人,無論進入哪一個領域,對基本規(guī)律的認知都較為清晰。另外,當中年感覺能量不足的時候,這是在提醒大家,認清自己是哪一種活力水準的人,是對自己非常重要的認知過程?;盍λ降筒皇侨毕荩瑩碛兄腔廴钥梢运膬蓳芮Ы?。這個階段要設定生命的優(yōu)先級,學會刪繁就簡,調整生活來適應能量減退,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而不再跟著別人奔跑,不要脫離實際不停給自己打雞血。
2. 感悟人生,重建意義。
每次人生意義的破產,都是意義重建的契機,中年就要經歷一個蛻變期,可否把中年危機當作第二個青春期呢?人到中年,再次迷茫,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不甘心,所以仍有渴望。把人到中年所經歷的幸福感低落當作一個生命階段,把它當作正常的發(fā)展規(guī)律接受下來,不跟自己為敵,就不會總是內心抗拒或聚焦在負面部分,也更容易全面看待這種變化。
3. 減少批判,持續(xù)成長。
“中年危機”其實有一部分也是自己制造出來的危機,那就是自我否定??偸侨菀啄米约焊瑢W、發(fā)小、鄰居、同事比較,比不過就覺得自己失敗、一事無成。如果抱著這種固化、封閉的思維,會覺得別人的成功都是威脅,加深自我批判、否定。不管在什么年齡段,都可以懷有成長型思維,知道自己有些事情還能做得再好一些,也愿意通過行動來改變、向優(yōu)秀的人學習,這樣人生視野就會更開闊。
4. 懂得傾訴,自我照顧。
到了中年,似乎不像年少時那樣愿意把所有真心話、脆弱感都暴露出來。但再強的人都需要宣泄的出口、依靠的對象。一定要建立起和諧有愛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在疑惑、難過時可以訴訴苦。同時聽聽別人的故事,可能還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活其實沒那么難。若你此時此刻確實無人可依,就要學會自我陪伴、自我關愛,給自己喘息的時間,做讓自己快樂的事,發(fā)展出健康的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不論是興趣愛好、身體鍛煉、收拾屋子,任何一件小事,都非常重要。尋找一件能讓你心安或心悅的事情,照顧好自己,心情才會改變,狀態(tài)也會不同。
“我們總在40歲懷念30歲,在50歲懷念40歲,其實每個年齡段都有特點,要學會接受,接受你到了中年,接受你有做不到的??傊说街心暌美鄯e的智慧、資源、能力,專心地在一段時間做好一件事情,就很棒了?!蓖舯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