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開欄語】
居家抗疫,給許多人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困擾。如何驅散心理陰霾,恢復陽光心態(tài)?讓我們這個欄目來助您一臂之力。
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幾乎都陸續(xù)出現過封控、居家等防疫措施,很多群體娛樂活動都受到了影響,隨著時間的持續(xù),人們害怕擴散的不僅僅是病毒,還有焦慮不安的情緒。
安全距離是多元適度的
據研究顯示,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與人際交往的關系是這樣的:親密距離:15cm-44cm(只限于戀人和夫妻);熟人距離:46cm-122cm;社交距離:120cm-370cm;公眾距離:370cm-760cm。長時間的居家,雖然與家人相處很熱鬧,但過近的距離也會引發(fā)焦慮。
對于成年人來說,我們一方面需要親近感,另一方面也需要距離感??梢娢覀儗τ诰嚯x感的需求是多元和適度的。然而疫情期間,天天都跟家里人待著,時間長了就會由于獨處空間被剝奪而產生焦慮,具體表現為:1.家庭成員之間的恐慌會互相傳染;2.由于過度焦慮而出現的大量矛盾;3.人際距離過近而引發(fā)的緊張感;4.舊有矛盾的爆發(fā);5.內疚的情緒( 家庭責任越大的人和老年人越會內疚感增加 )。
接納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
在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的疫情面前,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是人類面對危機的正常應激反應,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可以幫助人及時地發(fā)現和應對威脅。接納自己此刻的情緒狀態(tài),這是每個人在面對威脅時的正常反應,不要去否認和回避。很多時候,我們控制不住擔憂,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認為擔憂有保護作用——可以防止我們所畏懼的事情發(fā)生,這是潛意識應對威脅的方式,不是脆弱、控制能力差的表現。
心理學研究認為,一般人面對改變時會有5個階段,驚訝、憤怒、討價還價、抑郁、接受。但一些善于接納的人會從第一個階段直接跳到最后一個階段,事情發(fā)生,他們立刻說,我接受。在別人抱怨、憤怒時,他們已經開始準備應變之法。
別把焦慮“傳染”給孩子
面臨壓力時,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人們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所以要盡量通過社交工具保持與家人、朋友的聯絡。除做好自身心理建設外,還要關注、理解家人的情緒。焦慮和恐慌情緒很容易傳染,特別是小孩子非常容易受到情緒的暗示。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給孩子提供關于疫情必要和可靠的信息。
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采用鼓勵和強化的方式,幫助孩子正確洗手、佩戴口罩、鼓勵分餐、學習咳嗽和打噴嚏時的禮貌等。孩子會因此產生一些被要求、被約束的感覺,所以可能產生排斥和抗拒。這時家長不應采取呵斥、嚇唬的方式,而應循序漸進。
學生也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群體,有的是在學校全封閉管理,有的是居家學習在線上課。家長要傾聽孩子內心的感受,避免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鼓勵幫助孩子接納學習形式和環(huán)境的變化帶來的學習成績波動,不要過度自我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