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琪
卷帙浩繁的古籍,載滿了歷史,細數著文化,把時光染色,讓底蘊留香。從前,古人提筆著墨,在紙卷上揮灑文思才氣;今日,時人輕揉慢撫,欲把塵封書頁間的舊夢重新喚醒。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古籍,便是這樣一種存在。它勾連了古今的人文情思,讓中國文化長駐久安。但在歷史的長河面前,時間會流逝,記憶會模糊,而這些紙張更是易殘易破。如何重新捧閱舊世的“盛顏”,讓殘卷碎頁從時間堆里“回旋”,成為每一位古籍修復師指尖日夜思忖的難題。
在書堆里的成長
細雨清晨,在廣西桂林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我們見到了古籍修復師何志剛。在被書香沁滿的屋子里,何志剛一邊在工作臺調制修補古籍所用的漿糊,一邊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調漿是我們修復古籍之前必不可少的一步,對濃度和用量也是十分講究的,你們先坐,等會我給你們演示一下這是怎么用的?!?/p>
談話間,何志剛便從工作臺下拿出了各種工具,這些工具的形狀非常有趣,有蛇紋的,也有曲面的,“很多修復工具都是我自己做的,這樣在操作的時候也更為方便,當然,也有觀賞性的成分在”。何志剛把工具整齊擺放,后將一疊用宣紙包裹的東西輕輕抬上桌面,慢指微掀,一疊厚厚的古書露了出來。
“這是我館最近征集的一本古舊家譜,幾乎每一頁上都有很多蟲蛀和發(fā)霉的痕跡,這也是修補古籍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焙沃緞傄贿呎f,一邊把家譜中一頁紙張輕輕放至臺面上。抽起筆架上的一只羊毫筆,微微蘸上少許漿汁,待至筆端能拉出水簾,裁剪一小塊修補紙,新與舊的頁片便在此刻開始了粘連。
“我修古書也有十余年了,仔細想來,我其實和書籍還是挺投緣的?!焙沃緞偢嬖V我們,他從小就是在圖書館里長大,父母都是圖書館里的工作人員,打從識字起,每天捧著書,自己找個角落就可以看上一整天。
“我最喜歡看的就是各種武俠小說和歷史典籍,可能我對古籍的熱愛也是在那個時候埋下了種子。”畢業(yè)后,何志剛毫不猶豫地選擇繼續(xù)留在廣西桂林圖書館,而這一轉眼,就是36年?!拔沂菑?009年才開始接手古籍修復工作的,那個時候主要是興趣使然,因為自己太喜歡讀書了。而自從跟著前輩不斷學習和摸索后,我才開始體會到這項技藝背后所承載的分量和艱辛?!?/p>
當時,國內的古籍修復師非常少,但需要修補的古籍卻數不勝數。為了精進自己的技藝,承擔館內古籍修復的重任,何志剛先是在齊飛、武鏡新等圖書館老一輩修復師的帶領下學習古籍修復技藝,之后又到北京、廣州、南京、重慶等地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古籍修復技藝培訓班和研習班,向李致忠、杜偉生、趙家福、潘美娣、林明、冀亞平、李仁清等國內著名的古籍修復大師拜師學藝,潛心鉆研并熟練掌握了古籍、字畫、拓片、民國文獻、西文文獻等各種不同類型古舊紙質文獻的修復技藝。他將南北各地古籍修復技藝融合起來,又結合廣西本地文獻的狀況,成功讓一大批古籍、拓片、家譜、方志、字畫、抗戰(zhàn)文獻等重新煥發(fā)生機,亦帶動了廣西桂林圖書館的文獻修復技藝更上一層樓。
何志剛輕輕托起修補好的一頁家譜,仔細撫去表面的碎屑,笑著說:“我這大半生幾乎都是泡在書堆里,兒時讀書,工作時用書,到后來專心修書,直到現在每一次觸碰到書籍,似乎都能體會到它們的呼吸和脈動。”
妙手回春的古籍“醫(yī)生”
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中提到,古籍修復師要具有“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發(fā)?!钡珡膶π≌f古書的癡迷到成為一名古籍修復師,何志剛歷經了十多年的“修行”之路,才終于成為一名日常為古籍做“微創(chuàng)手術”的古籍“醫(yī)生”。
在何志剛看來,這是一項集技術、審美、文化于一身的復合技藝?!懊恳槐竟偶加凶约旱囊呻y雜癥,而我們修復師就像醫(yī)生一樣,需要對癥下藥?!?/p>
在北宋時期,文獻逐步在桂林聚散流通,為廣西留下了豐富的古籍文獻資源,而那個時候,古籍修復技藝也伴隨著古籍一同自中原傳入了桂林。但桂林潮濕多雨,這樣的氣候條件極易讓古籍發(fā)生霉變和蟲蛀,為應對這些難題,廣西桂林圖書館一代代的古籍修復人員不斷學習積累經驗,努力改進提升自己的古籍修復技藝。
修復一本殘舊破損的古籍,需要歷經數十道工序和漫長的周期,這包括建立修復檔案、制訂修復方案、拆頁、編號、配紙、調漿、修復、平整、折頁、修剪、整理、壓平、裝訂等等。每一道細小的工序都容不得絲毫閃失,有些步驟還講究一氣呵成。何志剛告訴我們:“在接到修復工作后,我們修復師首先要做的是對古籍的‘病癥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依照具體情況作出修復方案。但一切修復都要謹記‘修舊如舊‘修復可逆等原則,我們不能破壞古籍原本的樣貌,而且所有的修補都是可逆的,以便技術進步后進一步完善?!?/p>
除了技術上的精專外,修復師還必須熟悉各個朝代書籍的裝幀形式和版本情況,了解各朝紙張、書皮及裝訂風格。古籍修復的復雜和難度在于每一種藏品的破損情況都不一樣,書本身紙張的狀況也不一樣,故而不同的書葉也有可能會有不同的修復方法。
何志剛回憶:“我之前修復難度最大的是一本‘書磚,這本古書的問題就和這個名字一樣,像個磚頭一樣,幾乎全部粘在了一起。當時,我必須要極其小心地把每張書葉分離開來,但由于污損太嚴重,單是這一步就要耗費數個月,然后還要研究紙張的原色、纖維狀態(tài)以及原書的裝訂風格,才能把所有殘頁碎片重新補合起來。”
修書,也是修心
修書之道,艱阻且長,修心之旅,矢志不渝。
“有時一坐就是數小時,一修就是數個月,但每次伏案工作,我好像全然忘記了時間?!焙沃緞傉f,修復古籍不僅僅要手藝過關,更考驗的是修復師的耐心,一定要靜下心、沉住氣,每一道工序都必須謹慎仔細,不容馬虎。“每次拿到殘舊破損的古籍時,我都會讓自己先靜下來,因為我知道這急不得。雖然修復的難度有差有別,但我更享受專注做事的過程,每完成一道工序,每補好一處破損,都會讓我有極大的成就感?!?/p>
雖然如今各種古籍保護技術日益成熟,越來越多古籍資料得以完整保存下來,但何志剛認為,古籍修復技藝是絕對無法被替代的。古籍是人類文化長河中的寶貴財富,古籍修復是延續(xù)中華文脈的一種手段,它們都承載著千年的中國文化精神。
妙手育匠心,古書獲永存,在修復古籍這趟漫長的人生之旅中,何志剛希望自己能把這項指尖的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目前,何志剛和廣西桂林圖書館正在培養(yǎng)第四代文獻修復師,并積極舉辦各種古籍展和拓片展。同時,通過舉辦古籍修復技藝體驗活動進學校、進社區(qū)、進軍營,讓更多人親身體驗到修復之美。何志剛說:“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古籍修復的真正價值所在,因為修書不只是門‘手藝活,更是一條‘修心路。”
如果說古籍是故人的遺韻,歷史的沉香,那修書人可以說是真正用指尖拖住了光陰,握住了永恒。6145702B-15A5-4FE4-AEE0-866C7E94AF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