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妤茜
【教學內容】
蘇教版四下第50~51頁,例2和“練一練”。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經歷探索解決問題策略的過程,初步學會畫示意圖整理條件和問題的方法,并能根據示意圖分析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思路;能正確解答與長(正)方形面積計算有關的實際問題。
2. 使學生經歷畫示意圖描述和分析問題的過程,積累一些整理條件和問題,以及借助圖形直觀分析數量關系的經驗;感受示意圖對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的作用,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幾何直觀。
3.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一些學習的成功經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逐步養(yǎng)成認真負責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掌握畫示意圖分析并解決問題的策略。掌握正確畫示意圖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探索解決問題策略的需要
1. 喚起表象。
出示:梅山小學有一塊長方形花圃,長8米。
師:你們想到的是什么?(長方形)
師:面對熟悉的圖形,即使不出現在眼前,大家在頭腦中也能想象出來。
2. 想圖,激發(fā)需要。
師:繼續(xù)想象,還是剛才那個長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園時,花圃的長增加了3米,這樣花圃的面積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1)學生想象。
師:已經想清楚、明白的同學請舉手。
(2)互動交流。
師:你們想到哪里覺得有困難了?
學生無法清晰想象出花圃增加部分的面積。
師:條件都想不明白,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更不容易了,那我們該怎么辦?
通過談話,引導學生提出可以試著畫圖來厘清題意。
設計意圖:畫圖策略的教學,首先考慮的是畫圖的需要,其次考慮的是畫圖的方法,最后考慮的是畫圖的應用。本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畫圖的需要,這種需要越強烈, 越能激發(fā)學習興趣,越能走向畫圖的本質。
二、親歷策略探索過程
師:是的,面對復雜的問題,腦子里想不明白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借助畫圖來整理條件和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試著畫一畫。
1. 畫圖,掌握方法。
(1)提出要求,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畫圖表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 畫的圖不僅要自己看懂, 更要讓別人看懂。
合作交流:在小組內分享畫圖的經驗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2)全班交流,感悟策略。
選取學生的典型作品展示交流。
①出示畫圖不完整、不準確的學生作品。
師:你能讀懂這張圖(圖1)的意思嗎?誰來評價一下,好在哪里?你有什么建議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完整——所有的條件和問題,準確——比例。
②出示完整的學生作品。
請學生進行詳細匯報:先畫一個長方形,標出條件和數據;再把兩條長都延長3米,3米畫的長度要合適,再標出增加的18平方米。問題求的是原來的面積,要標出問題。
教師進行示意圖的板書。(如圖2所示)
師:現在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都表示出來了嗎?
師:像這樣根據題意畫出的完整而且準確的圖,稱為示意圖。
師:仔細觀察我們畫出的示意圖,再看看原來的文字題目,你覺得哪種方式更有利于我們進行分析和思考?為什么?
小結:示意圖清晰直觀,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直觀地理解與思考。
設計意圖:畫圖是一種重要的幾何直觀能力,幾何直觀是借助圖形來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由于有了之前頭腦想象的基礎,學生已感知到哪里有困難(增加的面積),所以畫圖有了針對性;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討論探索結果,適時追問,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問題的聚焦突破畫圖策略教學的重難點。
2. 析圖,突出策略的關鍵。
(1)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
師:原來的長方形和現在的長方形相比,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引導學生發(fā)現:兩條長邊都增加了,面積也增加了,寬沒有改變。增加部分長方形的長就是原來長方形的寬。
(2)匯報交流。
師:你能根據示意圖分析數量關系,獨立解決這個問題嗎?
在學生列式解答后,組織進行展示和交流,要求學生聯系示意圖說清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
預設1:(從問題想起)要求原來花圃的面積,需要先算出它的寬是多少米,原來花圃的寬就是增加的小長方形的長。增加的小長方形面積是18平方米,寬是3米,可以求出它的長。
預設2:(從條件想起)根據增加的小長方形面積是18平方米,寬是3米,可以求出它的長,也就是原來長方形的寬,將原來的長與寬相乘求出原來的面積。
(3)組織學生檢驗作答。
師:做得對不對呢?我們一般要通過檢驗才能確定,可以怎么檢驗呢?
學生交流討論后小結檢驗方法:可以按原來的方法再計算一遍;也可以把求得的結果作為一個已知條件,把原來的某個條件改成問題。
3. 思圖,增強策略的體驗。
師:剛才,同學們成功解決了一個復雜的問題,回顧想圖、畫圖、析圖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
小結:當問題比較復雜時可以畫圖,示意圖幫助我們更加直觀地分析數量關系,找到解題思路。畫圖時要注意信息的完整和準確。
設計意圖:策略是解決一類問題的經驗和概括,方法是外顯的,策略卻是內隱的,策略必須通過自己的經歷、體驗和反思來獲得。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經歷“畫圖—析圖—思圖”的過程,親歷策略的形成,學生所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能力的發(fā)展與素養(yǎng)的提升。
4. 練習中比較,深化策略認識。
出示“練一練”:小營村原來有一個寬20米的長方形魚池。因擴建公路,魚池的寬減少了5米,這樣魚池的面積就減少了150平方米?,F在魚池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師:寬減少了,往外還是往里畫?哪個部分是減少的150平方米?
學生嘗試畫圖,列式解決,檢驗結果,集體交流。
預設1:150÷5=30(米),20-5=15(米),15×30=450(平方米)。
預設2:20-5=15(米),15÷5=3,150×3=450(平方米)。
預設3:150÷5=30(米),30×20=600(平方米),600-150=450(平方米)。
師:為什么我們可以想到這么多種方法?
小結:示意圖有助于我們分析數量關系,還能啟發(fā)我們找到不同的解題思路。
5. 比較小結。
師:(課件出示教材例題和“練一練”的文字敘述,以及相應的示意圖)回顧這兩道題的解決過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結:都用到了畫圖策略,示意圖有助于我們分析數量關系,找到解題的不同思路。
指出:例題是長和面積增加,往外面畫圖;“練一練”是寬和面積減少,往內畫圖。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練習一方面引導學生獨立、完整地經歷畫圖整理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檢驗反思的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再次感悟畫圖策略的特點,加深對策略的感悟,增強策略意識。
三、深化策略應用
1. 綜合練習。
師:學到現在,同學們都學會用畫圖的策略來解決一些問題。剛才是在紙上畫的,沒有紙在哪里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試著在腦海里畫圖。
王大叔家有一塊長方形的苗圃,長25米,寬15米。
(1)長增加5米,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寬增加5米,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學生用手比畫,口答完成。
師:有了前面的經驗,大家在腦海中畫圖來解決這個問題,真是了不起。
(2)如果苗圃的長和寬各增加5米,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師:腦海畫圖成功就直接列式計算,有困難的,可以動手畫一畫。
學生嘗試想象,并口答。
預設:5×15=75(平方米),5×25=125(平方米),75+125=200(平方米)。
師:到底對不對呢?在紙上畫圖看看。
學生嘗試畫圖,集體交流。
師:一個長方形長和寬各增加5米后會是一個什么圖形?你們有沒有什么話想說?
預設:剛才的算法少了一個正方形(如圖3所示),還要加上5×5=25(平方米)。
師:能在腦海中畫圖非常了不起,但遇到復雜問題時還得在紙上畫一畫來驗證。
2. 提升練習。
四年級的同學舉行隊列表演,共組成6個方隊,每個方隊排成5行,每行5人。最外圈的同學穿黃色運動服,其余同學穿紅色運動服。一共要準備兩種顏色的運動服多少套?(先畫圖表示1個方隊的隊列,再計算)
學生自主嘗試練習。
師:如果可以直接想象出來,也可以畫其中的一部分或不畫圖。
師:這道題和前面的練習有什么不同?它們之間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師:畫圖描述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都是為了把復雜的問題變得簡明、形象。
設計意圖:策略的習得需要經驗的積累,本環(huán)節(jié)中的綜合練習是對例題和“練一練”的延伸與拓展,旨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在腦中畫圖,再次感受畫圖策略的價值,發(fā)展觀察、比較、分析、聯想和推理等能力。提升練習則讓學生明白畫圖描述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但都是借助幾何直觀,把復雜的問題變得簡明、形象。
四、全課總結
圍繞下面三個問題小結:什么情況下需要畫圖?畫圖有什么好處?畫圖時要注意什么?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港學校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