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蓓 李宇紅 邵曉珊 邱 杰 鄭莎莎 張曉嬋 劉遠輝 唐 勇
過敏性紫癜(HSP)發(fā)生腎實質損害稱為紫癜性腎炎(HSPN)。HSPN是兒童最常見的繼發(fā)性腎小球疾病,也是影響HSP患兒預后的重要因素,輕者表現為孤立性血尿,重者引起腎病綜合征,甚至進展為終末期腎病[1]。有研究[2,3]表明,HSPN發(fā)病時的腎功能損害、高血壓和大量蛋白尿是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HSPN病理分級通常采用國際兒童腎臟病研究組(ISKDC)分級,但有學者[4]認為其不能完全反映患兒預后。有學者提出,鑒于HSPN和IgA腎病的病理改變明顯相似,應用IgA腎病病理分級能更好地反映HSPN患兒的預后[5]。目前關于HSPN伴急性腎損傷(AKI)患兒的臨床和病理特征報道較少,本文納入貴州省貴陽市婦幼保健院(我院)腎臟科近年來經腎活檢確診的HSPN患兒,回顧性分析其臨床和病理特征,并探討發(fā)生AKI的危險因素。
1.1 倫理審批 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貴陽市婦幼保健院倫2020-01號)。
1.2 診療常規(guī) HSPN的診斷、臨床分型和治療參照紫癜性腎炎診治循證指南(2016)[6],臨床分型共7型,包括孤立性血尿型、孤立性蛋白尿型、血尿+蛋白尿型、急性腎炎型、腎病綜合征型、急進性腎炎型和慢性腎炎型。ISKDC病理分型分為Ⅰ~Ⅵ級。根據IgA腎病牛津分類(MESTC)標準[7]進行牛津分類,包括系膜細胞增生(M0:≤0.5,M1:>0.5)、內皮細胞增生(E0:無,E1:有)、腎小球節(jié)段硬化/粘連(S0:無,S1:有)、腎小管間質病變(T0:≤25%,T1:26%~50%,T2:>50%)、新月體形成(C0:無,C1:<25%,C2:≥25%)。AKI的診斷參照2012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KDIGO)指南診斷標準[8]。HSPN合并AKI患兒在治療12周內隨訪復查,監(jiān)測血肌酐變化。
1.3 病例納入和排除標準 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腎臟科住院并經腎活檢確診的HSPN連續(xù)病例。排除符合以下任1項者:①合并其他腎臟疾病(如乙肝相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等),②既往診斷為慢性腎臟病,③入我院前已使用激素或降壓藥。
1.4 分組考慮 納入的HSPN患兒根據是否合并AKI分為AKI組和非AKI組。
1.5 資料截取 從病歷中截取以下信息:①患兒的性別、年齡、臨床癥狀及肉眼血尿持續(xù)時間;②臨床分型;③入院當日實驗室檢查數據,包括血肌酐、血清白蛋白、PLT計數、尿常規(guī)、eGFR和24 h 尿蛋白定量;④入院當日24 h 平均收縮壓和舒張壓;⑤腎臟活檢病理分級,包括ISKDC病理分型和牛津分類[8];⑥治療,病程12周內的轉歸。
1.6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ˉ±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HSPN合并AKI的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研究期間我院共收治202例HSPN患兒,排除合并乙肝相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等其他腎臟疾病10例,既往診斷為慢性腎臟病3例,入我院前已使用激素或降壓藥8例,181例HSPN患兒進入本文分析。其中AKI組18例(10.0%),非AKI組163例。
表1顯示,AKI血肌酐和非AKI組患兒的性別、發(fā)病年齡、血白蛋白水平和PLT計數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AKI組中肉眼血尿的發(fā)生率和持續(xù)時間、24 h 尿蛋白定量、24 h平均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高于非AKI組,eGFR低于非AKI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AKI組和非AKI組臨床特征比較
AKI組18例中,AKI 1期9例,2期7例,3期2例,均為腎性AKI。
2.2 臨床分型和病理分型 表2顯示,AKI組和非AKI組臨床分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3),AKI組以腎病綜合征型和急性腎炎型為主,非AKI組以血尿+蛋白尿型、腎病綜合征型為主,兩組均未見急進性腎炎型及慢性腎炎型。
表2 AKI組和非AKI組臨床分型和病理分型比較[n(%)]
ISKDC分級: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86,P=0.032),AKI組Ⅲ型及Ⅲ型以上比例高于非AKI組,AKI組未見Ⅰ型及Ⅵ型,非AKI組中未見Ⅵ型。
牛津分類:AKI組T1/T2、C1/C2比例高于非AKI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分別為9.625和7.961,P分別為0.002和0.005),兩組M0/M1、E0/E1、S0/S1比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3 HSPN患兒發(fā)生AKI的危險因素分析 將表2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行 Logistic回歸分析(以合并AKI為因變量;自變量肉眼血尿、急性腎炎型、腎病綜合征、腎小管間質病變、新月體形成賦值情況:1為有,0為無;自變量ISKDC分級賦值情況:1為≥Ⅲ級,0為<Ⅲ級),表3顯示,臨床分型為急性腎炎型(OR=20.8,95%CI :1.37~317.79)和牛津分類中的腎小管間質病變(OR=15.83,95%CI:2.17~15.65)可能是HSPN患兒發(fā)生AKI的危險因素。
表3 HSPN患兒發(fā)生AKI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 AKI組的治療及隨訪 18例患兒均未行血液凈化治療,在休息、利尿、堿化尿液等對癥治療基礎上,16例應用激素聯合環(huán)磷酰胺治療(根據腎臟病理結果,12例予甲潑尼龍沖擊治療,4例予足量潑尼松治療),其余2例(ISKDC病理分級分別為ⅡA及ⅡB,經利尿、堿化尿液后腎功能恢復正常)單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治療。
18例均隨訪12周,17例腎功能恢復正常,1例腎功能無好轉,發(fā)展為慢性腎臟病,其ISKDC病理分級為Ⅴ級,表現為彌漫增生硬化性腎小球腎炎、中度腎小管萎縮及間質纖維化。
在HSPN基礎上發(fā)生的AKI是兒童AKI的常見原因之一[9, 10]。本文HSPN患兒中10.0%伴發(fā)AKI,提示在HSPN基礎發(fā)生的AKI并不少見,臨床中應予以重視。
HSPN與IgA腎病發(fā)病機制相同,有研究認為二者是同種疾病不同階段的表現[11],其引起AKI的可能機制包括紅細胞管型堵塞導致腎小管損傷、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嚴重破壞導致大量新月體形成、急性間質性腎炎等[12]。本研究中,AKI組肉眼血尿發(fā)生率較非AKI組高且持續(xù)時間長,提示AKI發(fā)生可能與紅細胞管型堵塞相關。HSPN合并AKI患兒若給予積極支持治療后腎功能往往可逆轉[13]。本文18例患兒經積極治療后除1例腎功能無好轉外其余腎功能均恢復正常。
ISKDC病理分級是目前HSPN最常用的病理分型方法,一般臨床表現越重,病理分級越重,預后越差[14-16]。然而,ISKDC分級不包括腎小管間質病變分級,但研究表明腎小管間質病變與HSPN患兒長期預后密切相關[17]。此外,?akici等[18]研究發(fā)現,腎小管間質病變是HSPN發(fā)生腎損傷的獨立危險因子,推測可能與HSPN時經腎小球漏出的蛋白及RBC在腎小管排泄時導致腎損傷,同時腎小管間質損傷導致腎毛細血管血流下降,進一步加重腎小球損害有關。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腎小管間質病變可能是HSPN發(fā)生AKI的危險因素,與文獻[18]報道一致。根據HSPN臨床分型[6],若患兒出現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等急性腎炎綜合征表現,稱為急性腎炎型,此型患兒容易出現腎損傷,可能與血尿直接導致腎損害,而高血壓進一步加重腎損害有關[19]。本研究亦顯示,急性腎炎型是HSPN發(fā)生AKI的危險因素,但這一結論非常不扎實,OR值的置信區(qū)間極大。
近年來研究還發(fā)現,雖然初始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與HSPN遠期預后相關,但持續(xù)性腎損傷與HSPN遠期預后關系更為密切[20]。Wakaki等[21]對42例臨床分型為腎病綜合征的HSPN患兒進行隨訪,結果發(fā)現腎病綜合征持續(xù)時間>3個月的患兒有41%發(fā)展為終末期腎臟病,而持續(xù)時間<3個月的患兒均不會發(fā)展為終末期腎臟病。本研究中亦有類似發(fā)現,雖然AKI組患兒臨床表現及病理分型均較重,但經積極治療后大多數腎功能恢復良好。
綜上所述,兒童HSPN合并AKI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其臨床及病理分型程度較重,臨床分型為急性腎炎型和牛津類型提示腎小管間質病變可能是發(fā)生AKI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