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轉南,鐘偉英 ,丁月興
1.東莞市虎門中醫(yī)院中藥房,廣東東莞 523900;2.東莞市虎門中醫(yī)院檢驗科,廣東東莞 523900
中風臨床上稱為腦卒中(cerebral stroke),是現(xiàn)今臨床較為多發(fā)的中老年病癥之一, 該病具有恢復慢、病情進展極快、高病死率等特點[1-2]。 中風癥在西方醫(yī)學診斷中判定為由腦梗死與腦內毛細血管出血造成的,臨床上認定該病發(fā)病原因為腦域組織缺氧、缺血引發(fā)后造成的腦部損傷[3]。中華醫(yī)學認為中風患者是因風邪之毒浸入人體而致,進而導致內傷兼癥。中風患者在臨床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 如果患者早期通過有效治療[4],對病情有積極控制作用,顯著降低致死率,但多數(shù)中風患者會并發(fā)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作息, 部分中風患者會導致肢體功能障礙、語言系統(tǒng)障礙、口眼歪斜與神志不清等現(xiàn)象[5]。 該病致病因素較為復雜,但多數(shù)患者為氣虛血瘀所致,患者機體內氣血運行不暢、無力等導致多種臨床癥狀的并發(fā)[6]。 該文選取2020 年5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氣虛血瘀癥中風患者62 例,實施普通針灸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治療療效為主要研究方向,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就醫(yī)的62 例患有氣虛血瘀之癥的中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 31 例。 研究組女 14 例,男 17 例;年齡 50~79 歲,平均(65.17±3.42)歲;患病時間 2~8 個月,平均(5.13±2.47)個月。對照組女 13 例,男 18 例;年齡 51~80 歲,平均(66.08±4.31)歲;患病時間 1~7個月,平均(3.27±1.63)個月。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征得患者自身與患者家屬雙方簽字同意后, 申報該院方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批, 待研究項目審核批準后展開臨床統(tǒng)計與研究。
①納入標準: 經(jīng)臨床診斷以上中風患者均符合氣虛血瘀之癥相關標準;患者思維清晰,能進行有效溝通,且依從性較好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者;與此次治療使用藥物或相關治療措施無過敏癥狀者。
②排除標準:經(jīng)臨床檢測患有嚴重心臟、腎部癥狀或重大內臟器官衰竭者;經(jīng)檢測治療前3 個月內,存在其他相關康復治療與訓練史者; 入院時相關信息與基礎資料不完善者,拒不配合補充者;治療期間無故離開或放棄治療者;治療期間不幸離世者。
兩組患者臨床全部使用神經(jīng)營養(yǎng)治療, 應用甘露醇(國藥準字H36020157)以降低顱內壓,添加莫地平(國藥準字H20052644)對患者血壓進行有效控制,以此激活腦部細胞活性。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氣虛血瘀之癥,使用丹參注射液(國藥準字Z11020796)靜脈滴注,30 mL/次,1 次/d,給予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23020131)口服,100~300 mg/d。
研究組應用普通針灸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之癥,針灸:治療半身不遂者時,治療言語蹇澀時,取患者下關穴、人中穴、太陽穴、百會穴、啞門穴、攢竹穴、廉泉穴、地倉穴、風府穴等;取患者下肢足三里穴、太溪穴、太沖穴、環(huán)跳穴、三陰交穴、血汗穴、承山穴、陽陵泉穴、委中穴等;取患者上肢處內關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曲池穴等;每次進行針灸時取下肢、頭部至上肢等10~12 個穴位左右,每組穴位依次循環(huán)治療,入針時快速穩(wěn)定,每處穴位緩慢捻針50~100次,3~5 min 后留針 30 min,1 次/d,連續(xù)進行 30 d 為 1個療程。 補陽還五湯方組:紅花10 g、黃芪60 g、赤芍20 g、桃仁 10 g、地龍 20 g、當歸 20 g、川芎 20 g 等隨患者機體差異進行加減治療。便秘者添加火麻仁、郁李仁,通便潤腸;痰多者添加半夏、天竺黃通肺化痰;脾胃虛弱者添加白術、黨參;體質偏寒患者添加熟附子,散寒溫經(jīng),上述劑量隨癥加減(以上全部藥品使用劑量均為常規(guī)標準, 具體使用劑量以患者個體差異不同或患者身體實際耐受為主,遵醫(yī)囑)。
依照臨床用藥研究指導標準對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進行評判。十分有效:中風患者臨床癥狀治療效果超90%; 顯著有效: 患者臨床癥狀治療效果75%~89%;較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治療效果60%~74%;基本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治療效果低于59%。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為有效例數(shù)+顯著有效例數(shù)+十分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醫(yī)護人員使用該院自制神經(jīng)功能損傷評分(NIHSS)、 獨立能力評分 (Barthel)、 康復測試評分(FMA)、生活與健康質量評分(SF-36)對患者治療前后神經(jīng)受損情況、自理能力、康復水平及生活質量等方面做出評估,NIHSS:總分50 分,分數(shù)越高則代表中風患者腦部神經(jīng)受損越嚴重;Barthel: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則代表患者自理能力越強;FMA:滿分60 分,分數(shù)越高則代表患者康復效果越好,康復速度越快;SF-36:滿分100 分,分數(shù)越高,則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護理人員需詳細記錄患者臨床治療后不良癥狀發(fā)生的癥狀、次數(shù)、時間等后進行統(tǒng)計。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77%,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70.9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n(%)]
治療前,兩組 Barthel、NIH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 研究組 Barthel、NIHSS 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Barthel、NIHSS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Barthel、NIHSS 評分對比[(),分]
組別Barthel治療前 治療后NIHSS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1)對照組(n=31)t 值P 值35.13±5.27 34.61±4.93 0.401 0.689 70.15±4.69 60.38±5.35 7.646 0.001 14.13±3.21 13.97±4.02 0.173 0.863 6.12±1.34 10.52±2.07 9.935 0.001
治療前,兩組FMA、SF-36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 FMA、SF-36 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FMA、SF-36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FMA、SF-36 評分對比[(),分]
組別FMA治療前 治療后SF-36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1)對照組(n=31)t 值P 值25.18±3.38 24.93±3.61 0.281 0.779 50.98±4.13 40.35±3.77 10.584 0.001 40.46±5.11 41.13±4.73 0.538 0.594 76.12±5.94 65.39±4.14 8.251 0.001
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45%,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5.8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氣虛血瘀之癥中風患者主要多發(fā)群體為中、老年患者,該類患者臨床常見表現(xiàn)為口噤、流涎、口眼渦斜等癥狀。 該病癥臨床致死率與病發(fā)率均居高不下,其復發(fā)率與致殘率亦非常高,嚴重影響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日常生活[7]。
中華醫(yī)學臨床認定氣虛血瘀型患者中風的主要表現(xiàn)為氣虛所致血液流動無力, 血液尋循環(huán)系統(tǒng)阻塞而引發(fā)的經(jīng)絡淤血所致[8]。古法針灸是指將針刺入患者機體內陽陵泉穴、足三里穴、雙側合谷穴、外關穴及三陰交穴等位置,促進經(jīng)脈流通活絡[9]。 補陽還五湯古方其方源于我國清代著作 《醫(yī)林改錯》 中記載,補陽還五湯具有活血兼補氣的功效,該方劑由地龍、紅花、川芎、桃仁、赤芍、黃芪、當歸等諸多中藥組成,共奏活血、補氣之法[10]。 補陽還五湯方組:黃芪能夠起到益氣養(yǎng)血之功效;地龍具備活絡通經(jīng)之功效;川芎能起到行氣活血之功效;桃仁、紅花、赤芍能夠起到化瘀活血之效能[11]。 上述諸藥合奏能夠活血補氣。但臨床應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時,需嚴格注意方組中黃芪用法與用量, 可根據(jù)患者機體耐受程度進行使用,臨床建議60~80 g,需要權衡整體方組間的平衡性,劑量不能過少亦不能過多[12]。 據(jù)相關學者記載,補陽還五湯方劑還具備很多特點:①能有效降低中風患者體內血漿黏度及全血黏度[13];②能夠有效引導患者機體內血小板ADP 流向;③能夠降低中風患者體內血清膽固醇與三酰甘油含量; ④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腦部神經(jīng)通絡及血液的流通; ⑤能夠充分保障患者自身機體器官運作的情況下, 有效抑制凝血酶, 對患者機體血管壁起到一定刺激作用, 促使VW 細胞因子能有效釋放;⑥能夠有效控制患者體內凝固的血酶纖維蛋白的活性[14]。 臨床治療需重點調控血瘀、氣虛兩方面,對脾胃氣息較為虛弱的中風患者,需以滋補脾胃之氣為主,補益中氣同時壯大自身元氣。 中風患者在服用湯劑后能夠對脾胃之氣進行有效調整,緩解脾胃之氣虛弱癥狀,充足機體元氣,使之運化有利[15]。 穴位與人體內部經(jīng)絡相對應的特殊部位, 對氣虛血瘀型中風患者應用針灸療法能夠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應用針灸刺激穴位時能有效改善患者腦內血液循環(huán)與流通速度, 同時刺激患者機體內腦電波與微循環(huán), 顯著提升患者大腦皮層細胞組織的電活性[16-17]。 該文研究得出,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6.77%)高于對照組(70.97%),治療后,研究組 Barthel(70.15±4.69)分、NIHSS(6.12±1.34)分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60.38±5.35)分、(10.52±2.07)分(P<0.05),與陳娟紅等[18]報道的經(jīng)針灸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治療后,總有效率達93.93%,針藥結合組NIHSS 評分優(yōu)于西藥組及中藥組,針藥結合組Barthel 指數(shù)優(yōu)于西藥組(P<0.05)相似,進一步證實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項指標。 研究還顯示,研究組FMA、SF-36 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與葉顏[19]研究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臨床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患者采用補陽還五湯配合普通針灸,能顯著提升臨床療效,降低臨床不良反應,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康復速度,提高患者獨立自理等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