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貴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畫家個人筆墨語言的形成進行多角度探討,總結了形成個人筆墨語言的主要四點:一是時代背景、時代精神;二是繼承傳統,學習傳統;三是地域性文化;四是人格和文化修養(yǎng)。
關鍵詞:時代;傳統;地域文化;人格;修養(yǎng)
中國畫的筆墨語言是根植于東方文化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土壤中的,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有的。所以,中國畫的筆墨語言講究意會領悟,并深入人審美與生命的內核體驗中。也就是說畫家與欣賞的人共同享受傳統文化的審美與生命的體驗與愉悅。中國畫是文化性、時代性、個性的統一。其根本的宗旨指向天、地、人的和諧。畫家個人筆墨語言的形成與時代背景、繼承傳統、地域文化、個人的人格和文化修養(yǎng)有關。畫家的個人筆墨語言如同畫家的另一個名字或者說標志符號。如果說運動員追求的是第一,那么藝術家追求的是唯一[1]。
一、了解時代背景,追求時代精神
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元曲,唐朝詩最盛行,宋朝詞最盛行,元朝曲最盛行,明清小說最盛行。但大家千萬不要誤會,認為宋朝沒有人寫詩,其實宋詩有很多,只是由于唐詩的成就太高,宋人沒法超越。音樂也一樣,既有傳承又有創(chuàng)新,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流行曲風。如改革開放初的搖滾歌曲《一無所有》唱出了很多人的心聲,現在的說唱流行也都與時代有關。
中國畫的發(fā)展像一條河流永不停息,奔涌向前。在先秦時,繪畫以人物肖像畫為主。到魏晉南北朝時,繪畫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門類而獨立,并產生了第一批有歷史記載而在當時又以繪畫才能著稱的畫家,如顧愷之、陸探微、曹不興等。同時,佛教繪畫中的石窟壁畫也開始興起。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和花鳥畫萌芽,繪畫理論著作也開始出現。此時的繪畫多畫在絹素上,以長卷式為主。
隋唐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時期,尤其是人物畫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山水畫、花鳥畫也相繼獨立。著名的畫家有吳道子、閻立本等。到了五代兩宋,中國畫史又翻開了燦爛光輝的一頁,繪畫領域的許多變化是前所未有的?;始耶嬙旱呐d辦,文人畫的興起,山水畫、花鳥畫的成熟和地位的上升,水墨畫的發(fā)展,都反映了這一時期繪畫的發(fā)展狀況。由于城市的繁榮和對繪畫需求量的增加,很多畫師活躍在社會上,大批的職業(yè)畫家產生,并推動著宋代繪畫的繁榮發(fā)展[2]。
元代繪畫重視主觀意趣和筆墨風格的表現,詩、書、畫進一步滲透結合,把宋金以來的文人繪畫發(fā)展推向了高潮。著名的畫家有趙孟、錢選、“元四家”等。同時壁畫也顯示出一定的發(fā)展規(guī)模。到了明清時期,山水畫、花鳥畫、寫意人物畫進一步發(fā)展。人物畫在此時融入了部分西洋畫法,水平也得到了極大提高,民間版畫、年畫空前興盛。
新中國成立以后,繪畫的發(fā)展進入了歷史新紀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國內逐漸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景象。中國繪畫在穩(wěn)步發(fā)展中日益繁榮,并逐漸為西方國家所認識、學習和借鑒。
二、繼承傳統、學習傳統
中國畫在世界藝術之林中是一朵奇葩,是我國古代文化與藝術相交融的典范,是展現我們民族自然觀、人生觀、哲學觀、宇宙觀的一種國粹藝術。中國畫一直傳承至現代,畫家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對中國畫的臨摹。中國畫的學習自古以來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畫家多是通過對古畫的臨摹、學習來認識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和繪畫精神,再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
從歷代巨匠學習成果上來看,臨摹是通向國畫藝術巔峰的必由之路,也是學習國畫的重要途徑。東晉顧愷之根據其繪畫心得撰寫《摹寫要法》,專門論述摹寫對國畫的重要性。在歷代的國畫大師中,無一不是從臨摹開始。從國畫本身的筆墨特點來看,臨摹是掌握和熟悉筆墨的直接方法。中國畫的筆墨語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是看不到它的。它是一種符號的提煉,是一種抽象的繪畫語言。對初學者來說,要從自然中提煉出筆墨語言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通過向前人學習,掌握前人的筆墨語言,理解前人的筆墨提煉方式,才能更好地進行國畫藝術創(chuàng)作。而臨摹,是最為直接的方式。中國畫發(fā)展近千年,經典作品眾多,派別眾多,巨匠眾多。每個朝代,畫家的筆墨表現、意境塑造、氣韻的追求均有所不同。長期臨摹,可以使畫家深受范本筆墨語言和繪畫理念的影響。比如齊白石,在衰年變法前,一直臨摹八大山人、吳昌碩的作品。又如賈又福,其一直傳承李可染的繪畫精神,經過內化,創(chuàng)作出了別具風格的太行山水。在中國畫的學習中,以繼承古人、學習前賢的筆墨提煉方式而成為一代名家的國畫家舉不勝舉。
三、地域性文化對個人的筆墨語言形成的影響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每一個地方的人都有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從語言到衣食住行,從文化藝術到宗教信仰,都很容易與其他地方的人區(qū)分開來。中國有著廣袤的國土,有著涇渭分明的地域文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特征。畫家所處的地域和各自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感受形成了不同的畫派和筆墨技巧,同時創(chuàng)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風格和畫法。地域性文化影響美術創(chuàng)作靈感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對美術創(chuàng)作內容進行影響。美術創(chuàng)作內容一般都需要選取當下比較流行的元素,這就必須從文化的角度出發(fā)。第二種是直接與美術創(chuàng)作進行融合。例如我國的山水畫,北方山水畫氣勢宏偉,南方山水畫則比較秀美,這就是地域性文化與美術創(chuàng)作相融合的典型表現。
四、人格和文化修養(yǎng)在個人筆墨語言中的體現
畫品如人品,畫如其人,中國古人之所以反復強調這個問題,不僅因為繪畫是“天地圣人之意”,更因為中國古人看重繪畫藝術對人心、人性的熏陶作用,認為繪畫是畫者內心情感與修為的外化。因此,中國繪畫講求品格,而繪畫的品格基于畫家的品格。東漢的人物品鑒講求精神氣韻,魏晉以后的詩歌更講求精神品格之高下。故山水繪畫之創(chuàng)始,由宗炳一流文人士大夫完成。
繪畫是一門技藝,但要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卻非文化修養(yǎng)深厚者而能為。文化修養(yǎng)深厚者的藝術感悟能力要遠遠超過文化修養(yǎng)低下者。顧愷之、宗炳、王微等自不必說,吳道子何嘗不精通儒道佛學,而郭熙、李成等兩宋諸公的繪畫精神代代相傳,源源不絕。元代以后,畫者非文士之流不傳?!霸娭杏挟?,畫中有詩”不僅是文人繪畫的要求,實際也是所有中國繪畫特別是山水繪畫的基本要求。文化修養(yǎng)決定著人的品格修養(yǎng)與境界,書法修養(yǎng)決定著繪畫技巧所能達到的深度與廣度。古人所強調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根本目的也在增加文化修養(yǎng),開闊眼界。
五、繪畫語言的形成離不開所處時代、繼承傳統、地域性文化、個人文化修養(yǎng)
弘仁是新安畫派的奠基人,他的繪畫和意境都呈現出一種孤寂、清雅、寧靜、冰冷、枯淡、空曠、幽僻的審美趣味。他的畫面里,沒有跳動的筆觸,沒有大渲大染,筆簡墨淡,線條松靈而又沉穩(wěn),有著非常強烈的“空寂”與“冰冷”之感。他的山水畫具有空靈、清勁、古雅、深邃、悠遠之美。這與他的閱歷、師承、生活環(huán)境、個人修養(yǎng)密不可分。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經常往來于黃山、白岳之間。早年從學孫無修,中年師從蕭云從,從宋元各家入手,后來師法“元四家”,尤崇倪瓚畫法。他從黃山、武夷諸名山勝景中汲取營養(yǎng),重視師法自然,構圖上洗練簡逸,筆墨蒼勁整潔,擅用折帶皴和干筆渴墨,今所見作品如《清溪雨霽》《秋林圖》等,意境清新,有云林遺意[3]。
林容生是當代著名畫家,他的繪畫既傳統又現代。他在作品中大膽運用反差強烈的對比色,讓畫面產生明亮奪目的效果,同時,以淡墨、濃墨以及房屋墻壁的白色穿插其中,起到恰到好處的調和作用。他在畫中描繪著他所熟悉的閩東、閩北村舍小景、溪岸石橋、畦田菜地、野草雜樹,一種南方的氣息彌漫其畫間。他的畫像是對山村一角驀然回首的印象,又像是對親切故鄉(xiāng)一往情深的追憶。稚拙中見樸素,平淡中有天趣。他從尋常的風景中描繪出他發(fā)現的情趣,娓娓道出他心中山村的故事。他將個人的家園情結通過筆墨、色彩、技法、構成等諸多因素提煉為一種符號,從而確立了自己的藝術語言與風格。
六、結語
作為新時期的中國畫家,我們應當努力學習傳統中國畫技法,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同時還應關注時代、關注時代精神,運用傳統的筆墨去表現自己所生活的環(huán)境或身邊的事物,發(fā)現美、捕捉美、創(chuàng)造美,努力使作品成為自己審美追求和內心情感的外化呈現,表現出時代精神,與時代共振。
參考文獻
[1]韓建文.關于中國畫筆墨問題的幾點芻議[J].書畫世界,2020(06):44-49.
[2]李志國.中國畫寫生歷史流變淺析[J].書畫世界,2017(02):76.
[3]李健鋒.閉門千丈雪寄命一枝燈:新安畫派“學人畫”疏議[J].書畫世界,2007(04):4-15.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