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會瑩
●文言文斷句,傳統(tǒng)上稱為“句讀(d7u)”:在一句話的末了用“? ?!睌嚅_,叫“句”;在一句話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 ,”斷開,叫“讀”。
●斷句,是中考文言文閱讀中的一種常見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綜合閱讀能力。選材上,多選取課外文言語段,或截取其中幾句,或另選一段文字。題型上,主要有選擇題和主觀題兩種,或選擇正確的一項,或要求用“ / ”直接劃分。
【真題再現(xiàn)】
支招一:常借語感,疏通句意法
一般情況下,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疏通了句意,斷句便迎刃而解;反之讀不懂就斷,想當然地斷,自然易斷錯。比如,借助出處,弄清文章的寫作對象或內容;通讀全文,感知文章敘寫的主要事件或方面;憑借語感,先斷有把握處,后突破難斷處,逐層有序地解決。
例1.(2021·湖北隨州卷)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
B.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
C.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
D.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
[解析]
解答此題,可以運用疏通句意法,先初讀文段,梳理主要信息,然后根據(jù)句意進行劃分。據(jù)文段出處,可知傳記對象為王羲之;選文側重介紹其寫作《蘭亭集序》的背景。畫線部分先述其愛好“服食養(yǎng)性”,故有后文“不樂在京師”“渡浙江”“有終焉之志”。據(jù)此通意為:“羲之很喜歡服藥頤養(yǎng)性情,不喜歡在京城,剛到浙江,便有終老于此的志向?!贝祟}關鍵是第一處只要斷對了,后面便可依句意一一斷開。
[參考答案]
C
支招二:利用語法,成分搭配法
所謂語法斷句法,就是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jù)語法分析來確定該如何斷句。例如名詞、代詞經(jīng)常作主語或賓語,作主語時應在其前面斷開,作賓語時在其后面斷開。動詞、形容詞經(jīng)常作謂語,一般來說,尤其是動詞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斷開。表時間、處所、范圍等狀語提前強調的,后面也應斷開。另外,修飾語和中心詞之間不可斷開。
例2.(2021·湖北襄陽卷)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其職事
B.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其職事
C.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其職事
D.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其職事
[解析]
利用語法斷句法,橫線部分中名詞有“天禧”“真宗”“諫官”等,動詞有“詔置”“責”等,而“六員”為數(shù)量詞,“其”為代詞。“天禧”后綴“初”,根據(jù)注釋可知,表年號,作狀語,后應斷?!罢孀凇痹谇?,應作主語;“諫官”在后,作賓語;“六員”應為定語后置,修飾“諫官”;“責”為動詞,作謂語,前省略了主語“真宗”,而“其職事”作“責”的賓語。據(jù)此分析,斷句為“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其職事”。
[參考答案]
A
支招三:依據(jù)虛詞,前后定位法
古文沒有標點符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文言虛詞來停頓,也就是說,虛詞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如句首語氣詞“夫”“蓋”“惟”“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開;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嗟夫”“嗟乎”“嗚呼”等,一般前后都可斷句。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一般后面可斷句。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是故”“于是”“無論”“至若”“是以”“然則”等前面大多可斷開。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未幾”“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斷句。
例3.(2021·湖南郴州卷)文中畫波浪線處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此牛發(fā)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
B.此牛發(fā)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
C.此牛發(fā)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
D.此牛發(fā)/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
[解析]
此題四個選項中均斷句一處,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采用虛詞定位法,畫波浪線處就只有一個虛詞“也”,而該詞往往放到句末,因此就斷在“也”后。
[參考答案]
B
支招四:憑借修辭,規(guī)整對稱法
修辭規(guī)整法,是利用文言文講究修辭的特點來斷句的。因為古人寫文章,講究對仗工整,講究互相照應,多采用對偶、排比、頂針等修辭,故而多呈現(xiàn)對偶句、對舉句、排比句,駢文中的四六句等整句。這也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而且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往往只要斷開一處,其他幾處便可順勢斷開。
例4.(2021·湖南邵陽卷)給下列句子斷句。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解析]
對偶句的使用,使得《孟子》散文句式整齊,節(jié)奏和諧,辯論起來抑揚頓挫,聲調鏗鏘。比如以上選文中畫線句子,就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萬乘之國”對“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對“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對“必百乘之家”。據(jù)此可知,該句為兩個結構相同的復句,一一對應,工整斷句。
[參考答案]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支招五:借助格式,慣用結構法
格式斷句法,是借用文言文中特有的語言慣用格式來斷句的方法。比如固定句式:“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在其前后斷句。固定詞組:“孰若”“至于”“足以”“得無”“何以”“于是”“然則”等,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例5.(2021·四川德陽卷)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B. 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C. 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D. 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解析]
在文言固定句式中,“……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系的詞,如“為、乃、即、則”等,都可以為斷句提供幫助。該題最好采用格式斷句法:首句“言身之文也”,就是省略了“者”的判斷句,可斷為“言/身之文也/”;末句“是求顯也”,很明顯是一規(guī)整的主謂句,宜在“是”前斷。
[參考答案]
A
【模擬演練】
當然,這些所謂的斷句方法并不能孤立運用,應該是多管齊下,綜合運用,才能奏效。另外,有了方法也不能確保就一定斷句準確,還需要平時扎實的文言功底,選取一些課外文段,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才能不斷提高斷句能力。
(一)
陶侃,東晉之大將軍也。于國為棟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時為河梁吏①,嘗以一坩鲊②餉母。母曰:“此何來?”使者曰:“官府所有?!蹦阜怊嚪磿?,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惟不益乃增吾憂也?!?/p>
(選自《世說新語》)
[注]
①河梁吏:主管河道及漁業(yè)的官吏。②坩鲊(g`n zh2):坩,盛物的陶器。鲊,經(jīng)過加工的魚類食品,如腌魚、糟魚之類。③反書:回信。
1.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3處)
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惟不益乃增吾憂也。
(二)
衛(wèi)靈公問陳①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②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泵魅账煨?。
(選自《論語·衛(wèi)靈公篇》)
[注]
①陳:同“陣”,軍隊作戰(zhàn)時布列的陣勢。②俎豆之事: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此處譯為禮儀之事。
2.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3處)
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三)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①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②,為士卒費。日擊數(shù)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zhàn)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毙倥咳?,烽火謹,輒入收保③,不敢戰(zhàn)。如是數(shù)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④李牧,李牧如故。
(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
①代:地名。②莫府:“莫”通“幕”;幕府,將帥在外的營帳,即為處理軍政事務的衙署。③收保:進入營壘防守。保,通“堡”,營壘。④讓:責備。
3.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日擊數(shù)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zhàn)士
A. 日擊數(shù)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zhàn)士
B. 日擊數(shù)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zhàn)士
C. 日擊數(shù)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zhàn)士
D. 日擊數(shù)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zhàn)士
【參考答案】
1.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惟不益/乃增吾憂也
[解析]
可用格式斷句法,其中“非惟……乃……”,可譯為“不僅……而且……”,文言文固定句式。
2.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解析]可用虛詞定位法和修辭規(guī)整法,副詞“則”前斷,語氣詞“矣”后斷,前后兩句采用對稱句式,應在“軍旅之事”之后斷。
3.C
[解析]
可用疏通句意法和語法斷句法。此句譯為:“(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zhàn)士待遇優(yōu)厚?!睋?jù)此斷句,應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