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中的帶小品詞英文短語動詞為研究對象,從物理語境和認知語境兩個維度,研究該類短語動詞意義與語境變化之間的聯(lián)系。研究發(fā)現(xiàn),此類短語動詞語義隨語境的不同而發(fā)生隨動現(xiàn)象。本文設計了”IEP”教學模式,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此類短語動詞學習效果。
關(guān)鍵詞:語境;小品詞;短語動詞;意義
一、引言
英文短語動詞是英語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其學習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影響。一詞多義主要表現(xiàn)為一詞在語言的不同場合下具有多種詞義。束定芳(2008)認為讀者對語言的理解通常會超越字面意義,其認知語義需要讀者結(jié)合語境等因素進行推斷。相應地,短語動詞作為語言構(gòu)成單位之一,其字面意義或比喻意義(張鎮(zhèn)華,2002)也會因語境變化而相應變化。本文以語境理論為指導,研究帶小品詞的短語動詞意義與語境變化之間的聯(lián)系。
二、文獻綜述
2.1語境概念
語境指語言環(huán)境,對語言的意義產(chǎn)生影響。馬林諾夫斯基(蔣平張志棟秦歡華,2011)認為語境分為語言性語境和社會性語境。特定的語境使多義的語言符號趨向單義,然而,也存在同一語句在一個語境中有多種意義的情況。萊昂斯(1977)把情景語境解釋為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來并對語言活動產(chǎn)生影響的一些因素,比如語言參與者、場合、語言正式程度、交際媒介、話題等。較多國內(nèi)學者在語言研究中使用了語境概念,大部分涉及語言學或翻譯學。何兆熊(2000)從交際者的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角度把語境分為:(1)語言知識:對所使用的語言的掌握;對語言交際上的了解;(2)非語言知識:背景知識,包括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特定文化的社會規(guī)范、特定文化的會話規(guī)范;情景知識包括交際的時間與地點、交際的主題、交際的正式程度、交際參與者的相互關(guān)系、相互知識。熊學亮(2007)把語境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并把非語言語境分為物理語境和認知語境。王建華(2002)立足于語境同語言的關(guān)系,把語境分為“言內(nèi)語境”、“言伴語境”和“言外語境”三類。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詞匯形式多樣,意義豐富,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構(gòu)成挑戰(zhàn)。語境融入詞匯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水平。
2.2短語動詞意義分類
學者們對短語動詞做了多個角度的分類。有的從意義來劃分,比如Dagut& Laufer (1985)把短語動詞分為字面短語動詞,比喻性短語動詞和完成式短語動詞。也有學者從句法角度把短語動詞分為不及物,及物和可分,及物和不可分,及物四類。但較少發(fā)現(xiàn)文獻從非語言語境的物理語境和認知語境對小品詞進行分類,進而對帶小品詞的短語動詞語義進行研究。
三、小品詞的語境分類與短語動詞的意義隨動
小品詞和動詞組合形成短語動詞,產(chǎn)生多種意義。經(jīng)過對大學英語教材中短語動詞的觀察分類研究,筆者假設了短語動詞語義的上位語境與下位意義構(gòu)建模式,認為短語動詞所在的非語言語境賦予了小品詞特定的語境,如物理語境與認知語境。小品詞本身沒有語義,但它所在的特定非語言語境決定了短語動詞的下位意義。
3.1.小品詞的語境分類
張鎮(zhèn)華(2002)的研究發(fā)現(xiàn)英語教學中存在15個高頻小品詞。筆者以此為基礎,整理研究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的相關(guān)小品詞,進行語境分類。根據(jù)熊學亮先生的非語言語境觀點,本文把小品詞所在的語境分為物理語境與認知語境。根據(jù)具體小品詞所在的語境,又進一步分為1.物理方向性語境,物理內(nèi)外性語境,物理感覺性,物理狀態(tài)性等,以及2.認知情緒心理性,認知事件執(zhí)行狀態(tài)性,認知數(shù)量性,認知時間性等。以此分類為基礎,對大學英語教學中遇到的小品詞進行歸類,并加以語境解釋。
3.2.課堂教學中短語動詞的意義隨動
短語動詞形式多樣,意義豐富,與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必然存在密切的練習。筆者在小品詞語境分類的基礎上,檢索了新視野大學英語第2冊課文,找到了帶小品詞的典型短語動詞,試與上文的分類進行匹配,試圖探索短語動詞意義與小品詞語境變化之間的聯(lián)系。
觀察圖2,筆者發(fā)現(xiàn),隨著語境的變化,相同的小品詞在不同的短語動詞中,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語義。如與down, out, up, along, over, on相關(guān)的短語動詞,在語境變化后,都產(chǎn)生了意義隨動現(xiàn)象。試分類并舉例一二以詳細說明。
最常見的是“一次意義隨動”。短語動詞因動詞不同而處于特定的語言語境,小品詞隨之產(chǎn)生相應的語義。如:
句1: As we set out on our trip, he noticed a bird in jerky flight.
譯文:我們出發(fā)時,他看到一只小鳥飛得很不穩(wěn)。
句2: I found out he had failed all his course.
譯文:我發(fā)現(xiàn)他所有的課程都不及格。
句1的物理語境為父子二人在戶外郊游看到小鳥。以此為基礎,“set”作為語言語境的關(guān)鍵詞與“out”搭配,使“set out”產(chǎn)生了“出發(fā)”的語義。句2的物理語境為某男生參加大學的期末考試?!癴ound”是語言語境的關(guān)鍵詞,與“out”搭配,整體產(chǎn)生了“發(fā)現(xiàn)”的語義。在這兩個例句中,短語動詞的語義產(chǎn)生只考慮了一次局部的語言語境,只發(fā)生了一次“語用推理”(熊學亮,2007),本文且稱之為短語動詞的“一次意義隨動”。
在教學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了“二次意義隨動”?!岸巍敝付幘植空Z境,其中一處是動詞語境,另一處是同一句子中的其他語言語境。小品詞首先跟動詞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一次語義,然后跟第二處語言語境發(fā)生反應,進一步產(chǎn)生二次語義。而該二次語義為該短語動詞的最終語義。如:
句3:Our faithful journey of love and learning took us down rocky roads of hardship.
譯文1:我們忠實的愛和學習之旅帶我們走過艱難崎嶇的巖石路。
譯文2:我們忠實的愛和學習之旅帶我們克服艱難崎嶇。
句3的第一處語言語境為動詞”took…roads”,與”down”搭配,“took us down rocky roads”產(chǎn)生了“帶我們走過艱難崎嶇道路”的語義??紤]到句中還有” journey of love”作為另外的語言語境,該短語動詞發(fā)生了第二次語用推理,從而使”take…down”產(chǎn)生了“克服”的語義。
通過以上觀察,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小品詞在短語動詞中,其語義隨著動詞的不同,或其他語言語境的不同而發(fā)生隨動現(xiàn)象。熊學亮(2007)認為,語境是變量,對語句的理解,其實質(zhì)就是搜索相關(guān)語境,在此基礎上進行推理,從而獲得準確的語義。小品詞在短語動詞中的語義隨動現(xiàn)象,應在此解釋的范疇之中。
四、教學啟示
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一部分學生英語學習缺乏語境意識,導致閱讀抓不住語言背后的意義,寫作簡單堆砌詞匯。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境意識,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的語用推斷能力,使學生能理解語言背后的意義,使用特定的語言形式表達語用意義。本研究以帶小品詞的短語動詞為中心展開教學,有效培養(yǎng)學生語境意識,理解和掌握此類短語動詞語境變化與意義隨動。在教學設計中重視“輸入與輸出”(Stern,1983)的控制。
為實現(xiàn)上述教學目標,本研究設計了”IEP”教學模式。”IEP”具體指”Input, Exposure, Production”,即“輸入,接觸,運用”。在教學之前,先讓學生進行語料準備,或熟讀,或背誦,達到熟悉語料的程度即可,此為輸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學習及練習帶小品詞的短語動詞的語境變化與意義隨動。教學內(nèi)容多樣,包括小品詞在特定語境下的意義,局部語境替換后的意義隨動,多個局部語境同時發(fā)生作用情況下的意義隨動。教學形式多樣,以小品詞為中心設計并執(zhí)行各類教學活動,如原文-譯文匹配,有選項填空,無選項填空,帶提示動詞的句子翻譯等等,組織形式可以是單人,雙人,多人小組,線上線下混合授課等。核心思想就是用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接觸短語動詞語的語境變化與意義隨動。此為接觸。
通過輸入與接觸,學生在課堂教學當時,或是之后,能理解和掌握此類短語動詞語境變化與意義隨動,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在課后,教師給與學生適當?shù)南嚓P(guān)練習對知識點進行鞏固。此為運用。
五、結(jié)論
本研究檢索并分類了主要小品詞在不同語境下,與動詞搭配之后產(chǎn)生的意義。并進一步整理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小品詞,對其進行分析,詳細闡述了“一次意義隨動”與“二次意義隨動”的語言現(xiàn)象。本文發(fā)現(xiàn),小品詞在短語動詞中,其語義隨著動詞的不同,或其他語言語境的不同而發(fā)生隨動現(xiàn)象。以該語言現(xiàn)象為基礎,本研究設計了”IEP”教學模式,試圖培養(yǎng)學生語境意識,理解和掌握帶有小品詞的短語動詞語境變化與意義隨動。
參考文獻:
[1]Dagut, M.,& Laufer, B.1985. Avoideance of phrasal verbs: A case for contrastive analysi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7):73-79.
[2]Lyons, J.1977.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Stern, H.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何兆熊.2000.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蔣平張志棟秦歡華.語言學流派與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6]束定芳.2008.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7]王建華.2002.關(guān)于語境的構(gòu)成與分類[J].語言文字應用.(3):1-9.
[8]熊學亮.2007.語言學新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9]張鎮(zhèn)華.2002.大學英語短語動詞教學新探[J].中國英語教學,(5):38-42.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度寧波大學科學技術(shù)學院院級教學研究項目“大學英語高頻短語動詞的局部語境替換教學研究”(項目編號:xyjy202002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應高峰(1979--),男,寧波鎮(zhèn)海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