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李懷蒼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催生著手機、平板等各類智能化產品的涌現,更推動著人們進入發(fā)達智能的社會和全媒體新時代,這樣的變化不僅改變了受眾觀看文字類作品的方式,也更新著受眾對影視類作品的需求和期待?;诋斍笆鼙妼徝佬睦砥诖淖兓褪袌龅男枨?,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精準快速的分析促使網絡文學多類型題材涌現,加快網絡文學IP改編的多樣化趨勢。本文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對當前網絡文學IP改變的現狀、模式以及不同時期網絡文學發(fā)展的差異及對策進行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文學IP;改編模式
一、網絡文學IP概念
IP(IntellectualProperty),即知識產權。在中國互聯網語境中,IP的重點不再是“產權”,它不單是個法律概念,而是綜合了符號、品牌、版權等多重含義,指具有長期生命力和商業(yè)價值等跨媒介內容的運營模式[1]。IP的核心要素是經過市場驗證的、用戶情感承載和價值認同的故事,或者說是在創(chuàng)意產業(yè)里面經過市場驗證的用戶需求,以及能引發(fā)“用戶情感共鳴”的符號[2]。網絡文學IP是將純文字形式在網絡上創(chuàng)作發(fā)表的文學作品與不同品牌、版權等含義綜合起來從而形成具有IP價值的作品,使這類作品具有較強的市場需求且能承載高度的情感價值。有研究指出:“在互聯網時代,網絡IP無論是文學、游戲、影視還是動漫領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被整個產業(yè)鏈賦予更大的生命力和更豐富的內涵,網絡IP已經從一個概念層面深化到整個產業(yè)鏈層面。[3]”
二、網絡文學IP改編現狀及存在問題
網絡文學IP改編是指通過跨媒介傳播后經過市場的傳播與受眾認同的基礎后,通過網絡的推動將具有IP熱的作品進行改編,從而使改編的作品具有受眾需求量高且受行業(yè)利益推動快的特點。
當前,網絡文學IP改編的類型不僅呈現出單一的改編模式,也呈現出由一種類型進行多種變化的趨勢以及由一種類型引發(fā)的多種類型之間變化發(fā)展的趨勢。從當前改編的類型可分為:“一對一”改編模式,如根據網絡文學IP改編的電影、電視劇、動漫等影視作品,此類均為單一的改編模式;“一對多”改編模式,如根據網絡文學IP改編的影視劇,在影視劇中又衍生出游戲的開發(fā)、歌曲的爆紅、周邊產品的熱賣等多方面改編模式;“多對多”改編模式,即從網絡文學IP改編成的影視作品中衍生出多個產品,其由多個產品進行多元聯動從而衍生出其它類型的作品。
“互聯網+”背景下,多樣化的平臺、快速化的傳播、廣泛化的受眾、炒“熱”錢的資本引發(fā)了對IP市場的搶占。當前,網絡文學所處的環(huán)境極為開放、創(chuàng)作方式較為多樣、傳播手段更加廣泛,為網絡文學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讓當前網絡中所存在的盜版現象更加泛濫且缺乏優(yōu)質的故事內容,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也逐漸呈現產業(yè)化和版塊化的趨勢,不同于傳統(tǒng)文學的高雅,網絡文學的消費性尤為明顯,作品文字淺顯、易理解,作品為獲取利益的目的性也更加明確。受“IP”熱潮的帶動,網絡小說IP改編的步伐也越來越快,快節(jié)奏的步伐勢必使得作品以同質化、模式化的形式大肆出現,從而也引起嚴峻的消費主義問題。
三、“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文學IP改編模式
1、網絡文學IP改編為電影
近年來,在“互聯網+”的時代語境下,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的現象頻頻爆發(fā)。電影產業(yè)規(guī)模逐漸擴大,阿里巴巴、BAT等各大互聯網公司不斷進行電影產業(yè)的開發(fā),使得網絡文學成為其開發(fā)和賺“熱”錢的有效方式。尹鴻教授表示網絡文學在網生代心目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也是電影人熱衷改編網絡小說的原因之一。網絡文學IP改編為電影的成功之處不僅基于當下“互聯網+”時代的催化和電影產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還有其影片內容和主題的進一步提升,近年來《少年的你》這部現實主義的校園題材電影,究其故事內容本身為互聯網催生下的產物,同時其校園霸凌引起了受眾的強烈反響,電影本身所引申出來的社會價值也更具有價值。
2、網絡文學IP改編為電視劇
“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文學改編為電影的作品數量不斷增加、作品類型不斷豐富,且擴增的作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大數據的推送不僅能夠為受眾傳播其喜歡的內容,也能更加細化電視劇的類型。就其熱播電視劇的類型來講,受眾不僅僅局限于網生代的人群,衛(wèi)視獨播加之各大網站平臺的播出,使其受眾群體更加具有廣泛性。
近年來,就以播放量和討論話題度更強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都挺好》為例,根據大數據對受眾喜歡的類型以及興趣點的精準分析下,《都挺好》的播放平臺更為多元,受眾更為廣泛。其次,該作品故事內容的真實性、與生活的貼近性是作品成功改編的重要基礎,不僅增加了受眾的代入感更增強了創(chuàng)作者和受眾的聯動性,形成高且熱的話題討論度。以受眾年輕化群體觀看量高的劇目《長安十二時辰》來看,作品在內容以及制作等方面的精良不僅滿足了受眾的期待視野,作品以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在敘述影片的時間與空間上改編了以往單一的創(chuàng)作模式,采用多元的敘述視角、復線性的敘事結構、通過聲畫語言來完成對時空的建構,滿足受眾立體且豐滿的視覺感受。綜上所得,網絡文學IP改編電視劇在精準分析受眾的基礎上,對其改編的創(chuàng)作方式的新穎性也有更高的要求。
3、網絡文學IP改編為動漫
近年來,國產動漫也逐漸迎來了自身的發(fā)展,產業(yè)規(guī)模開始擴大。據《2020微博動漫白皮書》統(tǒng)計,觀看動漫的在線人數近3億。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為動漫產業(yè)迎來了發(fā)展的機遇和挑戰(zhàn),當前由有龐大粉絲數量的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為動漫作品的市場占有率極高,龐大的粉絲數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的風險,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產業(yè)資源的投入,進一步想要實現動漫產業(yè)的全面化發(fā)展。據第四十四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指出,網絡文學用戶數量已經達到4.55億,當網絡文學本身有了強大的購買力支持后,將粉絲受眾基礎大的網絡文學IP改編的動漫也勢必有了成功的把握,加之動漫本身具有天馬行空的特性,其表達方式較為夸張、場景自由、視聽語言極為豐富,不僅大大增強了文學的生產力與影響力也給觀眾帶來極具沖擊力的視覺效果和不一樣的體驗感,使得網絡文學以“文本性輸出”與動漫以“影視化輸出”的聯合呈現出雙贏的發(fā)展態(tài)勢。近年來出現的較為成功的有《斗羅大陸》《天官賜福》《元龍》《武動乾坤》,以《斗羅大陸》為例進行分析,從2018年連載播放至今始終獲得極高的播放量,成為國漫之中的佼佼者,《斗羅大陸》能夠成功的原因有實力雄厚的由企鵝影視和玄機科技聯合制作公司支持,其次,由于動漫在二次制作無需考慮演員等額外支出,其所有資金將全部用于角色的創(chuàng)作和動畫的精良制作上,使其二次創(chuàng)作時的角色的塑造要最大程度的滿足和服務于消費群體,最后,動漫的開發(fā)潛力極強,表現在動漫劇情內容的容納程度很高,不同于影視劇類型,需要考慮人物情感的細膩性、動作的表現性,只需在塑造好人物角色的基礎上以制作精良的視覺效果將故事表述完整即可。
4、網絡文學IP改編為游戲
將網絡文學改編為游戲便屬于一種多元的聯動結合,網絡文學在這樣的改編過程中不僅體現出了自身獨特的適應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尋找到了自身的新發(fā)展,呈現出更多新的特質。目前由網絡文學成功改編為游戲的有《誅仙》系列、《斗破蒼穹》、《仙劍》系列、《天龍八部》手游等。當網絡文學真正改編為游戲時,網絡文學的題材、人物、故事等就需要更加具有游戲性,而這樣的游戲性也主要基于兩點才得以形成。其一,網絡文學的網感屬性強,網絡文學是在互聯網時代,在低價革命的推動下出現的一種代表著個人狂歡精神的全新文學形式[4],網絡文學自身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都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在催生網絡文學發(fā)展的同時也為其帶來更多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也使得網絡文學改編為游戲成為了一種可能;其二,游戲的需求屬性高,新一代年輕群體使用智能終端產品的普遍性再次增強了網絡文學改編為游戲的可能性。除了游戲性,網絡文學成功改編為游戲,還須注重網文作品本身的流量屬性。其次,要注重網文與游戲的適配性,只有當網文的題材、內容以及人物等都能和游戲達成一個更高、更好的適配性時才能增強網文改編為游戲的更好的融合,增加改編成功的概率。最后,要有改編的價值引導性,當前網絡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未成年群體成為游戲的主力軍,在游戲改編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游戲的價值引導性,價值引導性也要求游戲必須更加注重優(yōu)質內容的輸出和動畫制作的高質量輸出。
5、網絡文學IP的衍生品開發(fā)
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閱讀與轉載是IP情感維系和粉絲培育階段,動漫游戲改編、影視改編是IP開發(fā)和運營的關鍵階段,衍生品、品牌授權是IP持續(xù)運營階段,每個階段都是IP生命成長的延伸。[5]從產業(yè)鏈的角度看,IP催生了DP(Derivative Products)[6]由網絡文學改編為影視劇、游戲、動漫等形式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閱文發(fā)布的“IP生態(tài)鏈三級開發(fā)體系”中,將有聲和出版作為第一級推動力,豐富閱讀場景的同時以較輕量的方式鞏固IP、拓展粉絲;將動漫、影視和游戲作為第二級推動力,為IP提供視覺基礎,例如,有聲方面,閱文與騰訊音樂、喜馬拉雅強強聯合,將目前已經熱播的電視劇《贅婿》改編為有聲作品,將目前熱播電視劇《慶余年》作為圖書出版銷售;將IP商品化和線下消費作為第三級推動力,貫穿動漫、影視、游戲各類內容業(yè)態(tài)的衍生品開發(fā),所以要想實現網絡文學IP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產業(yè)化發(fā)展,對于其衍生品開發(fā)的第三級推動力便顯得尤為重要。衍生品的成功開發(fā)不僅基于網絡文學以及網絡文學初次改編作品的大流量和高受眾,還需要注重再次改編作品的產品創(chuàng)新性、產品用戶需求性以及產品開發(fā)的多樣性。
四、傳統(tǒng)VS“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文學的發(fā)展差異
中國網絡文學經歷了從萌芽發(fā)展到PC互聯網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時期,在這個過程中,網絡小說的發(fā)展高潮階段處于PC互聯網時代下的發(fā)展。網絡文學的傳統(tǒng)發(fā)展時期主要集中在萌芽發(fā)展時期和PC互聯網時代下。從不同時期網絡文學的內容及類型來看,萌芽發(fā)展時期的網絡文學內容較為單一,多為短篇連載,內容質量較差,主要是為人們帶來一種新鮮的閱讀體驗,之后在PC互聯網時代中,網絡文學不斷實現快速化發(fā)展,內容類型逐漸豐富、內容數量急劇上漲,快速的更新速度造成了這個時期網絡文學內容重數量而忽略質量的現狀。當前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傳統(tǒng)媒體的衰落,各類新興媒體逐漸涌現,網絡文學開始注重自身內容質量的發(fā)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精準化分析的數據,創(chuàng)作受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形成高質量的文本IP,達成一條良好的產業(yè)發(fā)展鏈,從而獲取更多的利益。從不同時期網絡文學的特征來看,萌芽發(fā)展時期的網絡文學小說主要以便捷為特點,向受眾提供網絡化的閱讀服務,為受眾提供新奇的新鮮感。在PC互聯網發(fā)展時期,主要以多數量、多類型化為特點,這期間產生了大量的類型化小說,創(chuàng)作門檻較低,以主流商業(yè)類小說為主,內容多為網絡幻想類,在此期間,以付費閱讀為主的閱讀模式,付費模式基本形成,也使得網絡文學實現了從小眾閱讀走向數字化大眾閱讀。當前處在“互聯網+”發(fā)展時代下,網絡文學小說更加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創(chuàng)作更加自由、創(chuàng)作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互性更強、作品內容與類型更加多元,同時,商業(yè)化程度逐漸加深,娛樂性越來越強,小說的思想性較低,受眾也更加廣泛,內容付費模式愈發(fā)成熟,IP概念與價值開始變得尤為重要。
傳統(tǒng)時期與“互聯網+”時代下的網絡文學作品傳播形式也大有不同,傳統(tǒng)時期的網絡小說更多以PC端網絡付費閱讀模式為主,以文本形式向大眾輸出,而“互聯網+”時期的網絡小說更多以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終端進行閱讀,這一時期的網絡文學小說除了文本形式的網絡閱讀外,以網絡小說自身所形成的IP價值開始體現,大量小說被改編為影視劇、游戲以及各大類型的衍生品,使得網絡文學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yè)生產鏈,由此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五、“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文學IP改編的策略
1、建立優(yōu)質的版權保護機制
網絡文學的興起不僅帶動了很多行業(yè)之間的聯動,同時也為各個行業(yè)帶來了巨大利潤,為了實現網絡文學積極良性的發(fā)展,勢必需要對其作品的版權進行保護,設立相關的版權保護機制。首先,要對抄襲等事項設立明確的概念和規(guī)范,畢竟我國司法慣例是認定抄襲時只比較作者在作品表達中的取舍、選擇、安排、設計等是否相同或相似,而不比較思想、情感、創(chuàng)意、對象等方面[7],這樣的原則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洗稿”、“融?!钡刃袨殡y以認定為抄襲。近年來,電影《少年的你》的劇本內容涉嫌模仿《白夜行》中的共生關系以及《嫌疑人》的“作案手法”等。在認定抄襲上,傳統(tǒng)方法是考察作品雷同點必須達到一定數量和質量,否則即使是明顯觀感上的表達相似,也只能作為“借鑒”而非侵權[8]。其次,還需要完備網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增加了侵權的可能性,必須要正視網絡與法律之間的關系同時還需要對網絡寫作進行嚴格的篩查,也要對網絡寫作可投放的平臺進行管理,限制低質量、庸俗化、抄襲等作品的投放。最后,完善法律對版權保護的各項制度,我國目前適用于網絡文學的法律法規(guī)是《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但這些法律法規(guī)都沒有明確界定網絡文學的稱謂,對網絡文學也沒有明確的保護條款[9]。應加大對網絡文學版權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對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傳播者與消費者三者之間進行調研,聽取多方意見進一步為制定法律法規(guī)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同時加強市場監(jiān)督與管理的制度,從而進一步實現對網絡文學的管理。
2、培養(yǎng)高質量的網絡作家
藝術家是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創(chuàng)作主體,是推動藝術消費的根本動力,培養(yǎng)高質量的網絡作家是推動網絡文學進一步提升的根本要求,促進網絡文學消費的原動力。中國作家協會網絡中心副主任何弘談到:網絡文學20多年來告訴發(fā)展,成績斐然,但作品題材結構、價值導向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網絡文學中心最新發(fā)布的《2020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90后以及95后正在成為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力,因此當前網絡文學的題材大多偏向與武俠、玄幻、奇幻、歷史穿越以及青春愛情類的題材,作品主題雖然多元但缺乏可深究的價值性,缺少對時代的把握與以及傳承的精神,所以培養(yǎng)高質量的網絡作家可以更多地創(chuàng)作緊跟時代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更好地傳承時代的紅色精神,創(chuàng)作具有社會導向性月價值性的類型作品。
3、構建和諧的創(chuàng)作與消費環(huán)境
創(chuàng)作刺激消費,消費推動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與消費達成彼此互利共贏的關系。尤其在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與消費中,粉絲經濟效益強化導致其消費性十分明顯,粉絲經濟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學術概念,而被認為是架構在被關注者和其粉絲關系上的一種經營性創(chuàng)收行為,是“以情緒資本為核心,以粉絲社區(qū)為營銷手段增值情緒資本,粉絲經濟以消費者為主角,由消費者主導的營銷手段,從消費者的情感價值出發(fā),企業(yè)借力發(fā)力,達到為品牌與偶像增值情緒資本的目的。”[10]很大程度上是趨于利益的導向型創(chuàng)作,這大大消解了文化的獨立性,使得創(chuàng)作在其生產過程中只是為了推動消費,創(chuàng)作的作品便只是一味迎合大眾審美的作品。
構建和諧的創(chuàng)作與消費語境,在創(chuàng)作與消費達成互利的情況下,還不可忽視作為消費者的個體,好的創(chuàng)作可以給消費者群體帶來更高的精神享受和價值追求,也可以進一步推動良好的創(chuàng)作與消費之間的關系;其次,還需要在創(chuàng)作的改編和制作過程中,既要保證對原著的高度還原,也要進行適當的創(chuàng)新,做到不一味迎合大眾但又能滿足受眾的新期待視野,這樣才能在改編的基礎上衍生出新的特色和構建好的環(huán)境。
4、利用大數據分析創(chuàng)建優(yōu)質IP
“互聯網+”時代下,對于網絡IP的建立與運作也逐漸有了成熟化的模式,當下泛娛樂化現象極為嚴重,利用大數據的分析之下,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的數量大肆涌現,應當充分利用好當下大數據的分析,將大數據分析與IP內容產業(yè)進行深度聯合。第一,要利用大數據分析受眾心理需求,從而產生符合受眾喜愛的作品;第二,利用大數據的分析擴寬傳播內容的渠道,大數據的分析將作品推送到各個不同的平臺,從而在平臺上與受眾形成聯動,加深受眾與互聯網的交互性;第三,利用大數據進行運營,作品的傳播需要大數據分析之后,結合當前市場需求與行業(yè)發(fā)展,再進行組織、運營和策劃,從而實現作品IP的最大價值化及利益化。總之,根據大數據對以上的分析能夠精準把握用戶、擴寬傳播渠道、形成精良的運營模式,由此可以創(chuàng)建更加優(yōu)質的IP。
六、結語
“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文學IP改編也正經歷著更多的不可預測的變化,網絡文學IP改編當下未能構成產業(yè)的多元聯動和相互衍生的發(fā)展模式。目前,網絡文學產業(yè)所創(chuàng)的產值已相當可觀,超過70億,國家戰(zhàn)略層面上已開始關注并支持網絡文學的發(fā)展,有“大力發(fā)展網絡文藝”和“全民閱讀”的宏觀政策引導,更有推動網絡文學主流化、促進網絡文學健康發(fā)展的具體思路,網絡文學發(fā)展正當時[11]??傊凇盎ヂ摼W+”時代下,網絡文學的發(fā)展面臨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zhàn),只需要在其繁榮發(fā)展的過程中,既要注重作品創(chuàng)作的價值性、時代性以及文學性的深層次文化底蘊,也要注重作品版權保護以及對受眾的審美觀念影響等相關問題。
參考文獻:
[1]尹鴻,王旭東,陳洪偉,馮斯亮.IP轉換興起的原因、現狀及未來發(fā)展趨勢[J].當代電影,2015(09):22-29.
[2]崔聰.“互聯網+”背景下國內動漫IP的改編模式研究[J].傳媒,2016,No.232(11):75-77.
[3]林進桃,徐仁萍.數字閱讀語境下網絡IP的協同與互哺——基于從網絡文學到網絡劇改編的考察[J].中國編輯,2021(04):54-58.
[4]杜程.電子游戲影響下的網絡文學新現象[D].蘇州大學,2015.
[5]秦楓,周榮庭.網絡文學IP運營與影視產業(yè)發(fā)展[J].科技與出版,2017(03):90-94.
[6]石群峰,晏萌.從IP到DP:全產業(yè)鏈開發(fā)的難點與出路[J].傳媒,2016(7):80-82.
[7]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81號.張曉燕訴雷獻和、趙琪、山東愛書人音像圖書有限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案[EB/OL].http://www.court. gov.cn/shenpan-xiangqing-37642.html.
[8]洪樂為.網絡文學版權保護中的“法律與技術”命題——基于抄襲問題的法理探析[J].中國出版,2019,No.458(09):59-62.
[9]何玉玲.淺談網絡文學版權保護措施[J].出版廣角,2016,No.265(07):38-40.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6.0250.
[10]張嬙,《粉絲力量大》,[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1]賴敏,方杰.網絡文學影視改編的文化產業(yè)影響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3):78-87.
作者簡介:
王昕(1997-08)女,漢族,山西忻州,碩士,昆明理工大學,新媒體影視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
李懷蒼(1974-07)男,漢族,云南曲靖,碩士,昆明理工大學;副教授,品牌體驗與“互聯網+”廣告、媒體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