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佳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教學要關注主題意義,制訂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教育部 2020)。單元整體教學能夠改變長期存在的、孤立的以知識和技能為主的碎片化教學現象,也能夠改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貼標簽的問題,使英語課程成為整合、關聯和發(fā)展的課程,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張瑩 2020)。然而,因缺乏有效的設計策略,許多教師不會或者無法進行有效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旨在打破知識、技能、思維、方法分離的教學,在促進學生語言學習的同時培養(yǎng)其思維意識,通過不同的思維過程挖掘語篇的深層含義,從而有效整合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實現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鄭鴻穎2019)。在思維可視化視角下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能夠對教學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幫助教師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改善教師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策略缺失的問題,發(fā)揮單元整體教學與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的雙重優(yōu)勢,實現更加有效的教學設計,從而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好地發(fā)展。
思維可視化教學策略可以通過語言、寫作、繪畫、建造等多種方式把思維的內容和過程呈現出來,讓思維的內容和過程可觀察、可反思、可改進(鄭鴻穎 2019)。因此,在思維可視化視角下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將單元的主題語境、教學目標、語篇結構、評價標準等內容通過可視化方式呈現出來,既幫助教師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又為學生提供新的思維路徑,促進其知識的建構和遷移。
下面以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4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World為例,探討思維可視化視角下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策略。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語言學習最重要的內容,直接影響其語篇的理解程度、思維的發(fā)展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教育部 2020)。主題意義能夠串聯起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使單元教學設計更加統(tǒng)整、連貫、有序。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避免碎片化教學的重要一步。
在提取單元主題意義時,教師應首先深入理解語篇,分析每個語篇的意義;其次,探究各個語篇之間的關聯,并站在拓展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的角度確立單元主題意義。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意義探究,教師可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單元和具體語篇主題意義的發(fā)展路徑(黃正翠 2021)。
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4 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World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具體的語境內容包括“科學家”“科學發(fā)現”“科學精神”,強調改變世界的科學家作出的重大貢獻、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寶貴的科學精神及科學的價值。整個單元圍繞科學成就展開。第一個語篇通過視頻的形式呈現,簡要介紹了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和霍金在廣義相對論領域的成就,幫助學生體會這些改變世界的科學家所作出的重要貢獻,為后面的學習內容作鋪墊。第二個語篇是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 Nobel Prize,該閱讀文本主要講述了屠呦呦及其團隊發(fā)現青蒿素的過程。通過學習,學生能夠了解青蒿素發(fā)現的大致過程及這一發(fā)現對人類的貢獻并能夠體會到科學家勇于嘗試、永不言棄、團隊合作、跨領域學習等寶貴的科學探索精神。第三個語篇通過對話的形式呈現,主要內容為學??茖W節(jié)的計劃。通過聽對話,學生能夠提取學??茖W節(jié)計劃包含的各種要素。第四個語篇為一篇校報文章,介紹了學??茖W節(jié)的舉辦情況。第三個語篇和第四個語篇旨在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幫助其完成一篇關于校園活動的寫作任務。第三個語篇為學生提供了“寫什么”的指導,第四個語篇主要教給學生“如何寫”,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將這兩篇文章進行整合教學。第五個語篇為閱讀文本The Value of Science,主要講述了科學的三方面價值及科學家的責任,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價值。第六、七、八個語篇均來自課后的練習部分。第六個語篇為閱讀語篇,介紹了瑪麗亞·西比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在雨林中克服種種身體和生活條件上的困難進行活的生物繪畫的故事。第七個語篇為聽力文本,主要講述了諾貝爾(Nobel)的生平經歷。第八個語篇是關于怎樣進行科學研究的閱讀文摘,該文章為這一單元內容的升華,主要告訴學生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進行科學研究。
通過對以上文本的分析,教師可以將這一單元的主題整合并提煉為 Phenomenon—Features—Reflection路徑(見圖1)。第一個視頻語篇介紹改變世界的科學家,是單元的導入內容,后續(xù)單元內容介紹了更多、更具體的科學家示例,因此可以將第一個語篇概括為Phenomenon。Features部分整合了介紹屠呦呦、瑪麗亞·西比拉·梅里安、諾貝爾的語篇,旨在幫助學生感受這些科學家身上所體現的寶貴的科學精神。最后,關于如何進行科學學習,教師從思想和行動兩個方面進行設計。校園科學節(jié)是行動方面,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科學節(jié)等活動拓展科學視野,而思想方面,教師通過語篇The Value of Science引導學生認識科學的價值和科學家的責任。文摘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及應樹立怎樣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所以可以將這三個語篇整合至Reflection板塊下。除此之外,根據單元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還可以使用DEs路徑、PCESE路徑、DFSO路徑等(黃正翠 2021)。
圖1:Unit 4主題路徑圖
單元教學目標為單元整體教學提供指導,確保教學的方向性、系統(tǒng)性。教師應立足《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確立可測量、可達成的教學目標。黃正翠(2021)認為,教師在顯性化表達教學目標時可采用主體聚焦、目標拆解、整合表述、具化動詞、明確對象、設定標準等方式將教學目標的內容清晰地呈現出來。
單元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僅要考慮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還應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并使其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拓展知識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過錢學森、袁隆平、愛迪生(Edison)、瑪麗·居里(Marie Curie)等科學家的貢獻和他們身上體現出的科學精神。在本單元中,學生學習幾位新的科學家及他們身上體現出的科學精神,從而橫向拓展知識面。從了解科學家的科學貢獻到學習他們的科學精神,再到理解科學的價值及對待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是對以往學習的縱向深化。
根據對單元主題意義的提煉和文本的整合,在完成本單元的學習后,學生能夠:
1.了解并簡單描述幾位科學家的科學發(fā)現及其重要意義。
2.闡述科學家身上所體現的寶貴的科學精神。
3.學習并談論科學的價值及如何進行科學研究。
4.完成學??茖W節(jié)計劃。
5.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一位科學家的生平介紹。
在確立單元教學目標后,教師要根據單元目標及課程整合方案設計好每個課時的目標,確保課時目標不偏離單元目標并促進單元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為了完成目標2,教師可以將闡述科學精神這一目標分配到具體的語篇和課時中(見圖2)。在講授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語篇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并闡述其敢于嘗試、不放棄、團隊合作的精神;在講授瑪麗亞·西比拉·梅里安在雨林里進行活的生物繪畫的語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其吃苦耐勞、不放棄的精神;通過諾貝爾生平經歷的聽力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其善良、刻苦學習的品質;通過費曼(Feynman)對科學價值探討的語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其身上特有的責任感和人性關懷。又如,為了完成教學目標3,教師可以將這一目標分配到第五個語篇和第八個語篇中進行。通過學習第五個語篇,學生首先能夠提取作者所認為的科學的三點價值,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自己理解的科學價值是怎樣的,從而達到對科學價值的深入理解。通過學習第八個語篇,學生能夠闡述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如認真求索、摒棄偏見等。
圖2:Unit 4目標結構圖
語篇是構成單元整體教學內容的單位,單元教學目標的實現要通過每個語篇的教學進行落實。因此,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時,教師不僅要將單元內容進行整體化設計,還要注重語篇教學的結構性和有序性。在英語作為外語的課堂中,學生既學習語言,又學習語言背后的思維模式(鄭鴻穎 2019)。語篇結構可視化有助于學生學習語言背后的思維模式,實現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和理解語篇,探析語篇內句與句之間的關系。設計小問題序列,從而促成學生對語篇的深入理解(鄭鴻穎、鐘小艷 2020)。
以語篇The Value of Science為例。這一語篇的主題路徑為Question—Answer。在語篇的前兩段,作者闡述了自己年輕時思想上的矛盾——自己一直以為科學能夠造福人類,卻在戰(zhàn)爭時看到自己從事研究的自動化炸彈對人類造成了傷害,由此引出問題“What is the value of the science I had long devoted myself to—the thing I had loved—when I saw what terrible things it could do?”。語篇接下來的內容回答了這一問題。作者從科學能夠讓我們制造各種東西、帶給我們智力上的享受、讓我們有懷疑的自由三個方面由淺入深地闡述了科學的價值。語篇的最后,作者對科學家的責任進行了闡述。文本結構圖如圖3所示。在這一語篇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關于科學的價值和科學家的責任是什么,可以首先讓他們提取作者的見解并在此基礎上獨立思考,表達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從而實現思維的發(fā)展。
圖3:The Value of Science文本結構圖
在分析語篇主題意義的達成路徑時,教師既可參考《課程標準》,從 what、why、how 三個方面解讀文本,又可借鑒語篇模式的相關研究成果分析語篇的路徑(黃正翠 2021)。常見的語篇模式有提問—回答型、一般—特殊型、問題—反應型、機會—獲取型等(胡曙中 2012)。
單元整體教學的效果如何不僅需要教師從課堂中學生的問題回答和任務完成情況中進行總結,還需要有一定的輸出性任務和評價標準。教師可以將最后的單元綜合性輸出活動作為單元評價任務,評價學生的單元學習效果(胡潤、陳新忠 2020)。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將制作科學家生平介紹手冊作為輸出性任務。本單元提到了袁隆平、霍金、屠呦呦、諾貝爾、瑪麗亞·西比拉·梅里安、本杰明·富蘭克林等多位科學家,學生制作科學家生平介紹手冊一方面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進行其他信息的查找,拓展知識面。教材中提供了科學家生平介紹的范例,學生可以根據范例從科學家個人信息、成就、影響、趣事等方面進行介紹,教師可以引導其從更多的方面,如科研故事、科學精神等進行介紹。除此之外,教材中的范例圖文結合,為多模態(tài)語篇?,F代技術的發(fā)展使語言表達的方式更加豐富,多模態(tài)形式的語篇在當今實屬常見,需要觀察和理解后,才能有效理解多模態(tài)形式的語篇(梅德明、王薔2020)。因此,教師要就范例中呈現的圖片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他們在進行生平介紹手冊制作中將圖片、音頻、視頻等通過創(chuàng)新的形式融入自己的作品。
確立單元評價任務后,教師應制訂評價標準,評價學生的單元學習效果。評價標準如下表所示。
單元整體評價任務:制作科學家生平介紹手冊
從主題路徑可視化、學習目標可視化、語篇結構可視化、評價標準可視化等四個方面闡述思維可視化視角下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策略。單元整體教學有助于促進教學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有序性,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建構。思維可視化為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解決教師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策略缺失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學習語言背后的思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實現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的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