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錦秀 高靜 劉春煦 解晨陽 余嘉怡 于海洋
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yī)院修復科,成都 610041
瓷貼面的固位力主要來源于粘接力[1],良好的粘接是瓷貼面修復長期穩(wěn)定有效的決定因素,也是保證瓷貼面獲得良好固位、邊緣封閉的前提。不良粘接可導致粘接界面結構缺陷,破壞界面穩(wěn)定性,從而發(fā)生貼面剝脫、碎裂,導致修復失敗。釉質粘接的可靠性與有效性已得到公認[2]。一項長達12年的臨床回顧研究[3]表明,全瓷貼面的平均成功率為86%。當粘接面全部是釉質時成功率高達99%,而貼面邊緣在牙本質上時失敗率是釉質時的10 倍。因此,貼面預備應盡量在釉質層內(nèi)進行。但釉質厚度有限,由于基牙結構不良、變色、輕微扭轉、修復材料與患者主訴等因素,有時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牙本質暴露,特別是在釉牙骨質界和牙頸部[4]。當粘接面存在牙本質暴露時,如何獲得良好的持久粘接一直是瓷貼面修復技術的難點。
粘接面同時存在釉質、牙本質時,主要是采用選擇性酸蝕技術,在達到良好粘接效果的同時,盡量減少術后敏感的發(fā)生[5-7]。這種選擇性酸蝕需要對牙本質、釉質進行分區(qū)后再采用不同的牙面處理方式,然而目前尚無一種對釉質、牙本質粘接區(qū)進行精確區(qū)分識別和定位的技術,實操時更多的靠醫(yī)生經(jīng)驗和肉眼觀察,導致“選擇性酸蝕”無法落地。
本文介紹了一種能夠對粘接面的釉質、牙本質進行精準區(qū)分識別和定位的釉質牙本質分區(qū)(簡稱釉本分區(qū))的3D打印導板技術,包括了2個序列導板,第一個導板是目標修復體空間(target restoration space,TRS)定深導板,主要是為了控制預備深度,同時結合錐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數(shù)據(jù)獲得準確的釉本分區(qū);第二個導板是分區(qū)粘接導板,在分區(qū)粘接導板引導下可對粘接面上的釉質牙本質進行不同處理。
本文以12、22牙過小牙為例進行序列3D 打印導板引導的瓷貼面分區(qū)粘接技術的講述,需要采集的患者信息包括口內(nèi)數(shù)字化攝影照片、數(shù)字化牙列模型、CBCT數(shù)據(jù)(圖1)。
圖1 數(shù)字化牙列信息的獲取Fig 1 Acquisition of digital dentition information
根據(jù)患者的口內(nèi)攝影照片和模型分析,患者12 牙為過小牙,且存在扭轉;22 牙形態(tài)異常,且與23 牙之間存在間隙。根據(jù)患者的主訴,結合美觀和功能,將患者數(shù)字化模型信息導入Exocad 軟件(Exocad 公司,德國),進行12、22 牙數(shù)字化蠟型的制作。
1.3.1 TRS 定深導板 由于釉質厚度有限,為了達到最大程度的釉質保存,精準、可控的牙體預備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技術采用TRS 定深導板控制預備深度。按照文獻報道的方法進行了不等厚3D打印備牙導板的設計與制作[8],主要包括(圖2):1)將目標修復體根據(jù)修復類型和材料進行回切,得到虛擬預備體;2)設計虛擬車針并進行虛擬鉆孔;3)設計導板并進行樹脂3D打印成型。
圖2 TRS定深導板的數(shù)字化設計流程Fig 2 Digital workflow of TRS template
1.3.2 分區(qū)粘接導板 基于TRS 定深導板引導下形成的虛擬預備體,進行分區(qū)粘接導板的設計,具體包括以下步驟(圖3):1)將患者CBCT 數(shù)據(jù)導入Mimics 軟件(Materialise 公司,比利時)創(chuàng)建釉質3D 模型及釉質牙本質3D 模型,并導出保存為STL格式文件;2)將步驟1中釉質3D模型與釉質牙本質3D 模型導入Materialise軟件(Materialise公司,比利時)運行布爾運算,獲得牙本質3D 模型;3)將獲得的牙本質3D 模型和1.3.1(1)中獲得的虛擬預備體模型導入CAD 軟件(Exocad 公司,德國)后擬合,即可顯示預備體表面牙本質暴露區(qū)域。本病例中,可以看到12牙切端1/3存在牙本質暴露;22 牙不存在牙本質暴露;4)分區(qū)粘接導板的設計與備牙導板、種植導板的設計類似,本技術采用牙支持式導板,導板后端延伸到第二前磨牙遠中,邊緣位于天然牙頸部1/3,保證足夠的支持且方便就位;5)導板設計完成后進行樹脂3D打印。
圖3 分區(qū)粘接導板的數(shù)字化設計流程Fig 3 Digital workflow of Partition bonding templates
試戴備牙導板,導板穩(wěn)定密合。在導板的引導下,使用帶止動環(huán)的定深車針進行定深孔的預備,鉆孔完成后取下導板,磨除其他多余牙體組織,形成肩臺,精修拋光(圖4)。
圖4 TRS定深導板引導下的牙體預備Fig 4 Tooth preparation guided by TRS template
患者第三次就診,橡皮障隔離及12、22 牙排齦后,試戴釉質粘接導板及牙本質粘接導板,導板完全就位,密合性良好。就位釉質粘接導板后,釉質區(qū)域暴露,牙本質區(qū)域被遮擋;就位牙本質處理導板時,牙本質區(qū)域暴露,釉質區(qū)域被遮擋。本病例采用的是義獲嘉Variolink N 貼面粘接套裝,按照廠家建議的方式對釉質、牙本質分別進行了處理。牙面處理完成后,涂布牙本質釉質粘接劑,同時由助手同步處理瓷貼面,完成12 牙貼面的粘接(圖5)。22 牙貼面預備后無牙本質暴露,按常規(guī)流程完成貼面粘接。
圖5 分區(qū)粘接導板引導下的臨床操作流程Fig 5 Clinical procedure of bonding guiding by partition bonding template
不同牙體組織由于組織結構不同,其采用的粘接處理方式存在差異。三步法全酸蝕粘接系統(tǒng)對釉質有出色的粘接效果,其粘接力強,長期臨床效果好,被認為是釉質粘接的金標準。而全酸蝕粘接技術對于牙本質來說,磷酸酸蝕時間及牙面干濕程度難以控制,使用不當容易出現(xiàn)術后敏感等問題,且操作相對復雜,技術敏感性高[9]。隨著粘接技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自酸蝕粘接系統(tǒng),無需磷酸酸蝕牙本質,簡化操作的同時,對牙本質表現(xiàn)出出色的粘接能力。但其對釉質的粘接能力相對較弱且粘接后修復體邊緣易變色[10-11]。因此,出現(xiàn)了選擇性酸蝕技術,即用磷酸選擇性酸蝕釉質后,使用自酸蝕粘接劑對粘接面進行處理[5]。研究[6]證明,在對釉質進行選擇性酸蝕后,自酸蝕粘接劑的總體粘接效果有所提升,但磷酸必須精確地涂布在釉質上。臨床研究[12-13]顯示,當牙本質暴露大于50%時,貼面失敗率會大大增加。因此在有限的釉質厚度內(nèi),貼面預備深度的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14-15]。TRS 定深孔導板引導的備牙技術,通過數(shù)字技術可以高效準確地實施牙體預備[8]。在成熟的定深孔引導技術基礎上,本文介紹了一種序列3D 打印導板引導的瓷貼面分區(qū)粘接技術。通過TRS定深導板獲得精準的預備深度,通過分區(qū)粘接導板對釉質牙本質粘接面進行精確區(qū)分及不同處理,達到精準的、可預期的瓷貼面的分區(qū)粘接。從目前使用該技術做的瓷貼面修復體3個月、半年的回訪來看,臨床效果良好,尚未發(fā)現(xiàn)術后存在修復后敏感、脫粘接等問題,遠期效果仍在做進一步的回訪追蹤。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