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霞
有客自遠方來,問及家鄉(xiāng)的風物風情,總不免在心中把它們暗自排個序:化佛山、白馬山、彝和園、土林、文廟、三清閣、雪梅庵、慶豐湖、化湖......頓時,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家鄉(xiāng)竟有這么多的盛景風華!細想想,其實每一處便各有千秋,各具魅力,是無法用排序來表達美感的。如果非要分個子丑寅卯出來,恐怕唯有彝和園才是“玩樂吃喝購”兼具,又符合各種審美觀的一個所在。
首先吸引人的,便是這個名字。一個“彝”字便體現(xiàn)出了地方民族特色,“和”則使人想到“天時地利人和”、心平氣和、和諧共融等懷著美好情感的祝福和心愿,“彝和園”三個字組合在一起,一種撲面而來的和美氣息、簇擁成團的堅實力量便展現(xiàn)出來。猶記得當初搞了征名、投票活動,集全縣之力幾經(jīng)斟酌,最終把這樣一個大氣的名字給定下來,完全符合了人們心中的希冀。于是,從這里衍生出的每一個有自然元素的生命力、每一件微小的物事,便都有了一個可以依傍的靈魂,煥發(fā)出的是“各民族團結(jié)和諧的大家園”這么內(nèi)秀的涵養(yǎng)和蓬勃的生機。
有牟定的文友這么形容彝和園:“喬遷的一段江南,移植的一片蘇杭?!钡拇_,從客觀上講,彝和園在牟定出現(xiàn)的歷史并不久遠。在我兒時,它還是一片山野或是一方田疇,獲時代的機遇應(yīng)勢而生,得新時代領(lǐng)航人的慧眼獨具并在匠人們的精心設(shè)計與裝點下,終成這么一片浩大規(guī)模的藝術(shù)空間。它的建筑群以明清古建筑的人文風情元素為載體,人為痕跡雖有,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灰墻黛瓦與其他地方也多無二致,卻勝在盡量壓縮、后退、隱藏,與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友好相處、深情相擁,亭臺水榭、花草房屋、小橋流水均倚重自然天成,審美的天平也偏向自然風物,故在牟定人民心目中并無一絲突兀和不自然之感,仿佛它與生俱來便該在這里一般。
彝和園的美從進入門樓牌坊時便可體會。三層琉璃頂,兩側(cè)石柱,下方雄獅傲立,以中國建筑傳統(tǒng)和彝族元素組合創(chuàng)意牌坊特色,上方書“彝和園”三個大字,左右兩側(cè)書“文明”“和諧”突顯民族團結(jié)的美好寄寓。龍鳳、牡丹、山水風光等祥瑞圖案,使整個牌坊顯得既莊重又大氣。
往里走,大道寬廣,青石板鋪就的路穿越時空,與現(xiàn)代城市結(jié)構(gòu)不同的仿古建筑把牟定小城一分為二,里面是古,外面是今,一腳踏進,便自然萌生了想要追尋古茅州歷史和文化的迫切。高原的天空深遠遼闊,藍得近乎假象,幾縷淡白的云、空中的小鳥和之下的房屋更像畫家于藍色底板畫布上勾勒所出。一路走過去,那種呼朋引伴,其樂融融的氛圍就來了,每個小商鋪都有它存在的目的和意義,需要花些時間細心揣摩才是,若走馬觀花或許就錯過了一番際遇。吃的、用的、穿的,平常的、特別的,你能想到的,你可能想不到的,有著我們最貼心的生活日常,也有我們想要碰運氣找尋的東西。
或許,彝和園與別的古鎮(zhèn)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并沒有被冠名為“古鎮(zhèn)”“古園”,而是在構(gòu)建之初,就想要搭建一種合乎自然的和諧之感,應(yīng)和地方特色的氣息,在“彝”與“和”上激活小鎮(zhèn)的生命力。當你逛完“彝繡一條街”“七月火把街”“三月風情街”“美食一條街”……你或許就找到了這樣的感覺。園林水體景觀是小鎮(zhèn)的骨血,歷史和文化、民族和風俗才是它的靈魂,其中,又以彝族左腳舞文化最為突顯。
“彝繡一條街”,可以說是把牟定彝族厚重的文化底蘊濃縮在了這里。單說彝繡店就有數(shù)十個,花衣、花褲、花鞋、花帽、花包包......從頭到腳,怎一個“花”字了得!色彩之濃烈,搭配之大膽,“全套武裝”在身上,年齡和心靈的差距可以瞬間縮小。店家均有著自來熟的社交天賦,每每靠近,便有著“停下來看不夠不想走”的沖動。最先,以王玉萍為代表的部分民間“繡娘”讓彝繡從傳統(tǒng)的家庭走向市場,接著,政府的規(guī)劃使43家個體彝繡坊入駐園中“彝繡一條街”,此后,規(guī)模、數(shù)量均發(fā)展壯大。從家庭婦女蛻變成巧手工匠,彝和園與繡娘之間搭建了一種共生的關(guān)系,她們相互成全,和諧與共。
繡娘們秉承著得天獨厚的民間傳統(tǒng)技藝,但又不局限于此,她們緊跟市場需求,式樣翻新層出不窮,讓彝繡有了無窮的發(fā)展動力。彝繡能手魯翠芹用三年半的時間,繡了一副長8米、高1.5米的純手工彝繡《三月會的傳說》,不僅僅為了市場,而是守護著心里對彝繡那獨特的情感,她做到了物質(zhì)與心靈的平衡。
在一排原生態(tài)的彝繡坊中,“半枕炊煙”這樣的店名達到了獨一無二的吸睛效果,當腳步隨著唯美浪漫的心意走進去,另一種具有清新雅致風格的彝繡會著實令人眼前一亮。用彝繡手法在禪茶服、婚慶禮服上繡一朵只增生動卻不媚俗的花,于發(fā)卡、領(lǐng)帶、腰帶合適處適可而止增加彝繡點綴,在竹編筐、家裝類用物上用彝繡手工風格裝飾,均達到了一種畫龍點睛之效,這種古典、民族、時尚的碰撞不但無視覺上的反差,反而相得益彰賦予了彝繡全新的涵義,形成了獨具個人特色的清新彝繡風格,讓人體會到了什么是彝繡傳統(tǒng)現(xiàn)代化、彝繡古老時尚化、彝繡民族國際化,與時代接軌,精致、實用,這才是彝繡進入普通人生活的最好方式。店主普明慧是個人如其名的女子,纖細的身型、年輕秀氣的臉龐實在太配穿在身上的服飾,舉手投足間竟把彝繡穿出了一種古典的韻味,真是“一步一生蓮”啊,婀娜搖曳的彝繡百褶大擺裙把心給狠狠晃動了一下。普明惠畢竟是具有現(xiàn)代眼光的年輕女子,她與父兄組成了民族樂隊“錦納之音”,借助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從線上引流進行彝繡產(chǎn)品銷售,用彝繡講好自己人生的動人故事。
還有一個人不得不說。王光金是公認且名副其實的“彝弦王”,他繼承祖業(yè)從事彝弦制作,是家族第三代傳人,兒子王文劍是第四代傳承人。父子倆做的龍頭四弦琴外觀漂亮,音質(zhì)純美,隨著彝族左腳舞文化的發(fā)展,彝弦作為必備工具,迎來了發(fā)展的好前景,他們每年制作的彝弦達到了供不應(yīng)求。有太多的客人被帶到這位“彝弦王”面前,被要求彈一曲,如果不聽一曲,怎能體會到這一把弦子的精妙!沒有一絲勉強,均愉快地答應(yīng),用心用情地演奏,真誠地邀人共舞,直至客人盡興方休,時刻也不忘了作為“非遺傳承人”這一展示牟定民族音樂文化的使命。彝弦與人共鳴,他把圣潔的靈魂塑造在了彝弦上 。
左腳舞賦予了彝和園持久彌新的魅力。每年傳統(tǒng)三月會,七月火把節(jié),后至每晚華燈初上時,這一場永遠唱不夠、跳不煩、夠民眾的“歌舞秀”總能在彝和園中找到最好的表演舞臺?!捌咴禄鸢呀帧薄叭嘛L情街”不管哪里,“左腳舞廣場”空曠的露天平地上,不管燃不燃起篝火,那高亢不可達的調(diào)子,山搖地動的腳步總比火還熱烈,勾腿、提腳、踮足、扭腰、擺跨,花球流蘇于額前飛舞,艷麗飄帶在身后翻飛,全身上下絢麗的花朵在一舞中盛放,每一腳都拼盡全力,忘乎所以的投入,令遠方的客人嘆為觀止,“左腳舞的故鄉(xiāng)”在此地得到了深情演繹。
文化的內(nèi)蘊力能讓一個地方的美更醇厚、更豐饒。除了左腳舞文化,彝和園還把古茅州的歷史和文化搬入園中,文化人在這里受到禮遇,自然是要走進這方天地去瞻仰一番。左腳舞廣場兩旁,“茅州府衙”和古戲臺遙相呼應(yīng)。茅州府衙雖為仿制古代官衙內(nèi)部構(gòu)造,卻盡量還原古衙的原汁原味,營造出一種威嚴肅穆的氣氛,每觀者瞻仰后總肅然起敬,捫心叩問做人做事做官之理。
“臺下人走過不見舊顏色,臺上人唱著心碎離別歌”,置身古戲臺前,會讓人有一剎那的恍惚,猶如置身于不可追的舊時歲月,流連于過往故人的幻影中。臺上臺下,人生如戲亦或戲如人生,正如兩側(cè)柱子上的那副對聯(lián)寫的:“天地無私貴賤皆為角色,古今如夢往來只換衣冠”,通俗的語言飽含著人生哲理。古戲臺如今多為左腳舞及其他文藝活動的表演舞臺,彝族猜拳大賽、酒歌賽、民族時裝走秀等熱熱鬧鬧,閑暇時間就成了小城居民自娛自樂的舞臺,讓大家體驗到一種“上臺”的感覺和樂趣。
人與水的和諧,是彝和園的另一種美。如果缺少了水這個昭示著生命力的部分,彝和園也就缺少了太多的自然神韻。走在彝和園中,總能遇到水,它們或環(huán)抱在古戲臺的下方,流淌于小橋下,或以一種溫潤、柔和、寧靜的姿態(tài)橫臥于古街中央,蜿蜒流淌,成為景區(qū)溫柔的自然分割線。
彝和園的水體景觀中,最有名的自然要數(shù)“葫蘆?!保Q之為“?!彪m有些夸張,但與“洱?!蓖?,表達的是深居內(nèi)陸的人們對海的一種向往和期待?!昂J?!钡娜肟谔幱幸粋€叫作“揚帆出?!钡慕ㄖ?,由主體閣樓和觀景臺構(gòu)成,布局精巧嚴謹,富有揚帆起航的深意。之所以建成葫蘆形狀,則居于彝族的葫蘆文化,在創(chuàng)世神話中有葫蘆救人種和人出自葫蘆的民間神話傳說,說的是遠古時洪水滔天,兄妹倆躲進葫蘆中得以生存下來,后從葫蘆中走出來發(fā)展成為漢、傣、彝、苗等民族的先祖。對葫蘆的崇拜后又延伸出一系列破葫蘆成婚、送葫蘆生子、取葫蘆驅(qū)邪避害等民俗。再則葫蘆諧音“福祿”,有吉祥的美好象征。
走近“葫蘆?!保瑫匀簧鲆环N濃烈的幸福感來。“葫蘆?!币荒晁募厩灞坛纬?,湖邊垂柳依依,成為鳥雀的天堂和樂園,更與環(huán)水而建的仿古民居相互襯托,和諧相處,誰也不忍心去褻瀆了這一方攝影家們無論從哪個角度拍攝,均能拍到水中清晰倒影的湖水吧,它的存在是一種“和諧”的存在,它的美能讓浮躁的心情沉靜下來,像是撫慰在人的心口一樣。橫跨葫蘆海的“定遠橋”,是觀賞葫蘆海美景的最佳位置,人從橋上晃晃悠悠地走過,橋下的人看到,自然也成為他人眼中的一道風景。
“味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間煙火味”。在飽覽了彝和園美景風光之后,會想著歇下來品嘗一下這里的美食,品“原汁原味”的民族風。彝和園匯彝族美食文化于一體,形成了“美食一條街”的規(guī)模,在牟定請客吃飯,倒有一多半是在彝和園中。彝族是個好客的民族,有首歌叫作《朋友來了不想走》,還有首叫作《留客調(diào)》,更霸氣的是《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均唱出了這種熱情好客、不醉不歸的樸實待客風俗。彝族菜的特色是鮮、嫩、脆、香,口味偏咸、香、辣、麻,在美食一條街上,可以盡享彝家美食,“彝和天香”“楚留香”“臘灣彝家菜”……一個個看著就勾起腹中饞蟲的店名讓人垂涎,走進去,嘗嘗羊湯鍋、坨坨肉,品味喜鵲窩、大力石酒,體驗頰齒留香的牟定油鹵腐,感受一下彝家人的熱情好客,豈不快哉!
“遇一人白首,擇一園終老”。每次邂逅彝和園的美,總?cè)滩蛔“底粤w慕住在這里的親戚朋友,能把溫暖的小家安在園中,逛彝和園就像逛自己家的后花園一樣,每天早晨推開窗戶,首先聞到的是溫暖濕潤的清新空氣,聽到的是鳥語蟬鳴,看到的是一個水綠花香生態(tài)和諧的世界。而對于居住在園外的人來說,彝和園是“離小城最近的遠方”?!敖笔窍鄬Φ乩砦恢枚裕o靠牟定縣城的東南方向,與元雙公路毗鄰,是城中靠走路就能抵達的風景?!斑h”則指它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有歷史人文的守護,有花草樹木的故事,更有心靈的領(lǐng)悟,是一個自然風物與人的情感和諧共生的所在。這個“遠方”還是現(xiàn)代人在浮躁的生活狀態(tài)下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心向往之,是心頭存留的那一抹詩意棲居,在這里,人與生靈,人與自然,皆和諧共生。
責任編輯:張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