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栓虎 郭麗 管曉鸝 張霞 岳海源 周斌 劉京升 汪玉良
1.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30;2.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干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主要存在于生物體的骨髓中。BMSCs 分化能力較強[1],不僅可分化為造血細胞,還可分化為成骨細胞[2]、神經(jīng)細胞[3]等。BMSCs 取材方便,容易培養(yǎng)純化,可以作為良好的種子細胞[4],通過細胞移植在生物醫(yī)學工程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5,6],已有報道將BMSCs 用于治療多種疾病,例如骨發(fā)育不全癥、黏多糖癥等[7,8]。
骨折不愈合或延遲愈合在臨床中很常見,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和生活。BMSCs 已經(jīng)證實在體內外誘導培養(yǎng)下可以分化為成骨細胞。本實驗設計將自體染色標記的BMSCs 移植于骨折部位,觀察其對骨痂形成的影響。
1.1 實驗動物 雌性SD 大鼠,體重160~230g,6~8 周齡,SPF 級,購自蘭州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動物質量合格證號:SCXK 甘2013-0002),動物保護協(xié)議經(jīng)《蘭州大學實驗動物使用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實驗試劑 5-溴脫氧尿嘧啶核(BrdU)(Sigma 公司)、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Sigma 公司)、IX70 倒置相差顯微鏡(Olympus 公司)、0.9 mm 的克氏針和微量注射器(上海醫(yī)用公司)、游標卡尺(Mitutoyo corporation)、X 光機(型號:SIEⅧNS mX)、ABl04 一N 型電子秤(梅特勒公司),精確度0.01mg。
1.3 實驗方法
1.3.1 BMSCs 的原代分離與培養(yǎng)[9,10]。取SD 大鼠一只,頸椎脫臼法處死,將大鼠移入超凈工作臺內,無菌條件下取出雙側股骨和脛骨,用DMEM/F12 培養(yǎng)液沖洗股骨、脛骨骨髓,配制細胞懸液。按照細胞培養(yǎng)方法依次接種、培養(yǎng)、傳代。
1.3.2 BMSCs 的形態(tài)學觀察。鏡下觀察BMSCs 生長、增殖情況并記錄。
1.3.3 BMSCs 表面標志檢測。0.25%的胰蛋白酶和1mm MEDTA 在37℃中孵育第三代BMSCs 3 到4min,然后按照1×105個/mL 的濃度接種。PBS 洗滌細胞后加入鼠單克隆抗體(抗CD34、抗CD44、抗CD45)在4℃的暗室中孵育30 min,PBS 洗滌2 次,離心棄上清液,加入PBS 重懸,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目標細胞。
1.3.4 BrdU 的體外標記與檢測。取第三代BMSCs,以1×105個/mL 的濃度接種于96 孔板中,在細胞生長融合前48h,以濃度為10μmol/L 的BrdU 標記BMSCs,孵育至細胞融合,免疫組化染色。
1.3.5 DAPI 的體外標記與檢測。取第三代BMSCs,以1×105個/mL 的濃度接種于96 孔板中,在細胞生長融合前30min,以濃度為20μg/mL 的DAPI 標記BMSCs,孵育至細胞融合,測定DAPI。
1.3.6 MTT 法檢測細胞增殖力。加入20μL(5mg/mL)的MTT,在37℃下孵育4 小時后加入150μL 二甲基亞砜,輕輕晃動溶解細胞代謝產(chǎn)物,調零后檢測490 吸光度值。
1.3.7 動物模型的建立。SD 大鼠麻醉后仰臥位固定,左脛骨消毒,切開皮膚,在脛骨中斷逐層分離暴露,擺鋸橫行截斷脛骨中段,采用克氏針髓內固定骨折斷端,造模成功后逐層縫合關閉切口,術后石膏輔助固定。
1.3.8 實驗分組與BMSCs 標記移植。24 只SD 大鼠隨機分為三組(n=8),A 組為單純左脛骨骨折組,B 組為左脛骨骨折+DMEM 組,C 組為左脛骨骨折+BMSCs 移植組。術前兩周C 組取自體BMSCs,待模型建立兩天后,將BrdU 標記好的BMSCs 配成細胞懸液,密度為1×107/mL,在骨折斷端周圍2mm 處注入50μL 細胞懸液。同時B 組局部注射等量DMEM。術后分別于1、2、3、4 周于左脛骨骨折部位取材,石蠟包埋后切片,行免疫組化檢測。
1.3.9 脛骨DR。分別于術后1、2、3、4 周拍攝左側脛骨正、側位片,游標卡尺(精確度0.01mm)測量骨痂寬度。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 軟件對數(shù)據(jù)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數(shù)據(jù)以±s 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BMSCs 的分離、培養(yǎng)和擴增 實驗中,細胞期初呈懸浮狀態(tài),圓形,較為混雜,24h 后細胞開始貼壁,48h 換液后細胞形態(tài)呈多樣化,1 周后可見BMSCs 開始形成細胞克隆,呈梭形的鋪路石樣外觀。當細胞融合達到80%左右時,進行細胞傳代,傳至第三代時,細胞形態(tài)均勻、統(tǒng)一,呈長梭形。見圖1。
圖1 第三代BMSCs 形態(tài)學觀察(倒置相差顯微鏡×200)
2.2 流式細胞儀檢測BMSCs 免疫表型 培養(yǎng)至第三代的BMSCs 免疫表型分別為CD44 81.27%(圖2A)、CD34 2.32%(圖2B)、CD45 0.35%(圖2C)。結合BMSCs的生物學特性及免疫表型的表達結果,證明實驗中成功分離出了高純度的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11,12]。
圖2 流式細胞儀檢測BMSCs 免疫表型
2.3 BrdU 染色標記BMSCs 取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第三代BMSCs,在細胞生長融合前48 h,以濃度為10μmol/L的BrdU 染色細胞。結果可見超過95%的BMSCs 陽性表達(圖3)。相差顯微鏡下觀察BMSCs,細胞生長良好。
圖3 BrdU 染色標記BMSCs(倒置相差顯微鏡×200)
2.4 DAPI 染色標記BMSCs 取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第三代BMSCs,在細胞生長融合前30min,以濃度為20μg/mL的DAPI 染色細胞,結果可見超過98%的BMSCs 陽性表達(圖4)。相差顯微鏡下觀察BMSCs,見細胞生長良好。
圖4 DAPI 染色標記BMSCs(倒置相差顯微鏡×200)
2.5 脛骨DR 骨痂測量 術后第1、2 周時A、B、C 三組骨折斷端骨痂較少,骨折線清晰可見(圖5),三組實驗動物骨痂寬度無明顯差異(P>0.05);在術后第3、4周時,A、B、C 三組骨折線逐漸模糊,斷端有較多骨痂包繞,但C 組骨折斷端骨痂明顯多于A、B 兩組,骨小梁豐富,骨折趨于愈合,骨痂寬度較A、B 兩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6。
圖5 術后第三周三組DR 攝片
圖6 脛骨DR 骨痂測量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是干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分離、純化的BMSCs 對生物組織工程及再生醫(yī)學具有重要意義。目前,BMSCs 分離、純化方法主要有密度梯度離心法[13]、貼壁細胞分離法[14]、流式細胞儀和免疫磁珠分離法(MACS)[15]。后兩種方法代價昂貴、操作復雜,難以廣泛開展,pittenger 報道的密度梯度離心法耗時較多,細胞損傷和污染發(fā)生率較高[16],因而也較少使用。貼壁細胞分離法是根據(jù)干細胞黏附、貼壁的特性來剔除其他懸浮生長的雜細胞,該方法簡單、有效,多次傳代后可獲得純度較高的BMSCs。本次實驗中,我們選用該方法來分離和純化BMSCs,效果良好。
BMSCs 的鑒定方法主要是通過檢測細胞免疫表型并結合其生物形態(tài)的特征來確定。在本次實驗中,我們檢測到目標細胞CD44 表達陽性,而CD45 和CD34陰性,結合細胞形態(tài)呈均勻的長梭形,因此,實驗結果證明我們成功的分離、培養(yǎng)出了BMSCs[17]。
BrdU 是一種嘧啶類似物,其檢測準確性高,標記率高,安全簡便,BrdU 和靶細胞DNA 結合后經(jīng)過免疫組化染色可呈現(xiàn)綠色熒光。在本次實驗中,我們選用標記時間為48 小時,終濃度為10μmol/L 的BrdU 染色靶細胞,其有效標記率大于95%,同時MTT 檢測實驗組細胞生長狀態(tài)良好。實驗結果表明,利用BrdU 檢測跟蹤移植后細胞動態(tài)變化是一種很好的方法[18]。
DAPI 與目標細胞的雙鏈DNA 結合后能產(chǎn)生比其自身強20 多倍的熒光,DAPI 也可以和RNA 結合,但產(chǎn)生的熒光強度較弱。在本次實驗中,我們選用標記時間為30 分鐘,終濃度為20μg/mL 的DAPI 染色靶細胞,其有效標記率大于98%,同時MTT 檢測實驗組細胞生長狀態(tài)良好。實驗結果表明,DAPI 是一種簡單、方便的細胞標記方法,其標記效率高,而且無細胞毒性[18]。
骨折的愈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臨床實際工作中,骨折不愈合或延遲愈合很常見,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鍛煉和早日回歸社會。BMSCs 已經(jīng)證實在體內外誘導培養(yǎng)可以分化為成骨細胞。那么,將BMSCs移植在骨折處是否會促進骨折的愈合。因此,本實驗將自體染色標記的BMSCs 移植于骨折部位,觀察其對骨痂形成的影響。
骨折的愈合不僅需要良好的固定、制動,同時與周圍神經(jīng)也有密切的關系[19,20],周圍神經(jīng)通過釋放某些神經(jīng)介質調節(jié)骨折的愈合過程。此外,骨折斷端的血運條件對其愈合也很關鍵,有研究發(fā)現(xiàn)[21]神經(jīng)肽物質CGRP 具有調節(jié)血管舒張,增加骨折斷端血運,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
BMSCs 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22],既往許多自體骨髓移植動物實驗結果表明:骨髓移植能促進骨愈合[23]。本實驗通過使用大鼠BMSCs 自體移植,探索其對骨折愈合的影響。
本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在術后第1、2 周時(血腫炎癥機化期),實驗動物骨折斷端骨痂包繞較少,骨折線清晰可見,三組實驗動物骨痂寬度無明顯差異,在術后第3、4 周時(骨痂形成塑形期),A、B、C 三組實驗動物骨折線逐漸模糊,斷端開始逐漸有較多骨痂包繞,但C 組骨折斷端骨痂明顯多于A、B 兩組,骨小梁豐富,骨折趨于愈合,骨痂寬度較A、B 兩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實驗結果表明: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自體移植對骨折愈合有積極促進作用,其機制可能是BMSCs 在骨折處聚集,同時受到體內環(huán)境及各種因子誘導,改變了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從而影響了骨折愈合的進程。但是,骨折愈合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其具體修復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