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畫
過去的我,是廚房的絕緣體,堪稱“十指不沾陽春水”。
轉變是從兩年前的冬天開始的。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大家困在了家中?;ň怼?、餃子、面包……朋友圈似乎一夜間變了美食平臺,看得我嘖嘖流口水,也跟著立志要做“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模范女主人。
小時候,父親常和叔叔在飯桌上切磋廚藝,父親也會買菜譜回來研究。如今科技發(fā)達,下載一個廚房App,跟著“亦步亦趨”,方便多了。我向來喜歡面食甜點,便從比較容易上手的花卷開始做起。成品還是挺像模像樣的,拍照PO上朋友圈,收到不少鼓勵的點贊。都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動力,今天跟著做菜小視頻學一道懶人燜飯,明天跟著學一道汁炒花甲,我漸漸也成了朋友圈曬美食的老手。但做麻花就沒那么簡單了。第一次嘗試,面皮沒有醒好,造型也扭得很難看,炸出來的味道離“嘎嘣脆”相去甚遠。這次失敗讓我明白大廚絕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它是一個技術活。汪曾祺說做菜就要靠實踐,要多吃、多問、多看(菜譜)、多做。深以為然?,F(xiàn)在,我還會跟著“上海發(fā)布”做節(jié)氣美食,既有過節(jié)的儀式感,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時,亦覺格外美味。
疫情令我減少了很多外出活動。閑下來的時間不停學做菜,看到自己的廚藝一天天進步,內心是充實而喜悅的,困在家中的枯燥時光,也變得豐盈有趣。自己做菜,實惠又干凈,且做菜是輕量的運動,對我這樣成天伏案工作久坐的人,改換一下姿勢,極有好處。做菜還是一種愛——去年老公生日那天,我倆破天荒沒有下館子。我忙活了一整天,給他準備了一桌菜,老公吃得心滿意足。
“為君洗手做羹湯”是溫暖的表達,而在平淡的日子里不斷探索滋味、收獲滋味,人生可以更加立體、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