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轉
在語文教學中,詩歌因體裁等原因,老師在教學上是難以操作的,學生在學習中也感到有些無所適從。為此,圍繞七年級孩子為什么要學習現(xiàn)代詩、學習什么現(xiàn)代詩、怎么學習現(xiàn)代詩三個主問題,我在實踐中展開七年級現(xiàn)代詩項目化學習緣起、策略與路徑的思考與探究,試圖從“抄詩”“賞詩”“寫詩”三個項目化學習積極建構指向精神成長、審美創(chuàng)造、思辨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七年級現(xiàn)代詩項目化學習讀寫課程。
如果說項目化學習是一條不斷流動生長的河流,那么這條河流亦必然有其起點與終點。
那么七年級現(xiàn)代詩項目化學習讀寫課程的起點是什么呢?這個起點應該是七年級孩子為什么要讀現(xiàn)代詩?下面我從現(xiàn)代詩文本特質、孩子心靈特質和讀書課課程體系的架構設計三個維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從語言形式上說,現(xiàn)代詩的純粹是簡潔精煉透明,不摻雜任何雜質,或者說詩的語言是直抵本質性的東西,具有直接照見內心和靈魂的力量。因為詩人對每個詞語都要加以提取,錘煉,鍛壓,讓每個詞語都充滿韌性,發(fā)出光芒。
從內核特質上說,現(xiàn)代詩的純粹是生命與自由。現(xiàn)代詩天生就是走向理想,走向自由,走向開放,走向一個新的世界。對理想、自由、開放的召喚,是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內在追求,是最有生命力的表達,也是最純粹的表達。
從承載功能上說,在孩子的生命成長過程中,“詩歌是開啟語言之門、培養(yǎng)文字感悟能力和豐富情感的最好媒介。從詩美藝術中汲取精神素養(yǎng),這對于兒童的‘精神成長’具有重要意義”[1]。
每個孩子都是純粹而又富于想象力的。孩子生性自由,天生明亮,不摻雜太多現(xiàn)實的雜質,不摻雜太多大人的思維,每個孩子天生就有走向理想,走向自由,走向開放,走向一個新的世界的愿望。這也是一個詩人的愿望?;蛘哒f,每個詩人都是天生的孩子。孩子對世界的感覺,就是最純粹的感覺,而這種最純粹的感覺的表達,就是詩人的表達。
走向孩子的閱讀,旨在了解與理解孩子的認識起點與心靈成長的秘密,通過整本經典書籍的閱讀,呵護并引導其無邊的少年情懷與赤子眼光。
綜上,基于現(xiàn)代詩文本特質、孩子心靈特質、讀書課課程體系三個維度,聚焦“精神成長”這個核心素養(yǎng),來建構七年級現(xiàn)代詩項目化學習讀寫課程的起點。
現(xiàn)代詩是最純粹的藝術,七年級孩子又是中學時期最純粹的生命階段,在這樣一個生命節(jié)點和心靈成長關鍵點上,他們沒有理由不被詩歌寵愛,進而通過現(xiàn)代詩打開讀書課課程的大門。
第一,聚焦“精神成長”。
七年級孩子讀的現(xiàn)代詩要走向孩子,走向明亮,走向心靈的成長,走向生命的共振。因此,推薦七年級的孩子在開學第一個月讀顧城的詩,讀顧城的一本詩集。
顧城的詩的最大特質就是永遠向一個自由明亮彩色的遠方(幻想世界)出發(fā),即使沒有抵達,沒有領到“蠟筆”和“彩色的時刻”,也依然大聲喊出“我任性”,永遠執(zhí)著地在鑄造一把“舊鑰匙”,為人類開啟“純美天國”的大門,“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他的詩越了時代的局限,特別能引起七年級孩子的心靈共鳴與生命共振。
第二,聚焦“學會學習”。
“學會學習”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和獲得自主發(fā)展的前提條件。當“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學會學習”才有成為可能。也只有通過項目化學習讀寫課程,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才有真正獲得自主建構和內化的可能。
那么,有哪些現(xiàn)代詩適合七年級孩子學習呢?我們大致做了一個分類和篇目的推薦,如果孩子們對這個詩人的某一作品感興趣,還可以自主延伸閱讀。
分 類丟失與尋找微小與偉大詩人作品(西班牙)洛爾迦《啞孩子》(美國)狄金森《要造就一片草原》(葡萄牙)佩索阿《你不快樂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印度)泰戈爾《飛鳥集》(墨西哥)帕斯《神秘》詩歌與理想(中國)海子《活在珍貴的人間》等推薦標準或推薦語透明,渾然。孩子已經啞了,卻在尋找他的使命。夢的特征,簡單而又意味深長。每一個微小的事物,都是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禮物。天空沒有鳥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有遼闊的想象,但是想象又能落地,能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小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詩也是這世界上神秘的東西,帕斯的詩“滲透著感悟的智慧,表現(xiàn)了完美的人道主義精神”(諾貝爾文學獎頒發(fā)給他的頒獎詞)。活在這珍貴的人間,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在充滿張力的想象中,追求一種遼闊的理想主義精神。自選主題
項目化學習的設計基于兩類目標:“一類是學科的關鍵能力(概念),一類是指向跨學科的學習與思維類的素養(yǎng),如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合作與溝通、問題解決等。驅動性問題、項目過程、最終的學習成果都需要指向這兩個目標?!盵2]簡圖[2]如下:
學科項目化學習要超越原有對知識的“點”式理解,要從更高一層的“網”的角度思考這些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的可能性。[3]基于此,七年級現(xiàn)代詩項目化學習設計要超越現(xiàn)代詩學科“點”式的理解,而應走向在學習與探究的實踐過程中,提高現(xiàn)代詩素養(yǎng)的“網”式課程架構。這個課程架構可以分三步走:抄詩,賞詩,寫詩。以抄促賞,以賞促寫,讀寫結合,從而形成一個相對連續(xù)的階梯式上升的鏈式學習現(xiàn)代詩項目。
學習策略:聯(lián)結+圖像化+審美設計
七年級孩子讀現(xiàn)代詩的目的不是讀懂一個詩人,而是充分感受現(xiàn)代詩的語言特質帶來的全新的審美體驗,進而與自己發(fā)生一種聯(lián)結,鏈接生活,讀出自我。為此,我們不必急于給孩子傳授讀現(xiàn)代詩的方法,不妨先采用“抄詩”項目,激發(fā)孩子讀詩的興趣,建構孩子讀詩的圖像化力,進而讓這種圖像化力轉化為審美創(chuàng)造力。通過持續(xù)推進孩子抄詩的過程化分享,必將盛開孩子讀詩的美好花園。
◇項目化學習準備
1.給每個孩子提供一本學校自主設計的讀書筆記本(空白本);2.顧城的詩(詩集)。
【說明】我們開發(fā)的讀書筆記本的理念是“無邊界閱讀,有創(chuàng)意記錄”,正因為空白,有更多圖像化的空間與可能。
◇項目化學習要求
1.通讀詩集的目錄及若干首詩后,選擇自己有感覺的詩抄寫;2.每周在空白本上根據(jù)自己興趣有創(chuàng)意地抄寫兩到三首顧城的詩;3.可以適當做一些版面設計,設計既要簡潔清爽,又要符合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意境,讓“抄詩”成為一項有創(chuàng)意的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
“圖像化和聯(lián)結緊密相關。這兩種策略比其它策略更需要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經驗來理解文本的含義。”[4]這里必須指出,圖像化不是可有可無的插圖點綴和美化,它必須要聯(lián)結文本和讀者經驗,“創(chuàng)造出可以增強對文本的理解、并將閱讀帶入生活的思維圖像”[5]。
當孩子充分調動“五覺”來讀詩時,抄詩賦能所有的想象力與美好力。這個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在建構詩的圖像化的過程。廣義的圖像化不只是繪圖,還包括詩的文字本身,每一處設計,每一處細節(jié)。即我們看到學生上交的抄詩的作業(yè),就是一個圖像化的作品。
學習策略:合作發(fā)現(xiàn)+自主運用+自主建構
如何自主建構現(xiàn)代詩的賞析方法?
任務1 尋找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尋找賞詩策略,以顧城的詩《小巷》為例。
賞詩策略(方法)A.關注反復處B.關注矛盾處C.關注標題D.關注創(chuàng)作時間E.關注意象(尤其是核心意象)F.其它自主發(fā)現(xiàn)示 例比如兩個“沒有”,反復強調“小巷”的封閉壓抑的特點?!皼]有門”“沒有窗”與“你拿把舊鑰匙”形成一個轉折式矛盾,“舊鑰匙”與“厚厚的墻”形成一個對比式矛盾?!缎∠铩愤@個標題充滿深意,暗示著一個人在一個壓抑封閉狀態(tài)下的處境。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1980年6月,讀出“小巷”是對文革那一代人處境的反思與反抗。比如詩中的“門”和“窗”這兩個意象就象征著通往自由、開放、明亮的途徑。
這里特別強調一下“關注矛盾處”這一策略。因為,詩歌本質上是理想主義的,其難免會與現(xiàn)實相矛盾,而這個矛盾處也就是詩人的立意所在,也是讀者的共鳴之處。
任務2 運用策略
請你運用“關注矛盾處”這一賞詩策略,批注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策略批注眼睛不可能永遠不會流淚啊關注矛盾處示例一只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一個淡綠的夜晚畫下丘陵——長滿淡淡的茸毛夜晚明明是黑暗的,這與“淡綠”相矛盾丘陵給人感覺是堅硬的,而“淡淡的茸毛”是柔軟的,似乎也是矛盾的
通過這些矛盾處的比讀與挖掘,讓我們更好地讀懂詩中“幻想世界”(理想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矛盾,讀到詩人的美好愿望:讓黑暗多些彩色,讓堅硬多些柔軟,讓苦難多些可愛與希望。
任務3 建構策略
繼續(xù)運用“關注矛盾處”及其它賞詩策略,抄顧城的詩或其他詩人的詩,做旁批。每周兩到三首,在讀書課上分享。自主建構完成現(xiàn)代詩的賞析策略表。
七年級現(xiàn)代詩賞析策略表
學習策略:搭建學習支架+ 真實情境+ 思辨讀寫
項目化學習任務:真實情境下的思辨讀寫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某編輯部擬組稿“以詩抗疫”欄目,請你結合疫情情境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表達自己在疫情期間的感受,可以結合自己眼前生活狀態(tài)的觀察與思考,也可以結合疫情報道來寫。
要求:勇于發(fā)出自己“個體的聲音”,拒絕無病呻吟。
◇項目化學習準備
搭建學習支架:先學習《詩刊》2020年第三期上的一組抗疫詩歌,提煉災難寫作要素。
◇項目化學習過程
提煉災難寫作要素:真實 反思 思辨 生命
在疫情期,疫情情境不僅可以啟發(fā)孩子對社會現(xiàn)象、輿情狀態(tài)等公共性議題的深入思考,同時也啟發(fā)孩子對自己生活方式與狀態(tài)、自我情緒的處理等個體性議題的主動介入,為“思辨讀寫”創(chuàng)造真實情境。而現(xiàn)代詩天然與真相為伍,與生命為友,具有較為便捷的獨立姿態(tài)和自我意識的表達通道,同時在理性建構過程中,現(xiàn)代詩讀寫還可以適當增強孩子們的精神免疫力。
因此,在這個項目化學習準備短短幾天里,我就收到兩個班微信詩歌群十來個孩子的詩??吹狡吣昙壓⒆觽儗懙脑?,我很欣慰。他們在表達一種難過的同時,也表達一種反思:“本身病毒與你無關/但既然你殺了宿主/它們/自然/就會找你算賬”(鄒濤成《問》)。他們又是如此地執(zhí)信:“微光會吸引微光/微光會照亮微光/然后它們一起發(fā)亮”(林宇航《微光》)“只要還有希望/我們的旅程就永遠/不會停息/灶臺前的煙火/就會再次燃起”(鄧昕旻《?!?。
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每個寒冷的冬天都會得到春的眷顧。當我們再次燃起灶臺前的煙火時,便是春暖花開了。不止是孩子情感上的春暖花開,同時也是孩子通過思辨讀寫理性建構的春暖花開?!八急孀x寫,能夠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意識、探索精神和敢于質疑的品質,這是一種面向不可預知的未來的核心素養(yǎng)”[6]。
帶著七年級孩子一起學習現(xiàn)代詩,是一條充滿著驚喜、閃耀著光芒的未竟之路。詩,孩子,我們,都在這條路上一起閃耀,閃耀創(chuàng)造,閃耀自我,閃耀世界。而項目化學習讓我們的學習現(xiàn)代詩之路更加明亮和可以遇見。建構指向精神成長、審美創(chuàng)造、思辨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七年級現(xiàn)代詩項目化學習讀寫課程,任重而道遠,它永遠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