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秀榮
異位妊娠是一種急腹癥,在婦科臨床較為常見,指所有受精卵在宮腔之外的位置著床,發(fā)病率較高[1]。異位妊娠治療中開腹手術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傷,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在不斷進展的腹腔鏡技術的作用下得到了日益廣泛應用,其比傳統(tǒng)手術具有較小的創(chuàng)傷,患者具有較小的痛苦、較少的并發(fā)癥[2]。在患者健康的影響因素中,術后切口感染占有重要地位[3]。本研究統(tǒng)計分析了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異位妊娠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異位妊娠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腹腔鏡手術組和開腹手術組,每組50 例。腹腔鏡手術組患者年齡25~40 歲,平均年齡(28.35±4.62)歲;妊娠次數(shù):0~2 次有27 例(54.00%),3~5 次有23 例(46.00%);異位妊娠部位:輸卵管壺腹部24 例(48.00%),峽部15 例(30.00%),傘部7 例(14.00%),間質部3 例(6.00%),卵巢1 例(2.00%);產婦類型:初產婦33 例(66.00%),經(jīng)產婦17 例(34.00%)。開腹手術組患者年齡26~41 歲,平均年齡(29.43±4.85)歲;妊娠次數(shù):0~2 次有26 例(52.00%),3~5 次有24 例(48.00%);異位妊娠部位:輸卵管壺腹部23 例(46.00%),峽部16 例(32.00%),傘部6 例(12.00%),間質部4 例(8.00%),卵巢1 例(2.00%);產婦類型:初產婦32 例(64.00%),經(jīng)產婦18 例(36.0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病史、B 超檢查確診為異位妊娠;②均符合異位妊娠的診斷標準[4];③均有一定程度的陰道出血、腹痛等癥狀。排除標準:①有凝血功能障礙;②有免疫系統(tǒng)疾?。虎塾惺中g禁忌證。
1.3 方法
1.3.1 腹腔鏡手術組 幫助患者取頭低臀高仰臥位,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運用三孔法,將切口分別開在臍孔正中、左麥氏點、右麥氏點,在臍孔下用氣腹針穿刺,將二氧化碳氣體注入,建立氣腹,維持壓力在11~13 mm Hg(1 mm Hg=0.133 kPa)之間。用10 mm Trocar 椎鞘對腹腔進行穿刺,將腹腔鏡置入,對腹腔、盆腔情況進行檢查,然后在左麥氏點、右麥氏點將第二個、第三個穿刺點確定下來,將5 mm Trocar 椎鞘放入其中,將其設定為手術操作點。術中給予其卵巢胚胎剔除術、輸卵管切開取胚術、輸卵管切除術治療,在此過程中嚴格依據(jù)患者異位妊娠部位、破裂情況、生育要求進行操作。將異位妊娠腫脹部位切開,然后將妊娠物取出來,之后創(chuàng)面電凝止血。同時給予患者輸卵管造口術、粘連松解術治療,術后埋藏縫合臍部切口,在此過程中充分利用吸收線,不縫合左右下腹切口,只使用創(chuàng)可貼粘貼。手術后不使用抗菌藥。
1.3.2 開腹手術組 對患者進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腰硬麻醉,幫助患者取平臥位,將一長度為5 cm 左右的切口縱行開在患者下腹,逐層開腹進入腹腔。依據(jù)患者異位妊娠部位、破裂情況、生育要求給予其卵巢胚胎剔除術、輸卵管切開取胚術、輸卵管切除術治療。手術后不使用抗菌藥。
1.4 觀察指標 隨訪1 周,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腹痛消失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鎮(zhèn)痛情況、并發(fā)癥(切口感染、發(fā)熱)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術中出血量(47.41±7.52)ml 少于開腹手術組的(82.61±9.08)ml,術后肛門排氣時間(9.15±1.46)h、術后腹痛消失時間(39.67±3.48)h、術后住院時間(5.49±1.00)d 均短于開腹手術組的(19.40±3.25)h、(62.71±6.20)h、(7.60±1.61)d,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開腹手術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術后鎮(zhèn)痛、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的術后鎮(zhèn)痛率8.00%(4/50)低于開腹手術組的42.00%(21/50),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00%(2/50)低于開腹手術組的16.00%(8/50),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鎮(zhèn)痛、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異位妊娠是婦產科常見的急腹癥,是早期妊娠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5],開腹手術是臨床傳統(tǒng)治療方法,但是由于術中具有較大出血量、較長的術后恢復時間,因此會對患者預后造成不良影響[6-8]。腹腔鏡手術具有微創(chuàng)性,比傳統(tǒng)手術具有較少的出血量、切口小,能夠減少切口暴露引發(fā)的術后感染情況[9]。此外,腹腔鏡手術能保留輸卵管,預防盆腔粘連[10]。
相關醫(yī)學研究表明[11-13],在異位妊娠治療中,與開腹手術后不使用抗菌藥的患者相比,腹腔鏡手術后不使用抗菌藥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較好、術后感染率較低。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手術組患者術中出血量(47.41±7.52)ml 少于開腹手術組的(82.61±9.08)ml,術后肛門排氣時間(9.15±1.46)h、術后腹痛消失時間(39.67±3.48)h、術后住院時間(5.49±1.00)d均短于開腹手術組的(19.40±3.25)h、(62.71±6.20)h、(7.60±1.61)d,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的術后鎮(zhèn)痛率8.00%(4/50)低于開腹手術組的42.00%(21/50),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00%(2/50)低于開腹手術組的16.00%(8/50),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異位妊娠治療中術后不使用抗菌藥的情況下,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的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與開腹手術相比,異位妊娠治療中腹腔鏡手術后不使用抗菌藥臨床效果及預后較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