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天
狐獴是哺乳綱、食肉目、獴科、狐獴屬的動物,主要分布于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狐獴的體長約30厘米,尾巴長20厘米。狐獴軀干修長,四肢勻稱,前額呈圓形,臉頰呈錐形;每只腳有四趾;尾巴細長,末端為黑色,在直立時可協助身體保持平衡。
狐獴的腹部呈最易吸熱的黑色,只覆蓋著稀疏的毛。每天清晨,狐獴從洞穴里鉆出來的第一件事,便是將肚皮朝向太陽吸收熱量,讓身體迅速變得暖和起來。
狐獴的眼睛周圍有著獨特的黑色暗斑,能夠讓其在烈日的照射下仍清晰地看見物體。這樣能有效地幫助狐獴觀察空中掠食者的動向,及時躲避敵人。
狐獴的生活習性非常獨特。它們以家庭為生活單位。每個家庭一般有10至20名成員。在白天,整個家庭集體活動。白蟻墩是它們最喜愛居住的臨時巢穴,因為那里有它們最喜歡吃的食物——白蟻。而且白蟻墩中空氣涼爽,十分舒適。除了白蟻,蛇、老鼠和昆蟲,也是它們喜愛的美食。
狐獴的群體生活,十分像古代人類的“母系氏族”社會。在群體中,母親是“女王”,有絕對的權威。在每個家庭里,“女王”對成員都做了固定的分工:有的負責警戒,一旦周圍有敵人出現就發(fā)出叫聲,讓同伴趕快躲起來;有的擔任“保育員”,負責照顧年幼的狐獴;有的負責戰(zhàn)斗,當與敵人發(fā)生沖突時,它們往往沖在前面。
狐獴家庭,往往也會收留外來者。狐獴家庭與家庭之間,常常會因為爭奪領地而發(fā)生戰(zhàn)斗,因此有些失散的成員就不得不加入到別的家庭中。新的成員的到來,有時會使狐獴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發(fā)生某種微妙的變化。如果新來的是成年的雄性狐獴,那么它便會向“女王”求愛,與“女王”的“丈夫”進行“決斗”,如果戰(zhàn)勝了“女王”原來的“丈夫”,新來的雄性狐獴就成為“女王”的“丈夫”;如果戰(zhàn)敗了,便作為普通的成員待在這個家庭里。
狐獴對生病或受傷的成員十分關照,不論在“行軍”或是在食物分配上,弱小的狐獴都能得到照顧。因為它們知道,每個成員都關系到全家的幸福。因此,狐獴家庭是個團結的集體。8287A068-778D-4BC4-B721-B5F69A81B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