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chuàng)辦文化書社是建黨前夕毛澤東最重要的革命活動之一,是青年毛澤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成功實踐。毛澤東為這一進步書刊發(fā)行機構起草成立宣言、確立組織大綱、疏通進貨渠道、策劃廣告宣傳,付出大量心血。文化書社在擴大馬克思主義傳播、提高民眾思想覺悟方面發(fā)揮了巨大效用,為湖南早期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礎和階級基礎。
關鍵詞:毛澤東;文化書社;傳播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A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3-0028-03
1920年夏,青年毛澤東自北京經(jīng)滬返湘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創(chuàng)辦文化書社,期以最迅速簡便的方式,向全體湖南人尤其是青年人,介紹中外各種最新書報雜志,以利新思想、新文化的產(chǎn)生。7月31日,毛澤東起草的文化書社成立宣言《發(fā)起文化書社》刊登于長沙《大公報》;8月25日,該報又刊登毛澤東起草的《文化書社組織大綱》,對文化書社主旨、資金及營業(yè)事宜等做了具體規(guī)定;9月9日,省城長沙的文化書社總社正式營業(yè);至1921年3月,湖南有七縣成立文化書社分社;開業(yè)頭七個月內,《勞動界》《新青年》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進步期刊售出近萬份,《共產(chǎn)黨宣言》《社會主義史》《勞農(nóng)政府與中國》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售出近千本;文化書社與全國各地六十多家書局及雜志社發(fā)生業(yè)務往來。湖南成為建黨前夕全國行銷新書刊最多的省份之一。
一、迅速高效的辦社進度
文化書社能在資金匱乏、政治環(huán)境動蕩等重重困難下,迅速創(chuàng)建并發(fā)展,成為湖南全境傳播新出版物的總機關、名副其實的湖南人民的精神糧站,與毛澤東同志的個人品質是息息相關的。具體說來,在文化書社創(chuàng)建過程中,青年毛澤東表現(xiàn)出來的卓越品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既有深邃的洞察力,又有從身邊事做起的實干精神
辛亥革命后的湖南,經(jīng)歷了多年南北軍閥的混戰(zhàn),民不聊生。加上1915年至1918年連續(xù)四年水災,餓殍遍野。皖系軍閥張敬堯1918年初統(tǒng)治湖南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打擊學生愛國運動。在思想文化領域,公開提倡迷信,大修廟宇,扶乩卜卦,求神打醮。湖南民眾處在這種政治壓抑、思想閉塞的氛圍中,眼界難以放寬,覺悟難以提高。毛澤東在《發(fā)起文化書社》中振聾發(fā)聵地宣告:“湖南人現(xiàn)在腦子饑荒實在過于肚子饑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文化書社愿以最迅速、最簡便的方法,介紹中外各種最新書報雜志,以充青年及全體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也許因此而有新思想、新文化的產(chǎn)生,那真是我們馨香禱祝、希望不盡的!”并且篤定地指出,目前“不但湖南,全中國一樣尚沒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樣尚沒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發(fā)現(xiàn)在北冰洋岸的俄羅斯。”[1]449-450
此時的毛澤東,剛由北京返湘不足一個月。毛澤東是為組織“驅張”運動第二次進京的。此間受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影響,熱心搜尋閱讀共產(chǎn)主義書籍,已經(jīng)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加之從領導湖南學生運動的實際經(jīng)歷中看到民眾聯(lián)合起來的巨大力量,毛澤東同志敏銳地抓住了向民眾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這一迫切的時代需要和革命需求。由自己主要通過閱讀共產(chǎn)主義書籍而確立信仰的親身經(jīng)歷,毛澤東同志找到了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創(chuàng)辦書刊發(fā)行機構,“書報雜志發(fā)售,務期便宜、迅速,庶使各種有價值之新出版物,廣布全省,人人有閱讀之機會?!辈⑶揖汀皬奈覀冏【拥母浇盵1]449-451湖南做起。
(二)善于利用有利的政治環(huán)境,果敢行動
1920年6月,在湖南施行了兩年多黑暗統(tǒng)治的軍閥張敬堯被驅逐。7月22日,新任督軍譚延■發(fā)表“■電”,打著反對北洋軍閥的旗號,宣布“湖南自治”,聲稱將采取“還政于民”的政策。這是他在立足未穩(wěn)情況下的籠絡人心之舉,但為了裝飾“自治”的門面,做出了一些開明的姿態(tài),新團體允許成立,新書報允許自由販賣。毛澤東利用這一有利的政治局面,果斷催生了文化書社。從7月22日“■電”發(fā)出,到7月31日《發(fā)起文化書社》登報,中間僅相隔八天。甚至還請譚延■寫了“文化書社”的招牌。
(三)敢于跨越階級界限,與不同社會力量達成聯(lián)合
1921年5月第三次編印的《文化書社銷書目錄》中,列有34位文化書社總社的社員名單[2]47。其中除了毛澤東、易禮容、彭璜等作為書社創(chuàng)辦人和骨干力量的新民學會會員外,還有多位湖南政界、教育文化界人士。包括長沙縣知縣姜濟寰,他在書社開業(yè)之初,即交納入社股本一百多元,第二年又納股本二百元,成為有文字記錄的籌措股本最多的社員。他還是毛澤東發(fā)起組織的俄羅斯研究會的總干事。股資位列第二的是長沙總商會會長左學謙,他也支持和參加過“驅張”運動。此外,書社社員還有長沙周南女校校長朱劍凡、長沙《大公報》發(fā)行人龍兼公、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易培基等等。
在毛澤東同志的多方聯(lián)絡下,這些在當?shù)仡H有名望的各界人士參與發(fā)起并投資書社,既擴大了書社的資金來源和影響,更有效抵擋了來自守舊勢力的反對和不滿,為書社這一新興事業(yè)能在舊勢力的堡壘中生存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掩護作用。這也是青年毛澤東統(tǒng)一戰(zhàn)線思想的初步實踐。
二、周密民主的經(jīng)營方式
文化書社從形式上看是在做生意,同所有買賣一樣,在資金、營業(yè)場所、進貨渠道及顧客這些必備條件中,首先要解決的是資金問題。
毛澤東在《發(fā)起文化書社》末尾一段,做了對書社的投資規(guī)定:“不論誰投的本永遠不得收回,亦永遠不要利息?!币簿褪钦f,名為投資,實為捐贈?!皶绨l(fā)達了,本錢到了幾萬萬元,彼此不因以為利;失敗至于不剩一元,彼此無怨,大家共認地球之上,長沙城之中,有此‘共有’的一個書社罷了呵!”[1]450此后在《文化書社組織大綱》《文化書社第一次營業(yè)報告》等文件中,毛澤東對這種投資方式做了多次強調。這種與普通意義上的“開店”迥然不同的投資理念,吸引的是有崇高的事業(yè)心、真正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也保證了書社不會由經(jīng)濟效益決定所售書刊種類。事實證明,文化書社的多位投資人及社員,日后都成為堅定的共產(chǎn)黨人;書社從1920年9月正式營業(yè)到大革命失敗后被國民黨反動派搗毀,在其存續(xù)的七年間,總社和分社從未犧牲辦社宗旨去推銷利潤高的庸俗讀物。
然而資金短缺始終制約著書社的業(yè)務規(guī)模,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更多更新的出版物介紹到湖南,毛澤東以文化書社“特別交涉員”的身份,約請陳獨秀、李大釗、趙南公、惲代英等作為“信用介紹”,與全國各地的圖書出版發(fā)行機構建立業(yè)務往來,免去了當時通行的做圖書批發(fā)需要的押金,使文化書社能以有限的資金及時運轉。
擴大書社規(guī)模的另一有效辦法是建設全省范圍的發(fā)行網(wǎng)。事實上,創(chuàng)辦分社從一開始就納入文化書社的總體規(guī)劃和議事日程。1920年8月25日發(fā)表的《文化書社組織大綱》共八條,其中第五條為“本社設總社于省城,設分社于各縣。分社俟經(jīng)費充足時舉辦。”[1]45111月3日,第一個分社平江文化書社正式成立,到1921年3月底,已陸續(xù)在平江、瀏西、武岡、寶慶、衡陽、寧鄉(xiāng)、溆浦創(chuàng)辦七處分社。
毛澤東對開設分社極為重視,認為要達到人人有閱讀新出版物機會的目的,最應該注重的就是各縣開設分社。長沙總社給予各分社非常優(yōu)惠便利的條件,包括“所有優(yōu)價折扣,都歸分社”“銷不完的書,可以退還本社?!盵3]14在赴上海參加中共成立大會后的短暫留滬期間,毛澤東親赴泰東書局聯(lián)絡業(yè)務。泰東書局是當時和文化書社業(yè)務往來金額最大的出版機構,書局經(jīng)理趙南公1921年8月11日的日記,為我們留下毛澤東矢志擴大文化書社規(guī)模的珍貴記錄:“毛澤東(長沙文化書社)來。小談即去。據(jù)云來已月余,客博文女學,……湘局如靖,將擴充文化書社于各縣?!盵4]中共一大之后,岳陽文化書社、嘉禾文化書社相繼成立。
省城長沙除了總社外,另在第一師范、楚怡小學、修業(yè)學校等七處設立了販賣部,極大地便利了讀者購書。書社營業(yè)員雖少,但也開設了送書報上門、代顧客購買外埠新書等服務。并且承諾,“無論哪位先生要書、要報、要雜志、要書目,以及其他事項,寫信來問”,都由書社經(jīng)理手復,“絕不延擱”[1]488。
文化書社和各分社另一項服務大眾的舉措是設立閱覽所,陳列書報,供讀者免費閱覽。隨著業(yè)務規(guī)模不斷擴大,長沙總社的社址從最初的潮宗街五十六號先后搬遷至貢院東街和水風井,三處社址均開設過閱覽所。即使開業(yè)之初只有三間店面,也開辟了公共空間讓讀者自由閱讀各種新書報。
如果說投資無回報、鼓勵免費閱覽等等使文化書社迥然有別于普通的書店書商,那么書社采取的徹底公開財務狀況的做法,恐怕在當時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同樣絕無僅有。
1921年4月編印的《文化書社社務報告(第二期)》,將書社開業(yè)頭七個月的一切業(yè)務往來、明細賬目和盤托出。該報告明確宣稱,“中國人營業(yè),總是秘密主義,除開他窩子里的人以外,誰都不能討出他的消息,這種秘密主義,實在是一種罪過。一個人光明正大做事,為什么不能將底子宣布出來呢?文化書社是一個社會公有的機關,并不是私人營利,我們?yōu)楸苊膺@種罪過,乃反秘密而采徹底的公開,將社里的一切情形,徹底宣布于社員以外?!盵3]10由毛澤東編訂的這份社務報告,詳細列出了社員入股數(shù)額、七個月間各類書報雜志銷售金額、各項支出以及工作人員薪水、扣除各項開支后的盈余等。這些數(shù)額都經(jīng)過仔細核算。毛澤東深信要社務發(fā)達,賬目務必要清楚。經(jīng)濟公開的目的,除了因為書社的“公有”性質外,更深一層的考慮是為了擴大對書社的宣傳,以期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投資或開辦分社。
三、打動人心的廣告宣傳
毛澤東為文化書社起草過兩份廣告?zhèn)鲉?,名為《文化書社敬告買這本書的先生》和《讀書會的商榷》。這兩份宣傳品不像文化書社的其他文件在《大公報》或《湖南通俗報》公開發(fā)表過,因而未能保留。三十多年后的1957年,一位讀者在長沙購舊書時,打開一本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期,有了意外的發(fā)現(xiàn)。雜志里夾著這兩張32開鉛印件,都蓋有“長沙文化書社”紅色印戳。前一張《文化書社敬告買這本書的先生》粘貼在封面下一頁的目錄上,后一張《讀書會的商榷》夾在雜志里[5]。據(jù)易禮容回憶,兩份宣傳品均為當時的真實文件,為毛澤東執(zhí)筆起草。
這兩份鉛印件夾在售出的每一份書刊里附贈讀者,目的是起廣告宣傳作用。書社的經(jīng)費、人員緊缺,為了在節(jié)省開支的情況下盡量擴大影響,倡導在銷售方面“宜取宣傳主義及勸導手段”[2]49。毛澤東起草的這兩份傳單雖然篇幅短小,每篇不足500字,但堪稱起“宣傳”“勸導”作用的典范?!段幕瘯缇锤尜I這本書的先生》開頭謂:“先生買了這一本書去,于先生的思想進步上一定有好多的影響,這是我們要向先生道賀的。倘若先生看完了這本書之后,因著自己勃不可遏的求知心,再想買幾本書看——到這時候,就請先生再到我們社里來買,或者通信來買,我們預備著歡迎先生哩!”接著承諾書社售賣的均為經(jīng)過嚴格挑選的有價值的新出版物,書社的目標是使新書報普播湖南省。讀者會因“傳播文化的大責”這一責任心的喚醒,而成為書社和新書報的義務宣傳員。
《讀書會的商榷》提倡經(jīng)濟不寬裕的讀者或學校各班級,可以集資合買書報雜志,共同閱覽,如此“每人出一元錢便可以看得十元錢的書”;并倡導組織“讀書會”,做共同的研究,使讀者有發(fā)表讀書心得或辨明疑問之地。能發(fā)出這樣的倡議,顯然已不僅是站在圖書經(jīng)營者的角度了。毛澤東同志是把自己多年實踐中得出的最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向廣大要求進步的青年推廣。雖然提出的是使人受益匪淺的建議,給出的是讓人茅塞頓開的藥方,但語氣絕不高高在上,也不強加于人,相反,字字句句體現(xiàn)出設身處地為讀者著想的熱切和坦誠,也明白無誤地彰顯了毛澤東同志借傳播新書報達到組織、引領大眾接受和創(chuàng)造新文化新思想的宏愿。
四、影響深遠的辦社效用
毛澤東一直對文化書社將起的作用深信不疑,多次強調充實和推廣文化書社做法的重要性。1921年新年伊始,新民學會會員在長沙潮宗街的文化書社內召開新年大會,在討論“改造中國與世界”的“著手方法”時,毛澤東列舉了必須做的六項基本事業(yè),稱“文化書社最經(jīng)濟有效,望大家設法推廣。”并將“推廣文化書社”列為僅次于“學校”的第二項基本事業(yè),獲全體與會會員起立表決通過。1月16日,新民學會會員繼續(xù)在文化書社內討論“會友個人的進行計劃”,毛澤東明確表示,“在長沙做的事,除教育外,擬注力于文化書社之充實與推廣?!盵6]
1921年4月編印的《文化書社社務報告(第二期)》,多處強調了文化書社的開辦意義:“大家曉得現(xiàn)時的急務,莫要于傳播文化;而傳播文化有效,則莫要于辦‘文化書社式’的書社?!辈⑶倚Q:“如果經(jīng)營得法,一個書社的效,何止抵幾個學校的效?”[3]11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與七個月來的實績有關。以雜志為例,這七個月銷售量遙遙領先、位列前三的雜志是《勞動界》《新生活》和《新青年》,銷量分別為5 000本、2 400本和2 000本。《勞動界》是陳獨秀等1920年8月創(chuàng)辦的周刊,該刊用通俗的語言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fā)工人組織起來進行斗爭?!缎律睢窞榘朐驴?,經(jīng)常發(fā)表北大著名學者的文章,尤其是李大釗短小精悍的時評。文化書社發(fā)售的《新青年》始于1920年的第8卷第1號,此時已是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正如《文化書社社務報告(第二期)》指出的:“見某種書在湖南銷數(shù)若干,便知某種書所及于湖南人的影響”[3]21。與其他書刊購買者多為青年學生不同,《勞動界》雜志有不少工人讀者,文化書社營業(yè)員還曾身背書刊深入到湖南黑鉛煉廠、造幣廠的工人中去賣。這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刊對于湖南工人有很深的影響。
文化書社自開辦以來,書報雜志始終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湖南出現(xiàn)了“對于新出版物的需要驟然迫切起來”“盡力購讀”[3]13的可喜現(xiàn)象。據(jù)書社社員周世釗回憶,由于京滬各地的新書報能及時到湘,加之購書便利、工作人員服務態(tài)度好,“全省廣大知識青年、革命工人和各界進步人士多半都到文化書社買過書,有過往來?!盵3]88顧及讀者的購買力有限,文化書社還自行編印發(fā)售一種三個銅板一份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許多學生、工人、農(nóng)民都準確地按出版日期持續(xù)不斷購買,顯示出廣大民眾對精神食糧如饑似渴的需要,也進一步擴大了書社在群眾中的作用和影響力。
在文化書社進步書刊的影響和引導下,大批知識青年和各界進步人士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毅然投身革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長沙總社和各地分社的創(chuàng)辦人均成為當?shù)攸h組織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以后,文化書社社址既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地,又成為掩護黨團活動的機關和黨費籌集處。從這個意義上說,創(chuàng)辦文化書社,不僅是青年毛澤東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成功實踐,也是建黨工作的成功實踐。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張允侯,等.五四時期的社團(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
[3]湖南省新聞出版局出版志編寫組.文化書社——中國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書刊發(fā)行機構[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4]吳海勇.中共一大后毛澤東盤桓上海[N].文匯報,2016-07-01.
[5]王火.長沙購書記——關于“長沙文化書社”的資料[J].歷史研究,1957(10):99-100.
[6]中國革命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新民學會資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收稿日期:2021-12-10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毛澤東傳》的引文及注釋研究”(17YJA770019)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徐紅艷,副教授,博士,從事中共黨史和毛澤東生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