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梅 惠艷艷 梁暉 趙君 多亞麗
◆摘? 要: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是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是學校和家庭聯(lián)系的主要依據,雖然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重視綜合素質評價手冊的填寫工作,但是目前使用的《陜西省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設計本身和教師的操作過程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通過完善評價體系、建立綜合評價手冊副本、構建新的評價方式等途徑使其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
◆關鍵詞:綜合素質評價手冊;問題;對策
一、2016年版《陜西省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的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1.評價標準過于籠統(tǒng)
2016年版《陜西省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將評價內容分為品德修養(yǎng)、學業(yè)水平、身心發(fā)展、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實踐等五個方面,這些評價內容涵蓋了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標準要求。這些內容以表格形式呈現(xiàn),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A、B、C、D四個等級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的優(yōu)點是簡潔,為教師節(jié)約了大量的時間,但是6-13歲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差異是巨大的,各年段學生在品德修養(yǎng)、學業(yè)水平、身心發(fā)展、藝術素養(yǎng)等方面的標準和具體要求應該是有所區(qū)別的。這種籠統(tǒng)的評價依據是無法真正發(fā)揮出評價的鑒定、導向、激勵和調節(jié)等基本功能的,它只會讓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淪為形式。
2.評價程序過于簡化
2016版《綜評手冊》在評價程序及操作辦法中明確提出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經過四個程序:一是寫實記錄,要求學校建立每個學生成長記錄冊,收集能夠反應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有價值的資料。二是整理遴選,要求每學期末教師要及時知道學生整理遴選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作為填寫綜合素質評價手冊的依據。三是公示審核,要求對于遴選出的資料,班主任及有關教師每學期可在教室公布欄等顯著位置公示后進行審核并簽字。最后老師根據資料對學生進行等級評定。
顯然,目前《綜評手冊》的實際評價程序缺少了寫實記錄和整理遴選等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這些過程性資料的積累過程恰恰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方式,由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關鍵環(huán)節(jié)的缺失,也讓家長和學生對《綜評手冊》的鑒定結果少了一些期待。
3.評價結果的信度不高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綜評手冊》中,在班主任評語欄中,班主任老師基本上能夠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給予學生較為客觀的評價,并且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方向。在關于該《綜評手冊》使用情況的調查研究中,只有25.7%的教師認為完全真實,評價等級對應學生的發(fā)展;48.25%的教師認為只有部分真實,較為抽象的部分難以衡量;26.03%的教師認為評價等級不夠真實,為鼓勵學生,教師會給學生評定較高的等級。
二、解決《陜西省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存在問題的對策探析
1.轉變觀念、提升認識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線教師和家長對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認識是比較片面的。雖然班主任老師能夠比較認真地填寫,但是對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而言,這只是一項程序性的工作。對于大多數家長而言,《綜評手冊》的最大功能是了解孩子的學習水平,甚至有一小部分家長從來不會去翻看,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
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意識支配的,要想推動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真正發(fā)揮《綜評手冊》的作用,必須提高廣大一線教師和小學生家長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重要性的認識。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會逐步發(fā)生變化,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相關工作也會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下逐步落實。
2.完善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標準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核心內容,是整個評價活動的價值尺度和界限。因為教育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對“人全面發(fā)展”的內涵理解不甚相同,所以各地區(qū)的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略有差別,這也恰好說明綜合素質評價標準是復雜的、動態(tài)的,是應該根據社會的發(fā)展和國家的需要不斷完善的。
(1)增加《綜評手冊》的評價內容
2016版的《綜評手冊》的評價內容分為品德修養(yǎng)、學業(yè)水平、身心發(fā)展、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實踐等五個方面,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我們可以增加興趣特長、溝通交往等方面的評價內容。
(2)細化《綜評手冊》的評價指標
《綜評手冊》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相應的課程標準將評價指標細化為小學低段、小學中段和小學高段等三個學段的具體指標。而且這三個學段的指標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個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具有連續(xù)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這些指標的指引,學生在各方面逐步發(fā)展。細化評價指標還必須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評價標準要具有可操作性。評價標準盡量少使用籠統(tǒng)、抽象的語言,最大可能的讓評價標準具體化,便于教師的實際操作。
3.建立《綜評手冊》副本
2016年版《綜評手冊》在評價程序及操作辦法中明確提出《綜評手冊》側重在每學期期末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這種評價必須建立在過程性評價的基礎之上,把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學校應建立每個學生成長記錄冊,收集記錄能夠反映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有價值的資料。而目前的實際情況是絕大多數小學都沒有為學生建立成長記錄冊。在極少部分有學生成長記錄冊的學校里面,學生成長記錄冊與《綜評手冊》是“兩張皮”,很多老師也并沒有以它作為依據來填寫《綜評手冊》。
4.構建“四位一體”多主體評價模式
創(chuàng)建《學生成長記錄冊》作為《綜評手冊》副本,班主任的工作量會更大,這樣必須構建教師、家長、同學和個人多個評價主體互相配合、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四位一體”評價模式。
學生評價是學校教育評價的核心。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教育對象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落地,一個嶄新的教育時代即將到來。當我們從一個焦慮、功利的教育環(huán)境中擺脫出來之后,教育必將回歸其本質,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一定會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而《綜評手冊》與《學生成長記錄冊》這個副本定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詠梅,鄧京麗.小學生綜合素質在線評價研究[J]. 廣東教育,2020 (07):57 .
[2]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M].西安:陜西新華出版?zhèn)髅郊瘓F,2019: 31.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創(chuàng)造性使用“陜西省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課題編號:SGH20Y007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