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維漢
路過湖北荊門市,僅停留半日,便決定去龍泉公園游覽著名的“象山四泉”,即蒙泉、龍泉、惠泉、順泉,均位于象山東麓。
四泉水源自象山,一年四季,泉水長流不斷。象山古稱蒙山,后改用陸九淵的號“象山”做山名。
蒙泉是四泉中最初的泉,流量在四泉中最大,也最清澈,冬暖夏涼。池底有游客投的硬幣清澈可見。蒙泉碑也最為著名,刻于南宋紹熙三年(1192),為時任荊南觀察使張垓書,荊門知軍陸九淵立。字體蒼勁,記錄著一段塵封的歷史。
惠泉意為有水惠于民。泉上流清亭為隋代文獻皇后所建,初建時名為初月亭,清朝乾隆年間修葺,更名流清亭,后沿用至今。
龍泉是清乾隆年間荊門知州舒成龍在構(gòu)筑來龍橋時開山采石時所得,當時還掘出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南宋荊門知軍呂元所題的一首詩:
弘泉敷潤有深功,石瀆涓涓海眼通。
歲稔時和霖雨足,風云長靜白龍宮。
舒成龍便根據(jù)詩的末句將此泉取名為龍泉。泉畔建有躍淵閣,與龍泉橋相通,方便游人來往。龍泉附近古有龍泉書院,景色絕佳,為有清一代荊門最高學府,可惜我去那天閉館,無緣一游。繞進隔壁龍泉中學亦無用,終不得跨越緊鎖的偏門而入為憾。
順泉未能看到,聽說圈在荊門自來水公司院內(nèi)。它是北宋仁宗景祐年間(1034-1038)翰林大學士彭乘在荊門任知軍時,于蒙泉北側(cè)鑿得。因為這個泉恰好在當年的老萊子山莊(春秋晚期楚國著名道家老萊子隱居的地方)。老萊子是民間傳說的“二十四孝”人物之一,所以彭乘便根據(jù)老萊子的孝跡,把新鑿的泉命名為順泉。
四泉畔曾有許多涼亭,統(tǒng)稱“龍泉十亭”?,F(xiàn)只存惠泉流清亭、龍泉養(yǎng)正亭。亭旁山崖嵌有歷代名人題寫的石刻:“勝境”“而清”“龍泉十(亭)”“若水之善”“坤軸呈祥”等,為這處自然景觀增添了許多人文氣息。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舒成龍修復署衙時在象山腳起土,開辟文明湖,引蒙、龍、惠三泉匯入,光緒年間湖邊還修筑了文明樓。來之前我以為文明湖有杭州西湖那么大,曾糾結(jié)從北岸下車還是南岸下車,實地一游才發(fā)現(xiàn)其實十分狹小。
千古流淌的泉水成為荊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財富。但這并非荊門耀眼的全部,對荊門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則是南宋杰出理學家、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鼻祖陸九淵先生。
南宋紹熙二年(1191)六月,53歲的陸九淵領(lǐng)旨赴任荊門。當時正逢蒙元大軍壓境襄陽,南宋政權(quán)危如累卵,荊門是南宋邊境,實際防務極差,連城墻也沒有。陸九淵多方籌措款項,調(diào)動義勇兵丁勞作,臨場監(jiān)督指揮,軍民上下齊心協(xié)力,僅用二十天就把土城墻修筑起來。后來又在城墻外包磚塊,城墻上面設(shè)置角臺、敵樓、護險墻等,構(gòu)建了荊門城市防御體系,只花費了預算的六分之一,從此荊門結(jié)束了長期有治無城的歷史。
第二項政績是改革財政。命商人徑直報稅,減免關(guān)卡和手續(xù),減少了官吏克扣稅費的機會。還對荊門幣制進行了整頓。
三是復興文化。對郡學、貢院、客館、官舍進行修葺,“眾役并興”。陸九淵一改舊俗,在元宵節(jié)這天“會吏民,講《尚書·洪范》中‘斂福錫民’一章,取代以往帶有神話色彩的祭祀典禮,改變民風民俗。
四是率民抗災。先后抗擊旱災水災,恢復生產(chǎn),賑災救濟,“趁時糴米”,出榜禁米下河,防止外流,穩(wěn)定軍心。
五是改善治安。隨時聽訴,訂期審案,不分早晚,親自處理。
令人惋惜的是,陸九淵主政次年歲尾因疾而亡,享年五十四歲,共在荊門理政一年零三個月,“政行令修,民俗為變”。荊門成為他生命的凋謝地,送葬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吊唁的人群,送葬者多達數(shù)千人。陸九淵主政荊門,已是他晚年思想趨于成熟時期,從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秋至紹熙三年1192冬,荊門之政凝聚著陸九淵憂國忘家的滿腔心血,耗盡了他最后一點元氣。丞相周必大稱贊說:荊門之政是陸九淵事事躬行的結(jié)果。
來荊門主政之前,陸九淵已是一位聲名顯赫的理學家,曾應呂祖謙邀集參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實質(zhì)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它是中國哲學史上一次堪稱典范的學術(shù)討論會,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學宗師朱熹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曾主持修復白鹿洞書院,亦邀請陸九淵到白鹿洞書院講學。
而今在荊門,依然能感覺到陸九淵的存在。象山北麓矗立著高大的陸九淵立像,左手握書卷,右手高揮,豁達豪邁。這里還辟有陸九淵紀念館,紀念這位心學大師。大門楹聯(lián)是:
景圣思賢,此地同山川顯勝;
悟機述教,本心與宇宙交輝。
楹聯(lián)表達了后人對大師的崇敬和懷念之情,也贊揚了大師的學養(yǎng)和風范。
當年,陸九淵僅用20天就建成周長3000余米、高5.3米的荊門城郭;又在蒙山上建講經(jīng)臺,宣講心學,教化百姓;設(shè)立象山書院,“聽訟于此,講學于此”。他勤政愛民,革弊稅,用人才,使荊門風貌煥然一新。如今,那些顯耀一時的歷史遺跡多已消亡,但800多年來他的治政之績一直為荊門人所追思與景仰。陸九淵逝世后,荊門人將蒙山改稱象山,以示永久的紀念。在荊門象山小學、象山中學傳唱的童謠《陸子歌》凝聚著對陸九淵的追思之情:“陸夫子,名九淵……揚心學,至峰巔,知荊門,民俗變……今吾輩,學圣賢,家國夢,方可圓?!标懢艤Y心學的深邃內(nèi)涵和積極因素,已成為荊門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