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林
摘要:針對高中勞動教育實施中存在的“離身”“異化”“窄化”“弱化”“矮化”“淺化”等問題,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探索并形成了勞動教育的“鄉(xiāng)村思路”及“三同”勞動教育課程。學校通過建構系統的勞動課程和重視學生價值體認,重建學生的勞動生活,彰顯了勞動的真實性,把握了勞動的整體性,強調了勞動的育人性。
關鍵詞:勞動教育;“鄉(xiāng)村思路”;“三同”勞動教育課程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到,近年來一些青少年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當前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的確,現實中我國很多一線城市的高中,在勞動教育實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離身”“異化”“窄化”“弱化”“矮化”“淺化”等問題。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華師附中”)始終堅持“敢為人先、追求一流、崇尚卓越”的精神,提出“讓學生深入社會接受更加深刻的教育”的教育主張,強調讓學生走出學校、了解國情,尤其是讓學生深入廣闊的鄉(xiāng)村天地,并通過參與各類勞動了解鄉(xiāng)村情況,培養(yǎng)正確的勞動觀念,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明確責任擔當。
一、新時代高中勞動教育“鄉(xiāng)村思路”的實踐與理論
華師附中秉持一貫的勞動教育理念開展勞動教育。早在1958年,時任校長王屏山就多次指出學校德育要突出抓好理想教育,解決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問題,學校按照“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要求,廣泛地在校內和校外開展勞動教育,組織學生參加工農生產勞動。1984年,吳穎民擔任校長,提出理想教育中最核心的就是政治理想教育和社會理想教育,要讓學生在社會實踐和社會體驗中進行價值體認。因此,學校逐步恢復了學工和學農活動。1990年,在當地政府、村委會和村民的支持下,華師附中排除萬難在清遠市源潭鎮(zhèn)大連管理區(qū)建立了鄉(xiāng)村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當年就組織400多名師生到基地開展了為期10天的“三同”(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鄉(xiāng)村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了鄉(xiāng)村生產勞動、生活體驗、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活動。自此,華師附中堅持到鄉(xiāng)村實施“三同”勞動教育課程。2017年,姚訓琪擔任校長后,學校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并凝練了 “自華教育”育人理念,豐富和發(fā)展了“三同”勞動教育課程。
經過三十多年的實踐,華師附中的勞動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實踐基地和保障系統不斷完善,探索并建立了“三同”勞動教育基地和“三方”協同育人機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持續(xù)更新、豐富,建構了理想信念課程、生產勞動課程、生活勞動課程、志愿服務課程和研究創(chuàng)新課程“五位一體”課程體系;堅持和完善以“三同”為主的勞動教育實施形式,編印了《華南師范大學附中農村社會實踐活動指南》;學生的調查報告和研究成果在各類評比中獲獎或公開發(fā)表,參與勞動教育課程的學生不僅掌握了生活和生產勞動技能,還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和勞動人民,初步具有勞動自立意識和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振興鄉(xiāng)村、報效祖國的情懷;《基于農村社會實踐的“三三五”育人模式的創(chuàng)建與實施》榮獲2019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在馬克思主義勞動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學?;凇白匀A教育”育人理念和三十多年的鄉(xiāng)村社會實踐活動經驗,融合整體主義生態(tài)系統論和具身學習理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勞動教育理論:強調身心參與,重在價值體認;立足生產勞動,系統構建課程;堅持以生為本,發(fā)揮主體作用。
(一)強調身心參與,重在價值體認
華師附中提出的“讓學生到社會中去接受更深刻的教育”,有著整體主義生態(tài)系統論和具身學習理論的意蘊。作為勞動教育主體的學生應在真實的生活和勞動環(huán)境中進行深度交互,身體和心靈均真正參與各類勞動,并逐步得到有關勞動的體驗和勞動價值的認知。
(二)立足生產勞動,系統建構課程
華師附中的“三同”勞動教育課程內容以生產勞動為主,將生產勞動、生活勞動、志愿服務、研究性學習、理想信念教育等多個教育主題有機整合,系統地構建了理想信念課程、生產勞動課程、生活勞動課程、志愿服務課程和研究創(chuàng)新課程“五位一體”課程體系。
(三)堅持以生為本,發(fā)揮主體作用
華師附中“自華教育”育人理念的核心是“三自”——自我賦能、自主成長、自覺興華。其中,自我賦能是育人動力,自主成長是育人路徑,自覺興華是育人目的 [1]?!白匀A教育”育人理念下的“三同”勞動教育著眼于學生的終生發(fā)展需要,帶著學生走出城市,深入鄉(xiāng)村,其深層次目的就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勞動技能、樹立勞動觀念、強化責任意識、激活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擔當志遠、求真致知、創(chuàng)新尚美、自信堅毅”的時代新人。
二、新時代高中勞動教育“鄉(xiāng)村思路”實踐的特點與價值
勞動教育“鄉(xiāng)村思路”實踐的載體是“五位一體”的“三同”勞動教育課程。學生與農民一起生活并親歷家庭生活勞動和生產勞動過程,參與鄉(xiāng)村公益服務和義務支教,參加社會調查活動。這使他們學會珍惜勞動成果并愿意勞動、懂得勞動,凸顯了勞動獨特的育人價值。在鄉(xiāng)村開展勞動教育,更有利于培養(yǎng)作為未來鄉(xiāng)村建設者的學生的鄉(xiāng)土情感。學生在勞動教育課程中收獲知識技能的提升和行為習慣的改善,形成對鄉(xiāng)村的認同感及投身鄉(xiāng)村建設的勞動精神與品質。
(一)重建勞動生活,彰顯勞動的真實性
一般的高中勞動教育局限于校內普通清潔勞動和校外農業(yè)基地勞作。脫離真實情境的勞動實踐,缺乏豐富且真實的勞動體驗,甚至使勞動教育被異化為觀光休閑活動。華師附中在鄉(xiāng)村重建了學生的勞動生活,建構了勞動教育整體主義生態(tài)系統,為學生參與勞動提供了真實的鄉(xiāng)村情境,讓勞動教育復歸本真。它強調學生身體力行和知行合一,凸顯勞動教育真實情境下的實踐性,有效地解決了勞動教育的“離身”和“異化”問題。同時,學校充分開展以“三同”為主要形式的勞動教育課程,要求所有學生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鄉(xiāng)村生活中零距離感受農民和鄉(xiāng)村的真實世界,在生活和生產勞動中豐富勞動體驗、領悟勞動價值,在志愿者服務和社會調查中接觸鄉(xiāng)村社會的現實問題。這使學生的身體和心靈均從中得到深刻體驗與豐富收獲。如有學生寫下了如下感受:“未經歷過稻葉賜予的刮痕的手臂,不會了解舉起一碗飯需要多少力量;沒緊握過鐮刀的手指,觸摸不到夾起一筷米需要付出多少汗水;不曾在稻田中、烈日下彎曲的脊梁,支撐不起中國農民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精神——勤儉,支持不住農民千百年來的苦難艱辛與最樸實無華的默默付出……鄉(xiāng)間生活并非只有隱士們的脫俗愜意,還有為一袋袋米折腰的枯燥和勞苦?!庇秩缬袑W生在勞作一天后感到腰酸背痛,寫下了這樣的感受:“曾經隨意浪費剩下的飯菜,把食物視作理所應當的我們,是否知道每一粒米飯都是那么來之不易?想到這里,我的內心不禁對農民這一職業(yè)產生敬佩,他們用自己的血汗與努力養(yǎng)活了全中國的14億人,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奉獻精神!我開始將食物視作神圣的勞動成果,去體會背后不為人知的艱辛?!?/p>
(二)系統構建課程,把握勞動的整體性
勞動教育既不能窄化為日常生活勞動或服務性勞動,也不能等同或泛化為上課等一切學習活動。得益于鄉(xiāng)村真實、豐富和完整的空間環(huán)境,華師附中的“三同”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包含了理想信念課程、生產勞動課程、生活勞動課程、志愿服務課程和研究創(chuàng)新課程五類課程,體現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整體性,滿足了學生成長的多元化需求,并融合了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教育。學生在鄉(xiāng)村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有在農民家中做飯、打掃衛(wèi)生和洗衣服等生活勞動,也有在田間地頭收割水稻、采摘蔬菜瓜果、晾曬稻谷等生產勞動,還有組織通渠修路、改善村容村貌、義務支教等志愿服務勞動,甚至利用勞動空閑時間,分小組開展鄉(xiāng)村社會調查和相應的課題研究。系統而完整的勞動教育課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如有學生說:“我們和陳叔下田摘綠豆、澆菜摘菜、挖紅薯,在陳叔家的天臺曬稻、收稻。下田時,既有彎腰駝背的疲勞也有收獲的喜悅,既有被蟲蟻叮咬的風險也有技能的積累……一陣忙活后,我們回到陳叔家,點起爐灶準備做飯……鵝肉劏凈,剁成塊,加入南乳、耗油等攪拌均勻,鍋燒熱,放水后將鵝肉下鍋燉煮數十分鐘,一道燜鵝就做好了。將自己燒好的菜親手端出廚房擺在桌子上,那滋味甭提有多香了?!庇秩缬袑W生寫下這樣的感想:“聽一位農民伯伯說,一袋稻谷大概一百斤,可賣175元。這一操場的稻谷正是他們一年辛勤勞作的收獲?!恢嘁伙?,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農村稼穡不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顆稻谷都凝結著農民辛勤的汗水,我深刻地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由衷地感受到反哺農民、發(fā)展三農的責任。”
(三)重視價值體認,強調勞動的育人性
勞動教育的實施既不能停留在知識和技能層面,又不能只重視勞動而忽視育人,而應該發(fā)揮勞動教育獨特的育人功能與價值:不僅要讓學生尊重和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熱愛勞動人民,而且要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叭眲趧咏逃n程在實施過程中,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有機融合,既有前期的教育動員和國情鄉(xiāng)情教育講座,又有在鄉(xiāng)村開展的“火線入團”討論會,還有滲透理想信念教育的各類勞動和鄉(xiāng)村社會調查。教師引導學生深刻地了解和認識我國“三農”問題的現狀,學生不僅更懂“三農”,而且還深化了對“三農”的情感、情懷與使命。這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城鄉(xiāng)關系,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人才支撐,也有利于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如有學生寫道:“在課堂上,我們知道了什么是‘三農’問題,什么是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卻從未想過鄉(xiāng)村發(fā)展的現實情況。在這里,大批青壯年外出務工,只剩下年邁的父母務農,有些家庭還留下了年幼的子女。從事農業(yè)的,就只有這些老農民了。我漸漸地明白,電視里的大學生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是為了什么。農業(yè)發(fā)展要靠什么?靠產業(yè)升級。產業(yè)升級要靠什么?靠知識。知識從哪來?從年輕人中來。我曾經想,大學生回農村耕田,這不是大材小用嗎?現在我才知道,大學生回農村創(chuàng)業(yè),對農業(yè)發(fā)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庇秩缬袑W生在完成支教活動后寫下了這樣的感想:“望著孩子們做早操的背影,想到農村教育并不發(fā)達的水平,不禁有些擔憂。我遺憾自己不能為他們做更多,唯愿自己能在將來有所作為,為‘小猴王’們的未來出一份力……華師附中的孩子離開了龍埗,但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卻永遠種下了,在將來的人生旅途上,不論走得多遠,我們都會記得有一群需要幫助、需要向他們虛心學習的人——農民?!?/p>
三、新時代高中勞動教育“鄉(xiāng)村思路”的展望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在我國的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全面勝利與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的時期,廣大鄉(xiāng)村地區(qū)的整體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村民飲食和居住等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提升,農業(yè)生產耕作機械化不斷推進,傳統生產勞動也逐漸減少,“三同”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
新時代的高中勞動教育課程要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華師附中既要發(fā)揮傳統的“三同”勞動教育形式,進一步明確和強化“鄉(xiāng)村思路”,深入推進學校鄉(xiāng)村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系統優(yōu)化“三同”勞動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資源,進一步完善“家、校、社”一體化的課程實施機制,又要為勞動教育課程注入“新”內容——融入鄉(xiāng)村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和鄉(xiāng)村勞動新形態(tài)。
(一)貫通校內外實驗基地,深入開展創(chuàng)新實驗
“鄉(xiāng)村思路”下的高中勞動教育,可以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精心選擇與高中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等學科相關的小實驗,統籌安排學生到田間地頭中去做。如生物學科可以把校內實驗與校外實驗結合起來:在校學習期間充分利用傳感器、攝像頭和互聯網,將水稻育種、插秧、施肥和除草等全過程進行線上線下觀察、記錄和討論分析;在鄉(xiāng)村進行勞動教育時可以進行現場實驗,把勞動教育和學科教育深入融合起來。
(二)整合跨學科綜合性知識,智能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鄉(xiāng)村思路”下的高中勞動教育,還可以在鄉(xiāng)村廣泛開展研究性學習。年級組可統籌各備課組提前設計,為學生提供既具有學科特色又需要跨學科綜合知識的選題參考,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多學科視野和跨學科學習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推動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觀念與思維,提高學生在應用與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協同學校、家庭、社會實施,聯合推動勞動教育
“鄉(xiāng)村思路”下的勞動教育,需要增強勞動教育實施的協同性,進一步完善“家、校、社”一體化的課程實施機制。勞動教育課程在鄉(xiāng)村的常態(tài)化實施,離不開學校主導、社會協助和家庭配合,勞動教育基地的建設、以“三同”為主要實施形式的推進,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建立并不斷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協作機制。[□][◢]
參考文獻:
[1]姚訓琪.華南師大附中:以“自華教育”賦能百年老校高位發(fā)展[J].中小學管理,2022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