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東營市中醫(yī)院心內科,山東東營 257055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數量逐年增加, 基礎代謝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1],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在臨床上許多疾病非單一性存在[2],如冠心病通常合并糖尿病, 此類疾病在臨床治療上無有效的治療方案,無法根治,僅能靠藥物進行控制病情的發(fā)展[3]。 同時,日常護理在疾病控制中同樣具有關鍵的作用, 許多患者由于日常飲食不注意又具有負性情緒,影響了患者疾病情況,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情況[4]。該文選取東營市中醫(yī)院心內科2017 年11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80 例老年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心理暗示治療聯(lián)合限食療法對患者血糖與心功能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東營市中醫(yī)院心內科收治的80 例老年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采取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 例。 其中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65~80 歲,平均(70.8±3.82)歲;病程0.5~7 年,平均(4.07±0.88)年。 觀察組男23 例,女17例;年齡65~81 歲,平均(71.2±4.05)歲;病程0.5~7年,平均(4.32±0.91)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經過血糖檢測以及冠脈CT 或/和造影檢查符合我國對于糖尿病、 冠心病的診斷標準; ②患者≥65周歲;③患者依從性好,能夠隨訪;④患者生活能夠自理;⑤患者具有知情權并同意。 排除標準:①存在認知障礙者;②肝、腎、肺功能嚴重不全者;③不能定期回訪者。 該課題已通過東營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 由醫(yī)護人員對老年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進行用藥指導, 制訂合理的給藥方案,引導患者用藥和飲食等基礎護理[5]。 使患者明確服用方法、劑量,可以建議患者將服用藥物進行每日服藥劑量分裝,堅持對血糖的監(jiān)測[6]。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心理暗示治療聯(lián)合限食療法,方法如下:①健康宣貫:以講座、護理宣傳片或宣傳手冊等方法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冠心病、糖尿病的病因、治療方法、預后護理等內容進行講解宣貫,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增加患者治療的主動性與依從性[7]。 ②心理暗示干預:由醫(yī)護人員對來就診的患者進行交流, 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看法,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醫(yī)護人員采用親切語氣與話語對老年人進行關懷,對其負性情緒進行疏解,并舉例預后效果較好的病例, 暗示患者可以通過良好的治療,增加患者治療信心[8]。 醫(yī)護人員同時要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 向家屬介紹護理方法以及治療方案, 鼓勵患者家屬在日常生活中給予患者足夠的心理關懷與鼓勵[9]。 ③飲食營養(yǎng)干預:對患者進行限食療法,患者需要飲食清淡,盡量不食用或少食用高膽固醇、高糖的食物,如動物內臟、魚籽、油炸類,每日三餐按時食用,不可暴飲暴食,可以采取少量多餐,每日定時定量,營養(yǎng)搭配均衡,每餐可以進行谷物、肉類蛋白質、果蔬、非肉類蛋白質的搭配,多吃低糖分的水果、蔬菜,適當補充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營養(yǎng)補充劑[10]。 ④運動干預:以患者身體耐受情況以及體脂水平制訂適當的運動方案[11],向患者講明運動對于治療疾病的重要性,如散步、打太極等,隨時觀察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狀況[12]。
1.3.1 血糖水平 比較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干預2 個月后空腹與餐后2 h 的血糖水平。
1.3.2 心功能水平 比較兩組患者在干預2 個月后的心率、6 min 步行距離情況。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 血糖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2 個月的護理干預,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 血糖水平較干預前有所降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且觀察組患者降低的水平大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水平比較[(±s),mmol/L]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水平比較[(±s),mmol/L]
組別空腹血糖干預前 干預后餐后2 h 血糖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 值P 值7.2±0.9 7.1±1.0 0.470 0.640 6.9±1.3 6.0±1.5 2.868 0.005 9.2±1.2 9.1±1.1 0.389 0.699 8.8±1.9 7.6±1.4 3.216 0.002
經過2 個月護理后,觀察組心率低于對照組,6 min步行距離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心率(次/min) 6 min 步行距離(m)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 值P 值93.56±7.99 82.36±5.24 7.413<0.05 182.01±5.10 210.51±6.32 22.195<0.05
老年冠心病伴糖尿病屬于一種較為復雜的多重疾病,且老年人由于自身身體臟器情況,進一步增加了疾病治療的困難[13]。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主要是以高血糖為臨床表現(xiàn), 同時伴有輕度炎癥的心血管疾病[14]。 冠心病伴糖尿病在臨床表現(xiàn)上通常無典型的癥狀,但如若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威脅[15]。 常規(guī)單純采用藥物進行疾病的控制往往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需要與有效的護理方案協(xié)助。 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飲食,注意身體的體脂水平[16],而冠心病患者主要是由于患者血管發(fā)生阻塞或形成粥樣硬化, 在日常飲食結構中需要注意控制食物中膽固醇含量[17]。
老年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往往由于對疾病認知不全面、護理方法不了解等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宣貫與心理暗示, 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充分地了解疾病的病因,了解日常護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治療的主動性與依從性[18]。 冠心病伴糖尿病病程長,容易反復,又易引發(fā)其他的并發(fā)癥,使患者產生嚴重的負性情緒與治療抵觸心理,通過醫(y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親切溝通, 了解患者心理情況,對患者的負性情緒進行疏解,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舒暢愉悅的心情也有助于患者血壓的穩(wěn)定[19]。與患者的家屬進行溝通, 了解患者日常生活習慣與情緒特點,向家屬講解該病的特點與注意事項,增加家屬對患者的關注程度,在溝通中注意語氣,可以適當地增加肢體語言,進一步增加患者與家屬、醫(yī)護人員的情感。 飲食控制對于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對患者進行飲食限制來控制病情,從飲食結構與進食量兩方面進行控制[20]。
糖尿病主要病因是由于糖代謝通路異常, 高血糖是重要的臨床表現(xiàn),因此需要對糖量進行控制,減少高糖食物的攝入,如米飯、葡萄等食物,每日進餐量需要進行定量,在保證營養(yǎng)均衡的基礎上,減少攝入量,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21]。 同時通過對高膽固醇攝入量進行控制, 進一步控制患者血脂水平, 減少血管中脂質附著, 降低形成粥樣硬化的風險。建議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增加患者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增強患者的心肌功能,但應以患者自身身體狀況為基礎,不宜運動過量[22]。
該研究中,護理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 血糖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為(6.0±1.5)mmol/L低于對照組患者(6.9±1.3)mmol/L(P<0.05);觀察組患者餐后2 h 血糖水平為(7.6±1.4)mmol/L 低于對照組患者餐后2 h 血糖水平(8.8±1.9)mmol/L(P<0.05),說明采用積極的干預措施后, 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了顯著改善,另外,經過2 個月的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心率、6 min 步行距離]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提示觀察組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時,心功能同樣得到了顯著改善,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23]。
綜上所述, 采用心理暗示治療聯(lián)合限食療法對老年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進行干預, 能有效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