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孔子或許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修身養(yǎng)性的君子,但實際上,孔子更是懂得變通的人。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平子的家族曾幾代掌握魯國的朝政,其權(quán)力在魯國一度超過了國君。而當(dāng)時季平子的家臣陽貨卻在季平子家擁有實際權(quán)力,在魯國十分囂張,無人敢惹。
孔子的理想是“克己復(fù)禮”,他很重視禮教,因此,對陽貨這樣的人孔子是不待見的。但孔子有才能又有名望,所以陽貨非常希望孔子能為自己所用,便三番五次地請孔子到自己府邸上做客,但孔子都找各種理由推脫了。
后來陽貨抓住了孔子“尊禮”的弱點,給他送了禮品。根據(jù)周禮規(guī)定,上級給自己送禮是要回禮或者登門拜謝的。這讓孔子非常為難,于是,孔子靈機一動,便趁著陽貨出門的時候去他家拜訪。
可是碰巧的是,孔子和陽貨在半道上遇見了,陽貨怒氣沖沖地對孔子說:“來,我有話要說?!笨鬃幼哌^去,陽貨說:“自己身懷本領(lǐng)卻任憑國家混亂,能叫作仁嗎?”孔子說:“不能?!标栘浻终f:“想做大事卻總是不去把握機遇,能叫作明智嗎?”孔子說:“不能。”陽貨再說:“時光一天天過去,歲月不等人啊?!笨鬃诱f:“好吧,我準(zhǔn)備做官?!?/p>
不過孔子之后并沒有助紂為虐,幫著陽貨弄權(quán),而是敷衍過去之后又躲了起來,直到陽貨失權(quán)逃離魯國后,孔子才出來做官。由此可見,孔子是非常懂得變通的。(摘自《演講與口才》 邱俊霖/文)